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跑步改变自己

□ 卢楚函 《 环球人物 》(

    如果你全心全意,跑步也能创造奇迹——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是超级马拉松世界冠军关家良一。

    他1967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开始跑马拉松前只是一个“屌丝”青年,以业余的身份加入,竟然跑出一个个传奇:两次希腊斯巴达超马冠军、连续8年台北东吴24小时超马赛的冠军、4次IAU(国际超跑协会)世锦赛冠军……

    成功看似一擒即来,其实哪有那么简单?

    “路线转弯又分岔,跑者加入又暂别。我们握手,约好下次再见。天空下雨,寒天中有温暖人情,这样的人生,还能要求什么呢?”在他的“热血自传”《跑步教我的王者风范》中,关家良一细致描摹了自己的跑步历程。

    这是一本跑者写给跑者的书。与一般的体育类自传相比,10多万字的文本没有惊心动魄的赛事对抗,更无更衣室的解密。关家只是把自己将近20年的跑步生涯娓娓道来,只有真正的跑者才能读出其中的喜悦、失落、荣耀与孤独。

    作为一名世界冠军,关家的跑步初衷,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当年25岁的他,是一个零件厂的机械工人,因为忍受不了自己的啤酒肚,下定决心跑步减肥。大多数想减肥的人,开始时都要在吃与不吃、跑与不跑间痛苦纠结。关家也是这样,为了不被惰性打败,能把跑步坚持下去,他给自己设置了一年内跑个马拉松的目标。两个月后,他参加了一个日本国内的24公里比赛,成绩是1小时39分钟,作为一名业余选手,关家显然有着不错的天赋。

    5个月后,关家在曼谷参加人生中的第一次马拉松比赛,由于前半程配速过快,后半程“崩盘”了,3小时39分钟,都是痛苦的回忆。虽然首马失败,但参赛的新鲜感让关家兴奋起来,他开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四处享受比赛。

    在赛道上,他渐渐懂得了“跑步就像是人生不断挑战困难的一个缩影”。有时他竭尽所能好好准备,却落得个痛哭弃赛的下场;有时他独自一人,在赛道上备感寂寞孤单,只想拿起电话拨给远方。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化严重,关家的工作受到巨大冲击。他曾尝试创业、远走海外找寻机会,最后还是回到机械加工本业。人生与赛道的双重试炼,让他明白,“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才知道坚持的意义,跑步就是要认识到,脆弱是自己的一部分。接受它、承认它,最后忍着痛苦继续向前跑。” 

    慢慢地,跑步变成他生活里最自然的一部分。一年里,他跑步的总距离超过7000公里,每天用跑步的方式上下班,来回近30公里。有次全家到温泉胜地热海度假,妻女搭乘电车前往,他则在早上4点出发,沿着海岸跑完76公里的距离,心满意足地在旅馆与家人团聚。

    如今,跑步仿佛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新宗教。最近几年的中国街头,马拉松赛事、商业越野跑等活动异常火爆。跑步者中,不乏村上春树的昔日读者,如今步入中产,继续跟随他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加入了长跑的热潮。

    和这些或带着体验新鲜感,或把参加比赛当做一次朝圣的跑步者不同,关家良一思考的则是:“我们最终会跑向何方?跑步的力量究竟应该怎样去传递给他人?”

    这或许也是作为一个超马跑者,最让人动容的“终极思考”。

“星战”电影,美国人的国民神话
孔海钦:儒学是中国人的筷子
汉宫春晓图,仇英的绘画密码
用跑步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