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

军改:新军种新亮点

□ 本刊记者 田亮 《 环球人物 》(

    为何改

    李作成的上任,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具体表现。就在李作成从习近平手中接过军旗后的第二天,即2016年元旦,新华社全文发布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意见》堪称深化军改顶层设计方案,看点颇多。

    《意见》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对深化军改作出了战略部署。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在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深化军改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决策。

    《意见》中10次提到“强军”一词,其中4次为“强军目标”。 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2015年9月3日,在举世瞩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当习近平乘检阅车驶回天安门时,受阅部队一次又一次齐声喊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响亮口号。如今,这一强军目标在全军已深入人心。

    怎么改

    《意见》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即六个坚持——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根本原则。早在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就创造性地提出党支部建在连上,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今天的深化军改仍要“全面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军队最高领导权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

    坚持向打仗聚焦。近年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各军区、军种围绕“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展开了大讨论,深化军改也将围绕这一原则和标准展开,“全面提升我军能打仗、打胜仗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2015年10月举行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首。深化军改,这一理念仍不可或缺,“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创新、军事管理创新”,以“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谋取更大军事竞争优势”。

    坚持体系设计。“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长期布局与过渡安排、体制改革与政策配套的关系。”

    坚持法治思维。“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立法相协调,注重运用法规制度固化改革成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坚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握改革节奏,控制改革风险,走渐进式、开放式的改革路子,确保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改什么

    深化军改的重点是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此外,协调推进规模结构、政策制度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改革。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深化军改的总体目标。

    《意见》提出了9项改革内容。

    改革领导管理体制,“由总部制调整为多部门制”。军委机关“下放代行的军种建设职能,剥离具体管理职能,调整归并同类相近职能,减少领导层级,精简编制员额和直属单位”。

    改革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立健全军委、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重新调整划设战区”。改革军队规模结构,“裁减军队现役员额30万,军队规模由230万逐步减至200万;优化军种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压减军官岗位”。2013年4月,国新办发布国防白皮书,公布了陆、海、空三大主力军种的规模和结构。我国陆军包括18个集团军和部分独立合成作战师(旅),共85万人,集团军分别隶属7个军区;海军现有23.5万人,下辖北海、东海和南海3个舰队;空军现有39.8万人,下辖与陆军相同的7个军区空军和1个空降兵军。

    改革部队编成,“调整结构、强化功能、优化布局”,“优化预备役部队结构,压减民兵数量”。改革军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政策制度,“构建体现军事职业特点、增强军人荣誉感自豪感的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军衔主导的等级制度,推进军官职业化”,“全面停止军队开展对外有偿服务”。

    军民融合发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法规制度和创新发展机制”。改革武警部队指挥管理体制和力量结构,“加强中央军委对武装力量的集中统一领导”。改革军事法治体系,“实现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转变,从单纯靠习惯和经验开展工作的方式向依靠法规和制度开展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从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的方式向按条令条例办事的根本性转变”。

    谁来改

    深化军改“必须始终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统一领导下”推进。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主要领导要当好第一责任人”,军委指导工作组要“加强跟踪指导、具体指导、全程指导”,军委巡视组“同步展开巡视工作”,军委改革和编制办公室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督促、推动作用”,四总部“既要做好自身调整改革,又要指导好全军改革”,新的军委机关部门“成立后要抓紧完善运行机制,尽快进入角色、履行职责”。

    杨宇军说:“这轮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抓住治权这个关键。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组,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组建新的军委政法委,调整军事司法体制,按区域设置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确保它们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亮点一:

    成立陆军领导机构

    目前来看,此次深化军改已呈现出多个亮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军种的成立。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大会在北京八一大楼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作为解放军历史最为悠久的军种,陆军为什么现在才成立领导机构?

    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当时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8月25日,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年10月,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

    解放军建立之初仅由陆军组成。1949年11月11日,空军领导机构在北京成立,司令员为刘亚楼,政委为肖华。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肖劲光任司令员。1966年7月1日,第二炮兵(下文称二炮)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向守志任司令员(未到任),李天焕任政委。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解放军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第二年4月,武警总部正式成立,李刚为司令员,赵苍壁为政委。

    陆军一直未设立独立的领导机关,领导机关职能由四总部(即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代行,七大军区直接领导所属陆军部队。在行政等级上,海军、空军、二炮的司令部均属大军区级,而陆军7个军区全部为大军区级单位。海军东海、北海、南海舰队等级低于大军区。四总部、七大大军区领导均为陆军将领。在以往这种制度下,陆军的地位高于海军、空军和二炮。

    “成立陆军领导机构,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有利于加快陆军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军委机关调整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杨宇军说。

    亮点二:

    成立火箭军

    此次深化军改的另一位耀眼人物是原二炮司令员魏凤和,他担任新成立的火箭军司令员。原二炮政委王家胜担任火箭军政委。习近平在成立大会上指出,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火箭军的前身二炮,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下辖导弹基地、训练基地、专业保障部队、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在2015年的胜利日大阅兵上,二炮的各型导弹令国内外民众印象深刻。

    据原二炮司令员李旭阁回忆,1956年元旦,钱学森给军队高级将领讲课,听课的人中包括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等元帅。钱学森在黑板上写下“火箭军”三个字说,“火箭军”就是导弹部队,是一支不同于现有的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一支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是现代化战争中极其重要的后起之秀。“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叫‘火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

    1959年,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地地导弹营”成立,这是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雏形,被周恩来誉为“东风第一枝”,现为二炮某洲际战略导弹旅。组建56年来,该旅先后发射数十枚多型东风战略导弹,多次参加执行重大任务,每次行动都事关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为中华民族争气蓄威。

    1960年,中国仿制的第一种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标志着战略导弹部队战斗力基本形成。1966年7月1日,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成立,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保密的需要,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为其命名为“第二炮兵”。

    1966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东风二号”,完成了导弹与核武器结合试验,结束了我国“有枪无弹”的历史。1984年的阅兵式上,二炮部队首次接受祖国检阅。1996年3月,二炮在训练中向东南海域发射导弹,首次公开展示战斗力。如今,在钱学森提出“火箭军”概念整整一甲子后,其建议终获采纳。

    亮点三:

    成立战略支援部队

    与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在原有建制基础上进行改革不同,战略支援部队是一个全新的军种,最具神秘性。在成立大会上,习近平说:“战略支援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杨宇军解释说:“战略支援部队主要是将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都很强的各类保障力量进行功能整合后组建而成。成立战略支援部队,有利于优化军事力量结构、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有关战略支援部队的一个关键词是“新质作战能力”。2015年11月12日,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就是重点发展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需的先进力量和手段,提升我军新质战斗力。”17天后《人民日报》专门就该词语加以解释:“新质战斗力这个词越来越被叫响,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集综合感知、实时指控、精确打击、全维防护、聚焦保障于一体的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其大致要求有:在思维方式上,以信息为思维重心,更新思想观念,确立系统思维、关联思维、非线性思维等方式;在武器装备上,注重单件的信息化改造和整体上的综合集成,尤其是加强信息手段与方法的融合,提高信息的亲和能力;在编制体制上,利于信息的快速流动与分配共享,加强模块化、标准化部队建设;在作战理论上,强调发挥信息优势,变革作战方式、指挥方式和保障方式等。”

    战略支援部队司令员由军事科学院原院长高津担任,政委由北京军区原政委、党委书记刘福连担任。据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尹卓介绍,战略支援部队的主要使命是支援战场作战,使我军在航天、太空、网络和电磁空间战场能取得局部优势,保证作战的顺利进行。其具体任务包括:对目标的探测、侦察和目标信息的回传;承担日常的导航行动,以及北斗卫星和太空侦察手段的管理工作;承担电磁空间和网络空间的防御任务。它不是一支单独的作战力量,将与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军兵种的行动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的联合作战行动。

    国防大学教授李璟说:“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2016年,我们还要实行很多改革,包括军队规模结构和作战力量体制的改革,院校和武警部队的改革。全军官兵都会感受到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感受到改革给军队带来的新活力,感受到改革给战斗力带来的新发展。”

首任陆军司令李作成
军改:新军种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