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容的屠呦呦

王石川 《 环球人物 》(

    避开VIP厅送行领导,走普通登机道赴瑞典领奖,对屠呦呦来说,也许是个极其平常的小细节。然而,有心的媒体人捕捉到后,以之佐证屠呦呦低调。

    其实,屠呦呦何曾高调过?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受命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抗疟药,她没有高调。而是直面一次次失败。“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轰动圈内外,她也没有高调。

    如果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顾盼自雄,也就没有青蒿素的升级版。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青蒿素10倍的“神药”。

    4年前,屠呦呦获得被视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当时,舆论称屠呦呦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她依然谦虚,从容,甚至沉默不语。

    如果高调,汲汲于功名利禄,用心于迎来送往,她也许早就桂冠满天飞,坐享荣华富贵。

    前不久,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也成为中国诺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女性。她有资格高调,有资格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有资格表现出功成名就的姿态,也有资格出入各种场合,以泰斗自居。但是,屠呦呦仍没有高调,而是表现出了近乎沉寂的平静。

    有个细节是,获奖后,屠呦呦接受采访时称,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老人还说了这样一句令人动容的话:“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

    这句话,朴实而有质地,简单却有分量。“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这种境界,非一般人所能及。然而,从屠老的这句话,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位老科学家的情怀与高度,更可以想象到她的研发成果拯救了数百万人生命,对她而言就是最高的褒奖。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的话或许正体现在屠呦呦身上。登顶而不张扬,居功却不自傲,这正是屠老的真实写照。

    12月7日,赴瑞典领奖的屠呦呦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时,多次表达了谦卑而诚恳的观点。

    比如,“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不揽功,不自傲,不高调,如此三番五次,我们看到了一个科学家的高风亮节。

    有人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问题是,有多少人做到淡定和从容?其实,从事科学研究无所谓高调还是低调,高调不代表就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而人们之所以念念不忘屠老的低调,正是因为在浮躁的时代,低调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价值坐标。在这个价值坐标中,人们看到了屠老身上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风范,以及崇高的为民情怀和不辍的科学坚守。

    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每个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配得上荣耀,更配得上赞美。尊贤礼士,贤才济济,善待像屠老这样的科学家,也呼唤涌现更多像屠老一样的科学家。当一位科学家不仅有熠熠生辉的科学成就,更有打动人心的人格魅力时,这样的科学家堪称国宝,足以让人代代致敬。

从容的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