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开设港口促进贸易,亲力亲为支持科技

赵匡胤,开启海上繁荣

□ 吕文利(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 《 环球人物 》(

    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词叫《沁园春·雪》,里面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句,其中“宋祖”指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虽然是一介武夫,“稍逊风骚”,但他结束了“安史之乱”后200多年的混乱期,开启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极为繁荣的朝代——宋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就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随着指南针发明、航海术发展,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海上贸易量居世界前列,是当时最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

    要造就这样一个经济强国,除了得有马背上一统天下的魄力,更要具备除旧布新的精神。而赵匡胤,就是这两种能力最好的诠释者。

    点检做天子

    927年,赵匡胤出生于后唐的洛阳夹马营,即现在的河南洛阳瀍(音同缠)河回族区一带。他从小就能力过人,骑马射箭均十分出众。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投靠了后汉枢密使郭威,随郭威四处征讨,屡立战功。公元951年,郭威灭后汉立后周,赵匡胤被任命为东西班行首。

    后周太祖郭威执政时,竭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后周欣欣向荣。954年,郭威驾崩后,其内侄柴荣继位。一次,柴荣读着来自各地的文书,在一个锦囊里看到一句谶语——“点检做天子”。这句谶语让柴荣心生不安:难道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有谋反之心?一番考虑之后,柴荣提拔爱将赵匡胤代替张永德当上了殿前都点检。

    959年,柴荣病逝于汴京(现河南开封),年仅7岁的恭帝柴宗训继位。天子年幼,赵匡胤便有了谋权篡位之心。960年,他趁着出征的机会,留下人在城中散布“点检做天子”的谶语。一时谣言四起,出征的人马也有意与城中呼应,慢腾腾地走。走到离都城不远的陈桥驿,赵匡胤手下一个善观天象的人看到 “日下复有一日”,直呼天有二日,人有二主。这时赵匡胤的亲信士兵就煽动其他人闹了起来,五鼓时分(早上4点左右),大家就嚷嚷着要点检做天子,到天亮时,都逼到赵匡胤的住处了。待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为赵光义)佯装进去汇报情况后,赵匡胤才打着哈欠出来,装作一副浑然不知的模样。这时士兵们一拥而上,把黄袍披在他身上,山呼万岁。赵匡胤也没推辞,上了战马,环顾左右,说:“我有号令,你们都听吧?”大家纷纷下马说:“唯命!”于是,赵匡胤就宣布了3条命令:一是到了京城以后,不许惊犯后周太后和幼主;二是不得侵犯朝廷大臣;三是不准抢掠朝廷府库、士庶之家。

    就这样,赵匡胤“被迫”兵变,回师开封。而当时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都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自然二话不说打开城门接应。赵匡胤几乎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史称“陈桥兵变”。

    很快,柴宗训禅位,赵匡胤即位,改国号为宋。为绝后患,赵匡胤取消了殿前都点检一职,彻底终结了“点检做天子”的谶语。

    杯酒释兵权

    由于赵匡胤是靠兵变夺的天下,因此他在黄袍加身之后,彻夜不能寐,生怕他手下的大将再像他一样,又弄个“黄袍加身”。他问谋士赵普应该怎么办?赵普说:“原来政权不稳是因为藩镇太重,君弱臣强,为今之计,只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赵匡胤听后,恍然大悟。

    961年七月初九,晚朝之后,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等开国功臣喝酒。席间,他闷闷不乐,诉说衷肠:“要不是大家帮忙,我还当不了天子,但是当了天子后,反而觉得不如做节度使的时候快乐,从早到晚都睡不着觉。”石守信等人一听,赶紧问道:“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下安定,谁还敢有异心?”赵匡胤说:“自古以来,有哪个人不图富贵?你们都是我的好兄弟,肯定没有二心,但是你们的属下不一定,万一有人把黄袍加到你们的身上,你们不想做天子都不行了。”

    这下大家都懵了,都知道已经受到了猜疑,而且怎么接话都是两难:如果说哪怕是属下给自己黄袍加身,自己都不当天子,岂不是否定了赵匡胤当初黄袍加身的合法性;但如果说当,那更是得当场人头落地。于是石守信等人就哭了起来,希望赵匡胤指条明路。赵匡胤环顾了一下这些跟着他打江山的兄弟,说:“人生在世,白驹过隙,莫不如多积聚些金银,购置些田地和房产留给子孙,每天唱歌跳舞,岂不美哉?”

    石守信等人一看没有其他选项,大家都是精明人儿,赶紧上前谢主隆恩。第二天,这些大将就纷纷上表称病,乞求解除兵权。赵匡胤一一准许、重赏,成功收复兵权。“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集权统治的重要一步,也标志着宋朝重文抑武时代的开启,并被后世子孙作为“祖宗家法”所继承。

    赵匡胤掌握兵权后,就开始忙着对外扩张。他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逐步平定南方地区。公元965年,赵匡胤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还俘虏了南唐后主李煜。

    大宋初建时,领土大概只有今天的河南、山东全部,陕西、江苏、湖北大部,山西、甘肃各一小部。经过赵匡胤南征北战,到976年,宋朝已将南方大体平定。为日后东南沿海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在广州设“海关”

    除了平定南方,一统中原,赵匡胤在发展经济、促进海外贸易上也颇有建树。据说他刚登基不久,就有三佛齐国来朝贡。三佛齐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现在苏门答腊岛一带,唐代时就通过海路遣使向中原朝贡。来宋朝的三佛齐国使者所呈的贡物里有通天犀,是一种珍贵的犀牛角,上面有类似龙形的图案,“龙形腾上而尾少白”,左边有一个字形,定睛一看是“宋”字。而当时三佛齐国并不知道新王朝国号为“宋”,赵匡胤认为这是天意,遂大喜,就用这个犀牛角做成了玉带,每逢郊庙之祭必系之。此后,宋朝与海外各国和地区的交流日益加深。

    971年,宋军攻灭南汉后,赵匡胤就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宋朝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市舶司主要负责收税,包括船舶往来,贸易交流之事,是宋王朝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贸易的重要窗口。

    当时在市舶司贸易的商品,中国方面主要是丝绸和瓷器,外国商品主要有象牙、犀牛角、香料等,其中香料以乳香为最大宗。乳香是乳香树分泌的树脂,可用来制造香,寺庙和百姓需求最大。也可入中药,治疗耳聋、中风以及“妇人血气”等,主要产于大食(现中东一带)、印度、波斯等地。这些地区的土人用斧头砍伤树皮,使树脂流出,凝结成块,之后用大象运送至海边,再由大食商人装船运送到三佛齐国进行贸易,最后由三佛齐国等东南亚商人运送至宋王朝的沿海口岸。这条线路也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海上丝绸之路支线。

    此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宋朝又在杭州、明州(现宁波)、泉州、密州(现山东诸城)等地设置市舶司。1077年,广州、明州、泉州三大港口市舶司交易的乳香达17.5万余公斤,广州一地就占90%以上,可见贸易的繁荣。

    宋代皇帝一直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在宋朝,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50多个,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和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因此,人们又把当时的海上贸易线路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发展海洋科技

    要想打造海洋大国,光开设“海关”是远远不够的。赵匡胤还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大力推行偃武修文政策,使知识分子的地位迅速提升;同时,他鼓励科技发明和创造,亲力亲为给天下作榜样。史书记载他非常关心造船事务,还亲自到造船的地方观看,查看炮车,观看水战,表明他很重视科技事务。

    正是因为有皇帝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才使宋朝诞生了像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这样伟大的技术革新,对当时的航海技术而言是一种飞跃式的进步。在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以前,人们航海主要依靠北极星来进行导航。但这种导航方法比较受限,阴雨天就无法观察日月星辰。唐朝时,有人根据天然地磁场,将原本用于观测朝向、风水的司南应用于航海。到了宋代,司南被改造为指南针。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指南针的四种安置方法;北宋军火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里记载了一种指南鱼的制法,即把薄铁片剪成鱼形,之后使其磁化,放到水面即可指示南北;曾首次记载妈祖显灵神迹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也记载了朝廷使者渡海时,阴雨天全靠“指南浮针”。可见,指南针正是在宋代得到了改进和广泛应用。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技术发明不久就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开来,造福于往来商旅,尤其是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水手们帮助极大。也正是在航海上的广泛应用,使指南针得到一次次改进,并促进了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进而成为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条件之一。英国学者李约瑟曾高度评价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四面环敌的朝代。在赵匡胤统治时期,北方有辽等强大政权,通陆路去往中亚的丝绸之路被阻隔,因此他着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重视文化科教,使航海术和造船术迅速发展,使国家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因如此,宋代虽然始终危机四伏,却书写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灿烂的一页篇章。

    历史选择了赵匡胤,赵匡胤也未辜负历史。

赵匡胤,开启海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