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90院庆之际,单霁翔接受本刊专访

故宫“卖萌”是种新体验

□ 本刊记者 尹洁 《 环球人物 》(

    站在景山上向南望,一眼看到郭沫若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那便是神武门,故宫的后门。夕阳之下,《环球人物》记者从神武门走进故宫,巍巍红墙在威严肃穆之外,有种别样的沧桑,令人感觉仿佛在穿越一条历史的隧道。穿过巨大的门洞向右拐,进入西长房的月亮门,一间现代化的办公室就在这古建筑里。记者终于见到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单霁翔最近异常忙碌。为了纪念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的90岁生日,他和同事们精心准备了贯穿全年的18个特展,展出一大批“养在深宫人未识”的国宝。以这样的方式代替庆典仪式和大操大办,在单霁翔看来,是回报观众的最好方式。“如果这些国宝远离了今天人们的生活,就谈不上有尊严。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深挖它的内涵,而不是把它冷冻起来。”

    2009年,袁隆平院士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希望把他的杂交水稻试验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当时是一件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单霁翔奉命实地考察。在湘西,他看到完整的试验田,袁隆平住过的屋子、睡过的床,都很简陋,成果却影响了人类。单霁翔回来后写了一份报告。后来国务院特批,将这片试验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霁翔感慨:“有位哲人说过:当他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当他吃饱肚子的时候,就会产生出无数烦恼。要解决无数烦恼,不能只靠袁隆平院士,还要靠我们的文化,而解决无数烦恼的地点之一,就是故宫。” 

    “挤爆”与“卖萌”

    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宋摹本)、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韩滉《五牛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些普通大众只在教科书里见过的国宝,随着9月19日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的开幕,引发了“挤爆宫门”的参观热潮。

    开展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以“跑步入宫”的速度汇集到紫禁城,售票处的排队时间最长超过了6小时。这一天,单霁翔在午门外现场办公,采取分流排号的措施,缓解人流压力。他预计此次特展,故宫将接待20万名观众。

    几年前,故宫留给人们的印象还是古朴厚重、庄严肃穆、博大精深。对普通参观者来说,仰着脖子、高抬腿才是进故宫应有的姿态,十年八载都未必去一次。但近两年来,随着移动终端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古老的紫禁城突然变得亲民起来,威严的历代帝王和价值连城的文物以活泼有趣的新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一次次成为舆论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2013年5月,故宫推出了第一个iPad应用《胤禛美人图》。这本来是一套清代宫廷仕女画,学术名称《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一共12幅,包括“裘装对镜”“烘炉观雪”“倚门观竹”等,每幅对应一个月份。当时一些影视剧的热播引发了“雍正热”,这款精心制作的APP,结合了专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细节可以放大,图中的部分物件还可以点开查看备注,一上线就引发了热捧,两周时间下载量超过20万。

    2014年8月,故宫又推出了一组“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照片,在社交网络迅速蹿红。这些图片以《雍正行乐图》为基础,通过电脑制作,使雍正抚琴、捕虎、钓鱼的场景动了起来,下面还配以网络流行的段子:“有时候,朕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美男子。”“朕就是朕,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这组动态图获得了“病毒式”的传播效果,大批年轻网友纷纷大呼“萌萌哒”,成为故宫的新粉丝。

    “过去我们的纪念品历史感、知识感强,但不方便携带,大多是复制书画、瓷器、铜器之类。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创意将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所以开始设计趣味性、实用性强的文化产品,比如朝珠耳机、故宫娃娃、手机壳、钱包、笔记本、冰箱贴、鼠标垫……现在已经推出6700多种文创产品,光是手机壳就开发了上百种。”对于“50后”的单霁翔来说,这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来北京访问的时候,看中了一件印着雍正手书“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的中式上衣,要买给自己18岁的儿子。单霁翔问她,你儿子穿出去吗?她说穿出去,“我说那就打八折吧!” 

    千头万绪的“小事”

    单霁翔2012年1月就任院长。当时可谓有喜有忧。2011年之前,故宫到底有多少文物是模糊不清的。在前任院长郑欣淼的主导下,故宫经过7年的清理,终于得到了准确的数字:文物总数1807558件(套)。

    “我做了10年国家文物局长,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大陆现在共有4160座博物馆,收藏的国家定级的珍贵文物共401万件,其中收藏在故宫的有168万件,占全国总数的42%,占故宫总数的93%以上,等于说,故宫件件都是珍贵文物。”

    浩如烟海的馆藏,展示给世人的却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2012年时,故宫开放的面积只占总面积的30%。“我们经常听到观众反映,怎么老是同样的展品和参观线路?你们的其他宝贝为什么不让看?其他宫殿为什么不开放?” 单霁翔知道,其实是很多建筑都没有修缮好,大量展品没有地方放,尤其是大型藏品,连修复的场地都铺不开,只能存在库房里熬着。

    2001年10月2日,故宫当天的参观人数首次超过了最大接待量8万,此后逐年递增,目前年接待量已经突破1400万,是世界唯一年接待量超千万的博物馆。“我们试过门票卖到8万张就不卖了,结果第一次就失败了。售票窗口刚关闭,观众就急了,围得水泄不通,还喊口号。”单霁翔对记者回忆。“很快公安局电话就来了,要求赶快放人进去,毕竟离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太近。最后我们连票都没卖,就把观众都放进去了。从那之后再也不敢硬性限流了。”

    一边是场地不够,一边是参观人数与日俱增。种种问题,千头万绪。单霁翔的办法归根到底就是一条:从小事做起。

    “首先是修缮,不仅要大修,还要碎修、零修。比如御花园,我们归纳了8个问题:参观路径狭窄、大面积土地裸露、缺少休息区、观众吃东西……都很具体。于是我们一一进行治理:把原来的铁栏杆去掉;地表铺设透水木板;围绕树木安装座椅;把卖汉堡、烤肠、爆米花的餐饮都停掉……同时,为了让观众有吃饭的地方,把坤宁门两侧的杂物库房改成就餐区。”

    这次治理效果明显,故宫开始拆除更多违规现代设施,恢复古典建筑原貌。

    “我们清理了散落的石刻构件、门窗,这些都是过去没有重视的。故宫有600多个装文物的空箱子,都是樟木、紫檀的,之前一直散乱堆放,我们就建了3个箱子库房专门存放。宫内还有5000平方米的临时建筑、违章建筑,比如南三所的彩钢板大花房,过去把南三所挡得严严实实,现在都拆了。还有要复原的建筑,比如西华门两侧的马道。早年盖北京饭店时,因为保密需要,就在西华门盖了一排房子遮挡中南海,但施工时把西华门两侧的马道都给拆掉了,现在我们要恢复其本来面貌。”

    对于人流压力,故宫采取了多种方式缓解。“如淡季减票价、加大网上售票力度等。我们在人流高峰期开30多个售票口,保证15分钟内买到票。但最关键的,还是扩大开放面积。”国务院已经批准建设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目的一是修复珍贵文物,二是让观众能够看到更多的珍贵文物。

    “新的博物馆将有6万平方米的展厅,3.5万平方米的文物修复区,还有一个古典园艺中心。建好后,一些大型文物就可以在此修复,比如地毯,故宫有1300块大地毯,现在都卷着装在套子里,看不到也研究不了。还有6200件家具,不是紫檀就是黄花梨,但之前一直没条件修。还有3.3万件武备仪仗,修完之后钟磬齐鸣的景象就可以再现。新的博物馆建成后,主题鲜明、震撼力强的大型展览就可以持续展出。现在故宫一年展出的文物只有9000多件,新馆建成后,展出文物可达五六万件。到时候会把大型展览都搬过去,旧馆主要是原状陈列,这样会起到更多分流的作用。”

    2013年,单霁翔提出,开放区不能有一片垃圾。他自己带头捡烟头,弄得物业公司很不好意思。“我一出去,他们就打电话通知,院长出来了。他们就在前面先捡,于是我就到处走,到处捡。”后来决定给物业涨工资,但要求地上不能有一片纸屑。同年5月18日,故宫开始禁烟。第一天就查了8000多个打火机,第二天1.2万个,到年底统计,有100多万个打火机被挡在故宫外。

    故宫目前还有1450名职工在院内办公,每天早上有700多辆私家车从东华门和西华门入宫,车水马龙。单霁翔希望,几年之后能把一半职工和全部车辆都搬出紫禁城。“以后红墙里面没有单位,都留给观众。”

    风雨兼程九十载

    回望故宫90年的历史,就能体会“都留给观众”这句承诺背后包含了多少风雨沧桑和颠沛流离。

    1924年11月5日,是紫禁城的命运转折点。上午10点,冯玉祥麾下将领鹿钟麟率兵而入,将清逊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1925年10月10日,在3000名社会名流的见证下,乾清门举行了一场开幕典礼,正式挂牌: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就此与封建帝王斩断关联,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院。

    此前的500多年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宫亲历了封建皇权的由盛及衰。它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屋宇8700多间,由明永乐皇帝于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翌年,日军逼近华北。北平政务委员会召集会议,通过了关于故宫的三项决议,第一项竟然是:“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购飞机500架。”时任故宫博物院长易培基赶紧给位高权重的张学良发电报,请其设法阻劝。在众多民间团体、社会舆论的反对下,故宫珍宝终于逃过了被拍卖的命运。

    “1932年,故宫召开理事会议,决定把部分文物南迁、避难。之后半公开地分5次,装了13491箱文物,运往南方。”单霁翔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记者查阅的故宫博物院编年档案中记载,从1934年6月到1937年1月,南迁文物几经点收、停滞、再点收,先运到上海,再运到南京的故宫分院,整个过程直到1937年6月14日才彻底结束。

    日军占领北平后,故宫在6年半的时间里没有开门。“伪政权一直在统计没有运走的文物,最后编成一本‘接收文物清册’,里面记录的数字是118.9万件文物。”单霁翔说。这份记录表明,南迁文物只是故宫藏品的少部分,大部分文物并没有被运走,尤其是玉山子、铜器、家具等大型器物。

    随着战局的变化,南迁文物后来被转移到重庆。1945年日本投降后,再次运回南京。长期以来,海峡两岸都存在一种观点:南迁文物是故宫博物院的精华,后来都被运到台北去了。单霁翔对此不以为然。

    “1947年,南京政府刚筹备好往回(北京)运时,解放战争就开始了。回迁只好停下。1948年底,蒋介石确定去台湾时,形势已经不容单独运送,于是南迁文物就搭载海军军舰运往台湾,第一、二艘都运过去了,到第三艘,只装满一半军方就不允许继续搭载。前后一共运走了2972箱,只占南迁文物总数的22%。有没有挑选过?没有。因为所有文物本来都是要运走的,不可能临时在码头开箱子挑拣。资料记载,往台湾一共运了597556件故宫文物,其中54.5万件是书籍、文献、档案,只有5.2万件是书画、器物。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光绘画就有5.3万件、书法7.5万件、铜器16万件、瓷器36.7万件、玉器3.2万件、织绣18万件,都是天文数字。所以说,大部分文物都没运走。”对记者报出这些数字时,单霁翔如数家珍。

    从1950年到“文革”之前,故宫接收的文物数量逐年递增,展览、外宾来访数量不断增加。直到1966年8月“文革”开始,相关工作骤然中断。为保护文物,经中央批准,故宫闭馆。1967年5月,北京卫戍区一营进驻故宫,实行军事保护。1966年到1971年,故宫的保养修缮全部停止;1967年到1970年,没有举办任何重要展览;1969年9月,故宫职工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只剩200多人留守。直到1971年7月,故宫恢复开放,军队宣传队撤离。同年,“故宫博物院”匾额改用郭沫若的题字,相关工作逐渐恢复。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进行,故宫终于掀开新的一页。

    “让历史和文化更有尊严”

    到2020年,紫禁城将迎来600岁生日。在单霁翔看来,故宫的90年仅仅是紫禁城600年的一个组成部分。距离这个时间点还有5年,单霁翔希望“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2002年开始的‘故宫整体保护修缮’工程,以及2012年开始的‘平安故宫’工程都将在2020年竣工,到时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达到76%。我们还要完善学术研究中心和建立科技保护平台。2013年,故宫研究院成立,目前有一个350人的团队,很多重大课题放在这个平台上,未来我们准备再清理3万片瓷片、1.8万张清宫老照片。此外,我们还会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让故宫跻身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

    与国际水平看齐,正是目前最需要迎头赶上的地方。单霁翔举了一个例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宾来参观都是开车进故宫的。但国际一流的博物馆,无论是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还是日本的皇宫,都不允许任何人开车进。当年八国联军骑着马进紫禁城,还在太和殿前搞列队表演,今天我觉得,每个观众都应该是平等的。其实外宾从午门外走进来,更能感受一个整体的故宫。所以我们也改革了。法国总统奥朗德带着女朋友来那天,本来坚持要开车进,我们就把大门关起来,把汽车挡在午门外。最后是我陪着他走进来,通过讲解,他也觉得很震撼。从那之后,所有国宾都是在外面停车,走进来。这样也减少了对其他观众的影响。”

    只有一次例外。“印度总理辛格来的时候已经81岁了,走路很费劲,我们就从钓鱼台借了两辆电瓶车,司机在第一排,我在第二排,李克强总理陪着辛格在第三排,后面两个翻译。静悄悄地进来,也没影响观众。我跟总理说,紫禁城不允许机动车驶入了,总理说,应该这样。”单霁翔对《环球人物》记者说。2014年初,中美两国的第一夫人也是走着进了故宫。

    一流的博物馆必须以开放的视角面向世界。近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交流日渐频繁、深入。2012年,两岸故宫都换了院长,冯明珠率先带团来访,登上景山,眺望紫禁城,感慨万千。那次通过会谈,双方确定了合作方向。单霁翔随后去了台北,发现那边的员工并不了解北京故宫的真实情况。

    “两岸博物院同根同源,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现在要深化合作,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单霁翔说。90周年院庆期间,两岸故宫将合作举办多个活动。双方已确定于今年10月联合推出《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北京故宫的8幅郎世宁代表性作品将赴台参展。另外,今年10月底将举办90周年院庆暨两岸故宫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两岸专家将齐聚台北,就“故宫学”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学术探讨。

    此外,故宫每年都会引入国际展览,自己的展览也远赴世界各地,目前与世界一些著名博物馆都签署了战略合作关系。“要尊重我们自己的国情,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但不能照搬、照抄。”单霁翔说。

    故宫近年来的变化,让很多人觉得单霁翔是一个“敢想敢做”的院长。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这样解释:“我并不是什么‘敢做’,我只是从小事做。要是老想着很大的事,感觉不可能实现,那就没法做了。做一件小事不难嘛,一天天积累起来,最后就是个大事。” 

    下一个600年的故宫是什么样?单霁翔的回答是:尊重历史,让文化有尊严。

故宫“卖萌”是种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