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在层出的热点中,阿里巴巴的马云吸引到了不少关注。不过,这次博人眼球的,既不是精彩的演讲,也不是顺溜的英语,而是他的油画。
在10月4日香港的苏富比拍卖会上,马云和曾梵志合作的油画《桃花源》,拍出了3600万港元的天价。要知道,即便声名显赫如徐悲鸿、吴冠中、陈逸飞者,也并非张张作品能拍数千万港元。马云上网能做天下第一的电商,下笔能画出天价油画,初闻之下,也是醉了。
不过,名人雅好书画,并轻易拍得高价,马云不是第一个,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冯小刚与曾梵志联手创作的《一念》,拍出了1700万元的高价;倪萍一幅名为《韵》的水墨画拍得118万元;连擅长“献身艺术”的苍井空刷的那两笔大字,也卖了60万……虽然说艺术标准人言人殊,但不知买下这几位大作的收藏者,有几人是冲着书画本身的艺术价值,又有多少是冲着作者在其他领域的名气?
在鱼龙混杂的艺术品市场,作品价值和拍卖价格之间,似乎已经没有了必然联系。名人字画天价卖出,这是“名人效应”的副产品,也是以名生利的规律使然。苦苦追问人家“值不值这个钱”,好像有点煞风景。很多时候,名人拍卖字画是在慈善场合,倪萍在面对各方质疑时就曾笑言,“这哪是画儿钱,这是人家的爱心价!”马云也宣布,3600万港元将全部捐给桃花源基金会,用于公益事业。说白了,马云卖的可以叫画,也可以叫行为艺术品,或者叫名人文物,无非图个热闹,凑个乐子,还做点善事,没啥大不了的。
然而,企业家在书法领域纵横驰骋,影视明星在绘画方面尽领风骚,赢者通吃的观感之下,总让人感觉怪怪的。虽然说拍卖价格不是衡量艺术的唯一标准,但总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当马云凭借一幅油画在拍卖会上出尽风头,那些在北京宋庄画家村为艺术打拼的人心里大概不是滋味,那些在艺术土地上精雕细琢的创作者或许更有点难受。当艺术价值让位于世俗功名,如何激励更多人潜心创作?为了慈善吸金揽银没有问题,富人之间相互捧场也无可厚非,就怕因此而把艺术空气玩坏了,这多少有点让人着急。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有点雅好、集些雅玩,本来古已有之。然而,名人有名人的爱好,艺术也有艺术的规律。艺术精品自会价值连城,但艺术家的成长需要一个纯粹的环境,远离金钱与权力的腐蚀。王岐山就曾幽默而犀利地指出,“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如果说,领导干部收受雅贿是公权力的越界和错位,那么名人把艺术当做一场金钱游戏,同样是资本的张狂,对艺术的污染。权力的侵害是有形的,金钱的腐蚀是无形的,为了捍卫艺术的纯粹,二者都应拒之门外。
所不同者,官员的行为自有国家法典约束,但是名人的消费却属个人权利。当商业性的鼓噪和自娱替代了审美性的认知和享受,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就难免被“资本万能”的价值观侵蚀。这并不是要否认“资本”的力量,而是需要掌控资本的人具有起码的边界意识。对于商界精英、影视明星等名人群体而言,即便艺术评价具有足够的模糊性,在一个讲究专业的时代,也应该具有基本的敬畏之心,不要以为盛名满天下就可以无所不为。说到底,还是不要轻易越出边界,这是为艺术好,也是为自己好。
当“爱好”也被金子染黄,商机也会渗入人的精神世界,“竹木牙角也都从书斋多宝格上的怡情雅玩变身成了银行保险箱里的万贯家业”。不过也还有人会追问,“还能有几缕清风、几晕月色陪我们老去?”财富与名气从来都是有时而尽,唯有艺术的内在价值,能够抵挡岁月的冲刷,具有永恒的魅力。桃花源里自有无限风光,却要远离尘嚣才能领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