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我们没有音乐,只有偶像崇拜

□ 高晓松(音乐人) 《 环球人物 》(

    我是作为“低科技”发言的,因为我没有任何高科技,所以大家只能看我这张脸了,好在面积很大,大家都能看清楚。

    有的行业受万众瞩目,有的行业很冷清。比如音乐,我入行20年,300人的音乐公司在华语市场里还从来没有过。

    我们很多东西都盯着硅谷看,盯着美国人看,但是在音乐这件事情上,我们跟世界其他民族有很大不同。当然,这就仅限于汉族来说,是不善于舞蹈音乐的,人家会说蒙古同胞、新疆姑娘很擅长。小学地理书里,每介绍到一个少数民族的时候,都会说该民族能歌善舞,只有介绍到汉族的话就是地大物博。那在音乐上,我们汉族总结起来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那就是拥有最少的、最贫乏的音乐基因,但是却有世界最多的偶像崇拜基因,极其容易崇拜别人,崇拜的时候崇拜到不行,当然也很希望别人崇拜自己,也希望别人崇拜自己到不行——精髓就是要么我给你跪着,要么你给我跪着。

    大家看看中国排行榜跟美国排行榜,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美国排行榜老能看到新人;中国的音乐排行榜,基本上3年不换人,永远是5个选秀艺人加几个小鲜肉,很难有公平的东西。选秀艺人跟小鲜肉的“粉丝”,在不管什么歌出来的时候,不管是好听不好听,就会以你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式,把这个艺人推上榜。比如当年买唱片,他就真买唱片,一人买200张;你说刷评论,他也能刷死这个评论,不管你怎么喊也喊不过。所以没办法界定和推广好的音乐,因为对人的崇拜远远超过了对歌的崇拜。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现象,但这个现象不是今天社会的问题,我经常说今天的很多问题不是今天的,所以赖排行榜不行,这是我们这个民族2000年来一贯制的毛病。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站如松,你一定要宁静,别乱嚷嚷,坐好了,站好了。春秋时期很活泼,大家看看《诗经》,郑卫之风。我们民族有非常强大的能力,是全世界文字保留最好的,唯独音乐。

    音乐是全球共通的,是最容易理解、最容易被记忆的了。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就用音乐传承史诗、文化等等,而我们却没有记录下来。更可笑的是,以《虞美人》为词牌的词到今天传下1万多首,但这段旋律却不知道怎么唱,这肯定是一个特别好听的旋律,不然怎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往里面填词呢?《蝶恋花》传下来有6万多首,也不知道怎么唱。

    我们发明了纸、火药等等很多东西,怎么没有发明乐谱?我去佛罗伦萨特别感动,那个乐谱我虽然看不懂,但能看出来空的菱形是一拍,还有志愿者给你翻译;你随处可以看到贝多芬、巴赫的雕塑,而中国街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音乐家雕塑。在我们惜字如金的课本,最后讲到文化的时候连书法家都有,但从来没有说过音乐家。所以我们民族没有音乐的传承,别的民族喝完了酒唱歌跳舞,只有我们汉族喝完了酒就是吹牛。

    在中国,音乐基本上属于没有人疼的孩子。自古音乐没有当过主菜,最开始音乐只是祭祀的小手段,后来成为了青楼里的一点伴奏。从来就没有登堂入室,说有人坐在那里演奏,然后所有人屏息听这个音乐。中国传统人心目中就觉得音乐不入流,音乐人无非就是一些伶人。

    再回来说,虽然我们乐迷比较弱,但是我们有一个特别大的市场,偶像崇拜市场。你总要有个东西把这个产业支撑住吧,如果能有更好的音乐,如果未来能有更多的平等的文化,有更多多元化的音乐,从人的迷变成音乐的迷,也会好得多。

    我们基于国情,先做做人的生意,未来尽量努力地做出一些能变成音乐迷的东西,然后再向前走。

    (本文为高晓松2015年9月在新网商峰会上的演讲,有删改。)

寻访日本八路15年
郑贞铭:青年人不能只有“小确幸”
被《追风筝的人》改变的人生
我们没有音乐,只有偶像崇拜
普罗旺斯小城,梵高画中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