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38贫地惊雷

《 环球人物 》(

    从北京前往延安,通常有两条路线。一条先入陕,从西安北上,坐动车两小时即达;另一条取道山西,跨过黄河,向西进入黄土高原。

    1938年春,日军决定进攻延安,也想到这两条路。首选当然是侵入西安,北上可进攻中共所在地延安,南下可直逼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但胡宗南的大军在西安严防死守。日军只能派出一个旅团的兵力,试图从山西渡河,结果渡河到一半,突然遇到八路军警备第六团猛烈的火力。日军想退回岸上,警备第六团已分兵袭击其后岸。在正面战场一路占领大城市的日军,对延安的首次进攻宣告失败。据统计,日军共进犯陕甘宁边区的河防23次,均败。延安与边区的千里河防,始终未被日军突破。

    此时,毛泽东正在延安的窑洞里,挥笔疾书《论持久战》。

    “现在立即对日作战吗?”“对!”

    美国记者海伦·斯诺在1937年到达延安后的第一个早晨,就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和朱德来得很早,以至于她没有时间决定是补一下口红,还是把口红完全擦掉。结果,她既没有补,也没有擦。“毛泽东在那座古老的砖地小院里同我握手,欢迎我到延安访问。他举止随意,态度冷静,谦虚好问。”毛泽东从方桌前把椅子拉到一边,脱掉软绵绵的红军帽,一束又黑又粗的头发落到了耳际,他交叉着的双手“异常健美、强悍,有贵族气质,显示出真正的力量”。

    海伦给了毛泽东一份见面礼。“是她丈夫埃德加·斯诺一年前给戴着红五角星帽子的毛主席拍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广为传播,影响很大。”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创始人安危说,“毛主席看到照片觉得很惊喜,说他没想到自己会是这个样子。”

    斯诺拍这张照片时,毛泽东刚刚从瓦窑堡搬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那时延安还被张学良的东北军占着。在那次见面中,毛泽东向斯诺讲述了自己的生平。“这些内容后来成为《西行漫记》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深深影响了一代美国人对毛泽东的看法。无论罗斯福这样的美国高层,还是普通美国学者,都对《西行漫记》中举止洒脱、头脑聪明、满怀理想的毛泽东印象深刻。”安危说。

    斯诺离开两个多月后,1936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他镜头下的这位统帅做出了抗战中第一个艰难而重大的决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杀蒋’‘囚蒋’。别人的思想还没转过弯来,毛泽东经过一个晚上思考,开始亲自去做工作,说我们不能‘杀蒋’,我们要‘逼蒋’抗日。”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苏雅琳说。

    毛泽东把蒋介石比作一头小毛驴,陕北的老百姓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毛泽东说,蒋介石在抗日的问题上,就像毛驴上山一样,不愿上山,不愿拿枪打日本,我们就得向老百姓学习,拉他和推他,再不干就打他一下。西安事变就是打了他一下,他会上山抗日的。但是,小毛驴也有缺点,很倔犟,有时不听话,还会抬起腿踢人,我们要提防着这一面。

    毛泽东提出“放蒋”的条件只有一个:停止内战,立即抗日。蒋介石答应后,张学良随蒋离去,东北军把延安古城移交给共产党。当海伦来到延安时,她对毛泽东这种敢于妥协和决断的气魄极其难忘。“他的见解带有一种王室和教皇声明的气魄,总是具有长远的、宽阔的视野。”

    “在延安,海伦和毛主席坐下来长谈有好几次。起初,毛泽东对她说,你所问的问题,也是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问题。请你把能想到的不明白的问题都写下来,我给你回答,然后我们俩合出一个关于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小册子。”安危说。但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毛泽东忙碌起来,只能把跟海伦谈话的任务交给别人。直到1937年8月13日再次见面时,毛泽东把一份《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交给海伦:“这就是我们的抗日纲领。这十大纲领已送往南京,要求中央政府接受。”“共产党现在要求立即对日作战吗?”“对,共产党要求立即对日作战。”毛泽东两眼闪光:“如果有南京政府的合作,这十大纲领就能实现,我们就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否则,中国就要灭亡!”他拍案而起,愤怒地重复着最后一句话:“否则,中国就要灭亡!”

    海伦在延安待了4个月,和所有人一样,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地上栖居着各种昆虫。每晚我都把鞋子放在高处,早上再把它们抖了又抖,看看有没有蝎子和蜈蚣爬进去。头顶上的天花板是一块白布。老鼠在木椽上彻夜奔跑,每跑一趟,就是一阵黄色的尘雨。我的床下放置着一个鼠夹,打住老鼠时,我就尖叫起来,把全院子的人吵醒。”每天吃的都是小米、馒头,没有菜,她饿得没办法,买了一只鸡来吃,结果不知道为什么,吃完就拉肚子,得了痢疾,最后瘦得不到90斤。

    但海伦敏感地觉察到,延安的贫瘠中孕育着抗日终将胜利的希望。她看到,这里的战士们,“没有酒,甚至没有茶,喝的是白开水。他们都是义务兵,没有薪水,都想尽量地牺牲自己的利益,为革命立功。他们参加小组竞赛和评定,对生活的每一分钟无不喜欢。共产党人能够把民众组织起来——在物质上,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提供给民众,能够给的,只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兄弟的情谊,或者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与民众‘生死与共’。”她觉得延安有一种像美国童子军营地般的气氛。

    “抗大让人看到一种新社会的希望”

    海伦到达延安那天坐的是卡车,与她同车的还有13名去抗大的学生。他们唱着《巴迪尼进行曲》,和车上的行李颠簸了一路。一到延安,学生们就去抗大参加入学考试。海伦看到:“东北来的大约有100名,白区来的有400名,女学员41名。大多是中学生,大学生只占20%。他们很多人是小资产阶级出身,有点儿罗曼蒂克。”

    在抗大,这群小资青年经受了抗日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毛泽东在抗大二期的开学典礼上说:“抗大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打倒日本。”怎么磨?据抗大原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回忆,学生们脱下皮鞋换草鞋,自己挖窑洞铺干草就是宿舍,早上打绑腿出操,白天听课,晚上点名。“抗大的全名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它的总方针是‘教育为抗战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抗日’是学校的宗旨。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上了前线,跟日本人作战。”苏雅琳说。

    学生们挖的窑洞就在凤凰山上,跟山脚下毛泽东住的吴家院很近,上下学的路上经常会碰到毛泽东。“毛泽东讲课非常受欢迎,学生们喜欢找他题词,无论在书上、本子上、照片上,递给他,他都题,写得都是努力奋斗、抗日到底这样的话。”苏雅琳说,“毛泽东对培养青年成为抗日的主力,是非常重视的。那时候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教室、教材、经费都没有,但毛泽东决定办学,真是看得远、决心大。抗大总校在延安办了5期,后来中央决定在敌后就地培养抗日干部,除总校又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前后培养了10多万抗日人才。”

    这其中,1938年的抗大第四期是最红火的。这一年,广州、武汉相继沦陷,繁华的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落入日寇之手,再加上前几年丢失的东北、华北和大半个西北,未被日军夺去的只有西南高原和中原腹地。而当时为保临时首都武汉和中原腹地,付出的代价是——1938年6月,蒋介石同意下令炸毁河南花园口黄河古堤,洪水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国民政府的官方统计至少有80万人被淹死。尽管黄泛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抵挡了日军向西进攻,郑州直到1944年才沦陷,但蒋介石“对人命牺牲的了无同情”令美国学者陶涵大为震惊,“蒋私底下并无愧疚,在日记中完全没提到这件事”;黄河改道、十室九空的惨状导致知识精英对蒋介石失望。“剥了皮肉还有心,打断骨头还有筋,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青年中流行这样的民谣。去延安,成了潮流和“时尚”。

    “在这种背景下,1938年抗大第四期,国统区许多著名的文艺人士都来上课,那一期学员有5562人,其中爱国青年的人数占到5/6。”苏雅琳说,“抗大有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人际关系,完全是温暖大家庭的感觉,让人看到一种新社会的希望。这是抗大最吸引知识精英的地方。”

    到1943年,已有4万知识分子拥入延安地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唱着抗大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论持久战》指导中国抗战

    1938年1月,学者梁漱溟到延安拜访毛泽东。在此之前,他曾3次与国民党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讨论抗战问题,但对抗战仍无信心。到延安去时,他“心里很悲观”。和毛泽东畅谈后,梁漱溟对抗战形势的认识转为乐观。“毛完全不悲观,他告诉我,日本人不要高兴太早。日本人想吞并中国,是不自量,是妄想。”毛泽东和他谈话的很多内容,就是《论持久战》的观点,当时这篇文章还没有发表。

    “ 《论持久战》能发表,陈云起了关键性作用。”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涛说,“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去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演讲,一连讲了好几天,内容就是《论持久战》。陈云当时在底下听,觉得讲得很透彻,便对毛泽东说,是不是可以在更大一点的范围内给干部讲讲。毛泽东接受了这个建议,把讲稿整理出来。”

    根据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的记载,毛泽东在窑洞里整理了整整9天,手写麻了就紧握一块石头放松下手指继续写,《论持久战》终于正式问世,在党内发行。后来又印成书,公开发表。“一些老同志回忆,第一次印的时候,毛泽东还专门做了一个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王涛说。

    在被“亡国论”和“速胜论”控制的中国舆论场,《论持久战》横空出世,极其振奋人心。蒋介石早在1932年就持“抗日三日即亡国”的论调,陕西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毕远佞说:“八路军1937年往平型关进发时,看到国民党军队哗啦哗啦往下败,有的甚至连日本人的面都没见到就跑了,一路上还散布说‘打不过啊’。”后来台儿庄大捷,蒋介石又有了速胜的想法,把精兵猛将全调到台儿庄附近的徐州,但徐州很快陷落。

    “1937年,中国的抗战热情还相当高涨。1938年后,抗战的士气就往下走了。”王涛说,“正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提出,‘抗战十个月(1937年7月至1938年5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性急朋友们的速胜论了’。”

    “毛泽东很清醒,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灰心丧气。”毕远佞说:“他分析,目前日本的工业水平、军队战斗素质等方面都占上风,但首先你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其次你是小国,我们是大国,尽管我们国力弱,但有底子跟你相持,而小国拖不起。近代以来,列强侵略我们都是速胜。毛泽东总结历史教训,绝对不能让你速胜。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一相持就可以把民众动员组织起来,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最后实现战略反攻。后来的战事,确实是按照他预计的这几个阶段发展的。”

    毛泽东持久战的观点,早就通过穿梭于国共两党之间的周恩来等渠道,介绍给了国民党“小诸葛”白崇禧等人。白崇禧等人很是认同。1938年6月,武汉会战开始,白崇禧向蒋介石提出,要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蒋介石采纳,由白崇禧按照这一作战思路参与指挥武汉会战。蒋介石眼见武汉会战比淞沪会战等打得积极,也逐渐从阵地战转向运动战,作战方式灵活起来。

    《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给宋庆龄送去一本,宋庆龄找人将其翻译为英文,在国外发行,影响很大。美国学者特里尔认为,从1938年开始,“《论持久战》成为指导中国抗战的纲领性文件”。

    共产国际传话,“应该支持毛泽东”

    对现年82岁的延安政协离休干部折正千来说,1938年11月20日是一个悲伤的日子。“那天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延安城。当时我正在吃早饭,突然被二姐抱起往外跑,满街都是惊慌失措的人。刚跑到城门口就听见嗡嗡的飞机声,飞机到了城区上空就不断‘下’炸弹,城里发出轰隆轰隆的爆炸声。到了下午,人们才陆续返回,好多房屋都塌了。我家的南院被扔了两枚炸弹,家具、杂物都被埋了,我妈妈一下子就坐在地上哭起来。我的一个表姐在那天被炸身亡。”

    日军之所以轰炸延安,是因为军部得到情报,“中共正在延安开一个重要会议,各地的中共领导都参加”。但显然他们的情报有误,会议在半个月前就结束了,那就是六届六中全会。

    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六届六中全会前,他有一段“孤立”时期。陕西省委党校教授吴永介绍:“先是夫人贺子珍和他闹矛盾,去苏联了。接着,王明回来了。”那时的王明是带着光环的。“他被共产国际派回来,就像钦差大臣一样,对毛泽东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手画脚,要求放弃中共的独立性,一切听蒋的。”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院长高尚斌说。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不是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了。井冈山时期,他碰到这种事就发脾气骂人,要撂挑子不干,借口养病去休息。但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已经非常沉着冷静了。他派任弼时去莫斯科介绍了抗日的情况。在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的口信及时传了过来:应该支持毛泽东,他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中共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所以,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吴永说。

    在感情上,毛泽东也摆脱了“孤立”状态。这时他和江青陷入热恋。在吴家院,毛泽东请了一桌简单的饭,就算和江青结婚了。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延安城那天,吴家院所在的凤凰山就是空袭的重点区域之一,毛泽东借住过的石窑遭到轰炸,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的窑洞被炸,30多名八路军阵亡。毛泽东在隆隆轰炸声中说:“这个,没有完,今天的轰炸是个开头,还会来的,说不定就是明天。”中央决定连夜转移到杨家岭去。果不其然,第二天天刚亮,日军再次空袭延安。

    这次轰炸后,日军兵分三路,携带火炮,并派飞机向黄河岸边的八路军投掷毒气弹,陆空协同,第三次强渡黄河,进攻延安,但遭到八路军顽强抵抗,只好撤退。屡次受挫的日军恼羞成怒,于1939年6月、1939年11月和1940年6月先后三次调集兵力,发起大规模渡河进攻,均被击退。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实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构想,在防御中进攻,在内线作战中有外线作战——东渡黄河,主动出击,破坏日军的运输线和补给线,迫使日军最后放弃了从黄河进攻延安的计划。

毛泽东的苦难辉煌
1938贫地惊雷
1941敌后烽烟
1944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