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45巨人虚弱

《 环球人物 》(

    重庆市中心有一座著名的“精神堡垒”。这座木制建筑物建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高七尺七丈,取“七七抗战”之意,象征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在它落成4年后,抗战胜利,陪都百万人拥向这里,吼出他们心中积压的胜利欢歌。次年,在“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起“抗战胜利纪功碑”。

    如今,重庆人称之为“解放碑”,其周边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高楼林立,百货云集,夜间霓虹闪烁,招牌耀眼,人流不息。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再不见当年的山河破碎,再不复当年的群情激动,人们享受着平凡的幸福。看到这一幕,就会明白70多年前所有惨烈牺牲的意义——为了每一个中国人能够平静、安宁地活着。岁月沧桑,那场全民族的胜利永志不忘。

    荣光

    东京的投降“为时匪遥”。

    1944年,已经在抗日的硝烟中苦熬了7年的蒋介石听到了两个几乎同时传来的消息:东条英机内阁辞职,希特勒遭人行刺。他敏锐地预感盟军的胜利不会遥远。

    中国战场的守土与抵抗,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停止。而重庆比其他城市都更早确认胜利的消息,时间是1945年8月10日晚上7点左右。

    当晚,蒋介石和一些官员正在宴请墨西哥大使,忽然听到附近的盟军总部传来欢呼声,继而鞭炮大作。原来,盟军总部收听到了东京的广播,日本外相东乡茂德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投降条件。

    很快,数十万重庆市民涌上街头,一位记者曾回忆:美国士兵们乘军用大卡车冲进市里,纷纷跳下车加入庆祝,过了一会却发现回不了车上——车上已经爬满了欢笑的中国儿童;云集在重庆的知识精英们泪流满面,到处吟诵杜甫的名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蒋介石再也无心宴会,他迫切需要和高级将领们见面。但墨西哥大使没有要走的意思,“使不识体统,纠缠谈话不休。殊不知,抗战最大事,要在此时决定也。”蒋介石两次让人委婉地劝这位大使快点离席。而后,他急召高级将领开会,确定了两件事:第一,提醒敌军只能向国军军官投降;第二,拍电报给正在南京的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命令他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不得破坏资产,并接受何应钦的命令。冈村宁次拿着这份电报,心情十分沮丧。他犹豫再三,语气恭敬地复电蒋介石说,会派人前往江西玉山协商投降事宜,并请玉山机场派员接见,“仰赖照料为感”。

    蒋介石当然不会让投降者选择地点,他命令日本代表改飞湖南芷江机场。“选择芷江作为洽降地是对日军的一种讽刺,”钱峰告诉《环球人物》记者,“1945年初,冈村宁次计划在湘西地区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然后直捣重庆。当年春天,大批日军被调往湘西。这次计划最终被蒋介石调集的百万大军挫败。而地处湘西的芷江由于有大型军用机场,日军在会战中几次狂攻而不得,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蒋介石动起了心思,你日本人不是很想占领芷江吗,就来芷江谈投降的事吧!”

    8月21日,日本洽降代表今井武夫等人来到芷江。当天下午,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洽降会议正式举行。两天后,会议结束,中国代表何应钦召见了今井武夫,告诉对方日本投降书签字地点设在南京。

    芷江洽降后,中国战区16个受降区的受降仪式陆续展开。南京的受降仪式上,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接过了日本的投降书;北平的受降仪式上,在太和殿前的观礼群众高呼“胜利万岁”……在付出了八年时间,22场大会战,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后,中国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诚如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所说:“我全国军民经过这八年来无比的痛苦和牺牲,始结成今日光荣的果实。”与这一光荣果实相伴而来的,是蒋介石个人声望的顶峰。按照陶涵的说法,“蒋想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象,也是他深铸的自我形象——以儒将的身份力挫中国强敌,恢复国家的光荣”,这一形象终于实现了。这在他前往北平“慰问北方同胞”时尽显无疑。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结束了近一个半月的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毛泽东离开重庆。12月11日,心情不错的蒋介石和宋美龄乘坐专机“美龄号”飞抵全面抗战爆发的起点——北平。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天安门城楼上挂起了蒋介石的巨幅画像和“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蒋介石的专车开进紫禁城前广场时,10万青年夹道欢迎。他向青年们的演讲结束后,人群蜂拥向前。保安人员竭力维持秩序,蒋介石一再说“没事,没事”,直到半个小时后他才得以离去。此后的一个星期,蒋介石连续以“抗战领袖”的身份慰问北方同胞,还在香山碧云寺拜谒了孙中山的灵位。

    从北平归来,蒋介石开始考虑还都南京。他早就盼着衣锦还都,只不过从8月10日开始,既忙着受降又忙着和中共较劲,顾不上这些。如今,他自觉声望已达巅峰,民心可用,内战的准备工作也已就绪,是时候还都了。1946年4月,重庆举行陪都各界欢送还都大会,蒋介石接受了大会敬礼。随后,他前往成都并发表了《告别四川同胞》的演讲,其中饱含深情,“中央政府迁都到重庆已经八年了。现在抗战胜利,还都在即,中正在离川以前,此次特来四川的省会成都,和各位父老同胞辞别。”国民政府也正式宣布:“决定5月5日还都南京。”蒋介石选择这一天是有深意的:这是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广州革命政府25周年纪念日,也是“五五宪草”(1936年5月5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公布10周年的日子。

    5月5日上午8点45分,蒋介石乘车到达南京中山陵,参加孙中山先生建立广州革命政府的纪念典礼。他身着特级上将制服,胸前别着5枚勋章,满面春风。随后,他又来到国民大会堂,参加了庆祝国民政府还都的典礼并致训词。当晚,蒋介石在广播里向全国民众公开讲话,追忆抗战胜利的不易,又特意提到对日作战的苏军刚刚撤出东北,15年前最早沦陷于日寇之手的沈阳宣告收回。“我们今日沈阳虽已收复,而东北整个的行政与主权的完整,还需要我们全国同胞为国家、为民族,精诚合作,继续努力奋勉,来保持我们最后胜利光荣的战果。”

    纵奸

    日本投降之后,处理日本战犯被提上了日程,冈村宁次自然首当其冲。然而,蒋介石却对冈村宁次“另有安排”。

    1945年8月23日,何应钦奉蒋介石之命向冈村宁次发布命令,要求日本军队等待国民党军队前来接收。几天后,中国陆军副参谋长冷欣到达南京,见了冈村宁次。冈村宁次为求自保,表示愿以在华日军的战斗部队帮助蒋介石对付中共。据白崇禧后来透露,冈村宁次的这个建议深得蒋介石之心。他让人向冈村宁次转达了自己的承诺:“准其以其劳绩赎罪,免以战犯惩处。”所谓劳绩,就是要向国民政府完整无缺地移交占领区和弹药装备,严防被中共接收。冈村宁次听罢连连允诺:“我将全力遵守蒋委员长训令,不负蒋委员长期望。”果然,当八路军、新四军敦促日军投降时,遭到了日军的抵抗。

    冈村宁次的“忠心”很快得到了蒋介石的回报。当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下令逮捕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战犯归案时,蒋介石特意关照了冈村宁次,他不但没被送往东京准备受审,头衔反而由“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改为“中国战区日本善后总联络官”,官邸、卫队甚至军事指挥权都被保留下来。

    重返南京的记者们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重庆《大公报》撰文指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南京已经光复了……冈村宁次仍在外交部大楼里办公,日本宪兵还驻留在前司法院的楼房里。”另一个记者写道,南京的报纸仍要接受日本特工的检查,城市的所有地方都还能看到傀儡政权贴出的海报和标语。甚至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八周年的日子里,蒋介石竟然从重庆飞抵南京接见岗村宁次,嘘寒问暖。以至于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都念念不忘:“蒋委员长特意安排了这次会见,以好言相慰、和蔼近人,深感敬佩。”为了报答蒋介石,冈村宁次写了一篇名为《从敌对立场看中国军队》的文章,将日军与中共军队多年交战的经验和盘托出,建议蒋介石针对共产党军队的弱点,采取相应的战术。

    1946年初,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在东京成立,驻日盟军总部几次照会国民政府,要求将冈村宁次遣送日本受审。为了使冈村宁次免受审判,蒋介石召集心腹商讨对策,最终借口善后工作尚有许多未了,需要冈村宁次留下处理。这种公然的包庇招致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公报》直言:“第一号战犯冈村宁次,对中国人民犯下烧杀掠夺等严重罪行,而蒋主席却待如上宾。”直到1948年8月,冈村宁次才受到公审。几个月后,军事法庭宣布冈村宁次“无罪”并允许其返回日本,蒋介石败退台湾后还曾聘请他担任高级军事教官。直到1966年,他才病死在东京。

    蒋介石的军队大多在西北、西南,距离华北、华东的沦陷区很远。为防止中共接收沦陷区,蒋介石想到了沦陷区的伪政权。在他的纵容下,许多汉奸在办公室外挂上一块新牌子,摇身一变成了维持地方秩序的国民政府官员,大批伪军也在“改编”后被蒋介石收为己用。周佛海事件就是典型一例。

    在汪伪政权中,周佛海的地位仅次于汪精卫和陈公博,直接掌握金融、财政、特务等大权。日本投降后,周佛海急电蒋介石,表示他控制的武装能把“完整的上海奉献给中央”。蒋介石看到电报极为高兴,立即以个人名义嘉奖周佛海。随后,周佛海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上海行动总队总指挥,负责维护上海、杭州等地治安,阻止新四军收复沪杭地区。就这样,周佛海从万人唾骂的汉奸成了抗战有功之臣。完全接收上海之后,蒋介石让戴笠把周佛海弄到重庆藏了起来。后来,迫于舆论压力,周佛海被送到南京接受审判,被判死刑。但蒋介石致电司法行政部,以周佛海“在敌寇投降后能确保京沪杭一带秩序”为由,强行改判为无期徒刑。这让民众对蒋介石大失所望。

    “劫收”

    日本宣布投降后,一个大馅饼砸到了国民政府头上——日军、伪军只求自保,根本顾不上巧取豪夺来的巨额财富。国民政府很快从重庆派出了大批官员前往沦陷区,接收敌伪财产,名义上是该没收的没收,该归还原主的归还,实际上却混乱不堪。接收大员们像抢红了眼的土匪,千方百计中饱私囊,被人们怒斥为“劫收大员”。

    上海及东南地区是“劫收”的重灾区。不仅敌伪财产,许多国人的正当财产也被霸占。时任上海市长吴国桢回忆,当时海军查封了一个仓库,将其中所有的财产都拿到黑市上抛售,根本不管是不是敌伪财产。为了抢夺财产,各军政部门还在上海大打出手: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看中了一处日军俱乐部,为此不惜和淞沪警备司令部展开枪战,死伤多人;上海市警察局为了和军统特务抢夺财产,多次火并。在秦瘦鸥的小说《劫收日记》的男主角谢桑看来,所谓接收,本来就是趁火打劫嘛!趁火打劫当然不是什么长期的好买卖。只能干一天算一天,抢一批算一批。谁眼明手快,抢得快,抢得多,趁早洗手下台,谁就占便宜。《大公报》评论说:“在南京和上海,政府只用了短短二十来天就失去了民心。”

    平津地区是“劫收”的另一个重灾区。时任北平行营主任的李宗仁曾回忆:“所谓‘接收’,确如民间报纸所讥讽,实在是‘劫收’。这批接收人员吃尽了抗战八年之苦,一旦进入纸醉金迷的平津地区,直如饿虎扑羊,贪赃枉法的程度简直骇人听闻。”

    汪曾祺在《晚饭后的故事》中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场景:“满街都是伤兵,开口就是‘老子抗战八年!’动不动就举起双拐打人。没开戏,他们就坐满了戏园子。没法子,就只好唱一出极其寡淡无味的戏,把他们唱走……”平津一带很快流行这样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这离蒋介石身负“抗战领袖”光环来北平慰问同胞才几个月。

    对沦陷区的老百姓而言,国民政府财政部制定的法币与伪币兑换办法,更是一场噩梦。抗战胜利之初,法币与伪币在黑市上的兑换价是1∶80左右,随后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兑换办法,将两者兑换比率猛增至1∶200。如果说军官“劫收”尚属个人违法行为,那法币兑换就成了合法的国家掠夺。一夜之间,沦陷区百姓沦为赤贫。

    负责经济接收的邵毓麟当面向蒋介石进言:“这样下去,我们虽然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人心……在一片胜利声中,已埋下了一颗失败的定时炸弹。”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接收工作存在“严重错误”,是“政府最大之耻辱”。然而,他依然醉心于自己“抗战领袖”的光环,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纠正这些错误。蒋介石日后才对宋希濂说:“许多中上级军官利用抗战胜利后到各大城市接收的机会,发横财,做生意,买房产,贪女色,骄奢淫逸,腐败堕落,弄得上下离心,军无斗志。这是我们军事上失败的根本所在。”

    民意如流水,一去不回头。一个打赢了八年抗战的“领袖”和“巨人”,转眼就变得虚弱不堪。虚弱到什么程度呢?1946年,蒋介石曾经说过:“本人自出生以来,除家乡以外,没有其他地方比重庆算得是我第二故乡。”仅仅过了3年,1949年11月,蒋介石再回到他心中的“第二故乡”时,竟然是在专机“美龄号”上度过了最后一夜。“他再度回到重庆,却连飞机都不敢下,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结局。”杨天石说。此时,解放军的先头部队抵达重庆近郊,与胡宗南部交火。“眼看大势已去,蒋介石做出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放弃在八年抗战中都未曾失去的陪都重庆。”第二天凌晨,在“美龄号”的发动机轰鸣声中,蒋介石离开重庆,前往成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不过短短3年而已,成败在倏忽之间已然转变。今日的重庆繁华而安详,蒋介石在这里八年抗战的背影,留给历史太多思索。

蒋介石的巅峰岁月
1938衣冠西渡
1943权力之巅
1945巨人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