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在“评委会主席作品回顾展”“大师回顾”“获奖作品集萃”“多国风情”等单元之外,还选出了4部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以回顾展的方式放映,这是本届电影节上,少数以演员为主题的回顾展。一个去世20多年的女演员,在一批大导演如奥逊·威尔斯、基耶斯洛夫斯基、安杰伊·瓦依达、胡金铨、吕克·贝松等的作品包围下,竟然并不显得势单力薄。
她的魅力在哪里?1953年,《生活》杂志评选她为年度风云女性,那期杂志的标题是《谁造就了奥黛丽的惊人魅力》。时间过去了60多年,对她魅力来源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歇,时至今日,她还是人们缅怀、模仿、议论的对象,是许多次“全球最美人物”“最美女演员”评选中的第一名。
她的魅力,源于她的相貌、身材、气质——她自小学习芭蕾舞,并从有贵族血统的母亲那里接受了严苛的教养;她有着传奇情史,结过两次婚之后与罗伯特·沃德斯共度余生,称其为灵魂伴侣;她与传奇设计师纪梵希是毕生挚友,不断为后者提供创意与灵感。更重要的是,她超越了她的时代,不论从电影形象,还是从个人形象上,她是好莱坞永恒的“时尚女神”。
华裔设计师王薇薇说:“奥黛丽是最早的现代女性之一——受制于文化的影响,要走出个人的风格并不是那么容易。她的穿着显示出她的想法与心智。为了要这样做,必须时时游走于危险边缘。要拒绝好莱坞的种种诱惑需要极大的勇气,特别是要走出20世纪50年代性感当道的时期。”设计师辛西娅·罗利则认为,玛丽莲·梦露和索菲亚·罗兰,是“男人理想中的美女”,而奥黛丽·赫本更接近“女人心目中理想的美女”。她是第一位“不靠性感取胜的人”。
人们常常拿奥黛丽·赫本和可可·香奈儿进行比较,她们成长的背景多有相似:同样经历过战争;同样被父亲抛弃;同样被修女调教过;成年之后,她们同样不愿任人摆布。她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先锋,她们的形象和时代紧密相关,都属于女性尽最大可能的自定义。
中年以后,奥黛丽·赫本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为联合国工作,到非洲探访灾民,以至于被媒体称为“圣奥黛丽”,这都突破了那个时代明星的行事、为人风格,扩展了明星尤其是女明星的形象要素。她晚年的隐居生活,也给那个时代的女性以新的样板,提供了新的觉悟。
所有这些,是她直到今天也被人铭记和模仿的原因—— 她从芸芸众生中跳脱出来,以强烈而明晰的形象,给出了一个女性生活和精神自塑的样板,超脱了时代。最重要的是,这个样板,最大可能地照顾了女性的感受。
在一个再度降临的性感时代里,在众多妖娆、妩媚女星的围绕下,我们很愿意想起奥黛丽·赫本,并愿意耐心等待属于我们的奥黛丽·赫本的出现,那或许意味着,女性对独立生活的争取,又获得了一点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