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终审工作会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福建泉州以88.92分的全场最高分,在苏州、杭州、青岛、武汉、西安、黄山、济宁、咸阳、桂林等实力强大的初审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2014年12月,在为期一年的“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推广、交流活动即将收官之际,经中央批准同意,“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举办。昔日的东方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全球唯一一个“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再次以独特的多元文化为媒,扬帆“一带一路”。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特别为艺术节发表署名文章《我们的“东亚文化之都”》。以下是文章节选:
2013年8月26日,北京。
一场全国顶尖文化名城的角逐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厅举行——争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我的工作经历中,曾无数次推介过泉州。但从规格到难度,都远不能与此次相比。这是亚洲首次也是最高层次的一场区域文化比拼,写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声明文件。胜出者将代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
终审前夕,我仍在思考琢磨:要想脱颖而出,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强势。因此,除了历史积淀,泉州文化还需要一个更有力的支持和认可。那一刻,三位中央领导关心指导泉州文化的影像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于是,照片被连夜调送进京。这几张照片不仅珍贵,还有很强的说服力:江泽民主席于1994年视察泉州时对南音十分喜爱,在观赏表演后,还亲自拿起尺八洞箫吹奏——足见以南音为代表的泉州非遗底蕴之深厚,雅韵之悠长;还有,胡锦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两岸青年大联欢晚会上,亲自舞动泉州提线木偶,对泉州的千年经典木偶戏大为赞赏。此景此情,趣味盎然,令人感动。
再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建省长时,曾亲临泉州少林寺及永春大羽村调研观看南少林武术及白鹤拳表演,对泉州武术文化赞美有加,并指示应弘扬光大。
把这些照片放入宣传片后,三位中央领导人对泉州文化“爱不释手”的画面打动人心,相得益彰。一方面充分体现国家对泉州非遗项目的重视和关心,印证泉州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泉州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足以成为东亚文化交流中的代表。
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在场所有的泉州人都欢呼起来。掌声雷动,人们纷纷向泉州表示祝贺。
我们深知,光环背后,更有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
泉州的任务,不只是简单的文化建设与交流,更重要的是展示文化大国的泱泱风范,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一起,共同提炼“亚洲价值”,向世界展现独具魅力的亚洲文化精神家园。这样的路径,无章可循,史无前例。泉州要做的,就是打响第一炮。
按照文化部 “扩大开放、提升交流、留下遗产、造福民众”的总要求。一年间,我参与、见证了“文都”带来的城市进化。
——城市外交在不断进化。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提出“城市外交”概念,以城市梦承载中国梦,而“文都”外交正抓住了这一大好机遇。在官方渠道,我们启动了最密集的文化外交。与光州横滨的26个交流项目,涵盖艺术、学术、媒体、青少年等多个层面,如互遣艺术家、互办文化展、媒体界合作互联、中韩日青少年“非遗”夏令营等。由此延伸,更多的民间交流自主迸发出来,例如,部分企业家和规划院自费赴横滨学习;茶叶、陶瓷、香道大师们自行办展交流;老年大学自发走出国门,参加光州老年文化周;旅游业也创造性地推出光州专线游,拉近“文都”距离。
——产业在进化。借力“文都”效应,2013年,泉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近269亿元,位居全省首位,占GDP比重超过5%,首次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4年预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突破300亿元大关。看到“文都”潜力,世界500强企业惠普择道安溪,打造亚洲最大的数字媒体全产业链基地。“文都”同样拉动旅游跃升,不久前,省外游客的过夜人气,泉州首次摘得全省第一;2014年国庆,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近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8.52亿元,比增均超两成,创下历年之最。
——文化惠民行动在升级进化。源和1916创意园扩建成了市民“文化会客厅”,全市共举办了240多场重大文化活动,2万多场群众文化活动,100多场的县域文化特色民俗活动,让市民天天过节,直呼过瘾。
“文都”建设渐入佳境,我们的思考也逐步深入。
泉州是幸运的。当前适逢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泉州横向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纵向则是联合国在中国唯一认定的“海丝起点”。把呼应国家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与“文都”建设巧妙交融,我们顺势开启了“文都”与“海丝”互为平台、互相促进的崭新尝试。
一个典型例子是,泉州2014年两度前往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以“海上丝路”唯一代表城市的身份,举办了“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展览和《中国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活动,不仅弘扬了“海丝”文化,更向世界推介了东亚文化之都。
文化与经济的潜移默化、良性循环,更推动着城市向前发展。全市经济总量2014年又将迈上新台阶,并已连续15年排列全省首位。
未来,我们期待充当“东亚文化之都”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双重先行者,打造世界级和国际化的文化航母。
年终收官之际,我深深地意识到,泉州的“文都”实践,不仅披拂着历史光辉,辐射着“海丝”空间,更值得打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化平台。
不久前,“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暨“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丝海扬帆嘉年华”系列活动,呈现在四海来宾前。让“文都节奏”与“海丝时间”交相辉映、同频共振。
今年,亚洲文化艺术节已向泉州伸出橄榄枝,标志着泉州将开启促进亚洲艺术发展繁荣、合作交流的使命之旅。
面向未来,“欧洲文化之都”“阿拉伯文化之都”,纷纷主动提出与泉州建立交流常态机制,延续“文都”的生命力。
如同千年前成为古老中国眺望世界的窗口那样,今天的我们,由衷期盼未来的泉州,也将建设成为现代化中国通往世界的一道靓丽出口,成就一个文化城市践行国际合作的出色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