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人时代,需要一台加湿器

□ 任霞 《 环球人物 》(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长久以来,我们都太重视这一发明的技术力量,而忽视了它对人类社会关系的改变。克莱·舍基在他的《人人时代》中,探讨了互联网是如何把个体行为变成群体行为的。他预言,我们的社会即将进入一个“人人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黏性的,是湿乎乎的”。

    工业化,在本质上就是干巴巴的。西方工业理性在带来伟大进步的同时,把人性中的洪水制服了,却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人们往往认为,互联网的发明会让这个世界更技术化,更干巴巴。事实是这样吗?

    《人人时代》一书的原标题为《未来是湿的》。作者舍基被称为“伟大的互联网思考者”。他长期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曾经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客座讲师。从1996年起,舍基撰写了大量关于互联网的报道,他的专栏文章频繁出现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报刊上。教书写作之余,他还在微软、诺基亚、美国海军等机构担任咨询顾问。2005年7月,舍基在TED全球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机构与合作”的演讲,它引领了之后几年TED上最主流的话题:对互联网以及未来社会的考量。在不断完善那次演讲的基础上,舍基写出了《人人时代》。

    舍基很会讲故事,他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证明“人人时代”的非凡之处。在书的第一章《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中,舍基讲了一个关于“人肉搜索”的故事:2006年,一位名叫伊凡娜的女士把手机丢在了纽约一辆出租车上。她找到了捡手机的人,对方告诉她:“你有种就过来,我会还给你手机,不过是用它来敲你的脑袋。”伊凡娜把自己的经历发到了网上,几万人跟帖为她出谋划策,随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网络大搜索运动,甚至惊动了《纽约时报》、CNN和纽约警察局。舍基在记述完这个故事后,又进一步提醒人们:在拥有了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新技术后,群体行动的力量变得如此之大,我们能够做到的,远不止找回一部手机这么小的事。

    舍基还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旅客通过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要求用法案保障乘客权利,包含的条款例如:“当飞机在空中或地面滞留了三小时以上,应供给乘客基本需要。”运动声势如此浩大,最后航空公司被迫修订了自己的服务标准。

    类似的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舍基写道:“这些事件,绝不仅是来自草根的随兴狂欢,而是在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正在崛起。人人时代已经来临!”

    但是,对于“人人时代”,舍基也并非没有忧虑:“在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当你生病了,你的邻居会帮你遛狗;当你忘带钱了,柜台里面那个人相信你会下次付钱给他。这种美好而单纯的信任现在还会存在吗?在一个社会交往日益复杂,而社会资本不断衰减的时代,怎样才能让参与变得简单?更重要的是,怎样让想法相同的人们能够找到对方、聚集起来还能互相合作?”

    舍基认为,人人时代的交往应是“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是绿色的、滋润的。但如果说以往的科技像烘干机一样,将社会关系中一切有人情味的东西都烘干,互联网怎么就能成为一台加湿器呢?

    对此,相信很多人想知道答案。

法国导演,中国草原上“与狼共舞”
章东磐:我是历史的“传菜员”
人人时代,需要一台加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