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3日出席一场音乐会起,直至10月14日拄拐视察某住宅区止,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公开场合“消失”了近1个半月,引发了国际社会五花八门的猜测、分析和评论。
在金正恩“隐身”期间,这些评析或言之凿凿,或欲言又止,显得颇有“来头”,但随着金正恩重新亮相,这类信息中相当一部分迅速变成一堆无价值的废纸、甚至笑话,而这种现象在外界针对金正恩和朝鲜的分析、研究中屡见不鲜,不仅“看热闹”的外行屡屡“中招”,甚至“看门道”的内行——专业智库、甚至各国情报机构也常常“看走眼”。
谁在研究金正恩
在西方国家,研究金正恩的机构,其实也就是研究朝鲜的机构。
美日韩三国一直将朝鲜当作最重要、最危险的对手之一。尽管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他们对朝鲜的措辞会有不同,但警惕、防范始终如一。这些国家的政府情报部门,当然是研究金正恩的“主力军”。
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等机构均肩负着搜集、分析朝鲜情报的使命,朝鲜最高领导人的各种信息自然成为情报搜集的焦点;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下属的朝鲜情报中心,是日本“金正恩研究”的核心官方机构,此外,日本内阁调查室等也担负这类任务。
韩国和朝鲜在理论上至今仍处于战争中的停火状态,双方总计上百万军队隔着非军事区虎视眈眈,擦枪走火的事多次发生,搜集“北方敌情”对韩国而言可谓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而研究朝鲜最高领导人的动向,自然就成了头等大事中的头等大事,因此韩国对朝情报研究投入最多,重视程度也最高。早在1961年,韩国就成立了大韩民国中央情报部,政体改革后改称韩国国家情报院。这个规模庞大的官方情报机构总编制人数超过30万,仅总部就有近3万人,年活动经费高达3亿多美元,其工作重心之一,就是通过一切手段搜集和朝鲜最高领导人有关的信息资料。
国家情报院属于“政情”部门,而韩国军方对身为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的朝鲜最高领导人的情报搜集、分析工作也不遗余力,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机构,是韩国军事情报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重视搜集、研究朝鲜最高领导人情报的并非仅限于敌对国家,一些和朝鲜保持较密切关系的国家也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俄罗斯,因为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和朝鲜关系一直较为密切,人员往来的密度和信息渠道的可靠,都让其对朝情报搜集和分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负责这方面事务的,是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
除了情报机构外,智库也是研究朝鲜最高领导人、搜集相关情报的活跃机构。在美国,一些智库将朝鲜和朝鲜领导人问题列入研究重点,比较著名的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韩问题研究所、“北纬38°”、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兰德公司、对外关系委员会等,都会对朝鲜及朝鲜最高领导人的相关信息着意收集、集中研究,并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研究报告。
在韩国,带有官方背景的东北亚时代委员会、国防部背景的国防安保研究院、统一部背景的统一研究院,都是研究朝鲜、朝鲜最高领导人问题的官方、半官方智库,此外,韩国许多大专院校、媒体集团和民间组织,也组建、资助了五花八门的智库、机构,专门研究朝鲜问题,朝鲜最高领导人的动向自然是研究的重点。
另一些国际知名智库,如法国战略与国际研究所、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等,在朝鲜最高领导人信息情报分析上也有一定投入。
“望闻问切”的“诊断术”
朝鲜是世界上“封闭度”最高、信息传递最不顺畅的国家,其最高领导人的信息更被视为高度机密加以保守,外界研究者想获得更多、更可靠的“情报素材”,当然绝非易事,只能像“老中医”那样去“望闻问切”了。
所谓“望”,就是通过朝鲜官方渠道、传媒发布的有限信息,去观察金正恩的政治地位变化和健康情况。如此前就有机构对今年8月朝鲜官方报道金正恩动向时,其在电视画面上显示出的某些体貌特征加以分析,并得出“金正恩健康状况可能不佳”的结论;此次金正恩重新露面时手拄拐棍的形象,自然也成为“望”之聚焦所在。而“望”不一定要“望见”。事实上,这次金正恩长达近6周的“望不见”,所引发的联想、分析和推理更多。
所谓“闻”,就是通过公开信息进行分析,试图从中发现“重大隐情”。如仁川亚运会期间,朝鲜党政军三位领导人同时到访韩国,就曾成为一些分析家的分析依据。朝鲜官方、军方措辞的变化,对金正恩及其家人、高官言行活动的报道,某些敏感行动的多寡,各种公开的经贸数据,甚至电视台主播穿怎样的衣服,等等,都是“闻”的重要“功课”。
所谓“问”,就是走访调查,通过对知情者、信息源的访问,获取必要情报。这些信息源和知情者来源庞杂,既有朝鲜驻外人员、亲朝团体成员,也有形形色色的“脱北者”,还有因各种原因出访过朝鲜、甚至接触过朝鲜高层的外国人,如记者、运动员、商人、学生、厨师,等等。
所谓“切”,就是派遣情报人员直接渗透调查。《今日美国报》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戈斯当年上任时,曾指示加强对朝间谍派遣工作。而韩国官方承认的对朝渗透计划虽号称结束于上世纪80年代,但许多信息都显示,韩方从未忽视“切”的工作。此外,利用各种合法身份进入朝鲜或接触朝鲜外派人员,借以搜集情报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大家心照不宣。不仅外国的政情、军情部门会采取这种方法获取情报,非官方机构甚至新闻媒体也会以此获取“独家猛料”。
“老中医”的“测不准”
“望闻问切”能否“测得准”,成了近期中国微博上热议的话题,而针对朝鲜尤其是针对金正恩的情报搜集和分析,却是出了名的“测不准”。
这种“测不准”由来已久。金正日去世的消息,外界直到50多小时后才得知。金正恩本人直到上台前不久,其确切姓名才由朝鲜官方出面核实,其妻子李雪主更近乎“横空出世”。而所谓“玄松月之死”等“猛料”, 当时曾广泛流传并成为众多“朝鲜问题专家”的分析素材之一,如今都被证明为虚假情报,这也让不少机构、专家颜面扫地。
“望闻问切”四招并用,何以还经常“测不准”?
首先,朝鲜本身控制严密,对外信息渠道狭窄,外界难以获得稳定可靠的情报源。在互联网和数码时代,朝鲜是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国内使用互联网、手机者为数不多,且功能也受到严格限制,这让外界即便想了解朝鲜社会的普通信息,都显得十分吃力,何况被视作“机密中机密”的最高领导人信息?
其次,由于这种严密的控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匮乏和信息饥渴,情报搜集者对所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抓到篮子里就是菜”,而信息源也会投其所好,将自己掌握的、为数不多的“干货”任意取舍剪裁,以期“卖出好价”,而某些信息源则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扭曲真实信息。比如,“脱北者”会有意无意夸大朝鲜的负面问题,而亲朝团体则会着意粉饰真相。信息素材是一切分析、研究和推理的基础,素材如此,其结论的准确度可想而知。
第三,朝鲜有关方面有时也会进行“信息逆袭”,通过故意释放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信息,去误导“老中医”们的“望闻问切”,使之得到朝鲜方面希望其得到的答案。
由于朝鲜的封闭状态,由于一手信息源的匮乏和不可靠,“望闻问切”在很多时候变成了“悬丝诊脉”,究竟能窥得几分真相,就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