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夏之交,西方军事媒体持续披露有关中国战略核武器的消息,其中关于中国新一代潜地洲际弹道导弹——巨浪—2的报道颇受关注。据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报道,巨浪—2在2012年底已结束长达十几年的研发试验,最终定型,并于近期开始进入战备值班。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军工记忆》也首次披露了中国巨浪导弹家族的艰辛发展历程,其中不乏试验失败的罕见镜头。有外媒评论:“中国潜地导弹的发展就像肌肉一样,是靠锻炼出来的。”
17年打造巨浪—1
潜地导弹,是指由潜艇在水下发射(即潜射),攻击地面目标的战略导弹。其独特的隐蔽性成为陆、海、空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用美国军事专家洛伦·汤普森的话说:“这是末日武器,即便所有核打击手段都被敌方先发制人摧毁,只要有一艘藏在深海的核潜艇存在,那么它的潜地导弹就能发起决定性复仇。”
1960年6月20日,美国海军首次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潜地导弹“北极星”,苏联、英国、法国也随后跟进。遭受帝国主义封锁与核讹诈的中国,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反击能力。
1965年春,周恩来总理宣布搁浅3年的核潜艇研制项目重新上马。随后,配套的重点项目巨浪—1潜地导弹项目也启动了。该导弹项目由当时的七机部某研究所牵头研制。近日有专家总结说,研制巨浪—1潜地导弹的难度几乎难以想象,因为潜艇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极为复杂,能够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很多,潜艇、导弹、发射筒、海水、空气、水中空泡等要素中任何一项都可能产生问题,比如海水随深度变化而产生压力变化,还有海浪、海流等多种干扰因素,都能导致发射失败。
中国是在一张白纸上研制潜地导弹的,头一个拦路虎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之前中国研发的导弹全部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其庞大的体积,让“寸土寸金”的核潜艇难以接受。第二个拦路虎是制导系统,它决定着导弹能否命中目标,系统核心是惯性导航平台和能够计算弹道抛物线的计算机,这些设备要装在体积较小的巨浪—1身上,所有的元器件都要大比例缩小。为此,全国有数以百计的科研单位加入到研发行列中,“大家在为每一毫米奋斗着”。
经过17年的卧薪尝胆,巨浪—1潜地导弹终于在1982年10月7日迎来最关键的“上艇测试”。但首次试射,导弹出水仅几十秒后便意外发生爆炸,所有研发人员的心顿时被浇了一盆冷水。以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为首的科研团队,迅速展开地毯式自查自检,最终发现问题竟然出在一个根本想不到的地方——导弹内部某控制系统里一个分离插头松动了,导致信号传输受阻。5天之后,巨浪—1导弹进行第二次试射,取得圆满成功。此后6年间,巨浪—1导弹进行了提高和完善,终在092型核潜艇上潜射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海基核反击力量初步形成,但中国的潜地导弹的研发与试验基本上都是在“蛰伏”状态下进行的,而且这一“蛰伏”就是32年。
“突破”第一岛链
据美国原子能科学家联盟网站介绍,尽管美国认为092型核潜艇噪音大,容易被跟踪,但中国海军的一些特殊战术仍有能力使其摆脱跟踪进入太平洋,而巨浪—1导弹的射程达到2700公里,可突破美国的“第一岛链”的封锁。
“岛链”是美国在冷战时期提出来的。“第一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第二岛链”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岛、美国的马利亚纳群岛、关岛等岛屿组成;“第三岛链”是以美国的夏威夷群岛为中心,北起阿留申群岛,南到大洋洲的一些群岛。
拥有全世界最强大海军的美国,利用三条“岛链”封锁中国,岛链上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盟友,“岛链”下有经营多年的绵密反潜侦听网。毫无疑问,这是最强的对手和坚固的防线,中国海军若直接正面挑战“岛链”,掩护战略核潜艇突破到太平洋中部,无疑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比较好的选择是,巨浪—1必须进行优化,以增加射程。于是,新一代的巨浪—2导弹应运而生。
香港《亚太防务》杂志援引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的报告称,2014年初,中国海军的094型战略核潜艇已携带巨浪—2导弹进行战备巡航。据介绍,巨浪—2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起飞重量估计超过50吨,射程达到8000公里左右,能携带多枚分导核弹头。
巨浪—2的服役,将使中国真正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这对于中国这样崛起中的大国,不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科技上都影响深远。巨浪—2服役也标志着它的新改进型号研发将很快进行,军迷们正在捕捉这方面的信息,近期有人在三亚拍到3艘094型核潜艇停在一起。中国海军的传统是,不论水面舰艇或是潜艇,数量都是4的倍数,正好可组成一个单位。也就是说094至少会有4艘,还有一艘也许正在建造。批量建造094型核潜艇,说明中国海军对094和巨浪—2的组合寄予厚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它们将是中国重要的水下核反击力量。
中国需要第三代潜地导弹
按照目前国外媒体披露的参数,巨浪—2的性能已经接近法国的M45洲际弹道导弹和俄罗斯正在研制的布拉瓦潜地弹道导弹。但客观而言,中国的导弹距离当今顶级的潜地洲际弹道导弹仍有相当差距。今年6月2日,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西弗吉尼亚”号成功从水下发射了两枚“三叉戟”二型 D5潜地洲际弹道导弹,这是该导弹的第149次和第150次成功发射。该导弹的最大射程超过1.1万公里,最多能携带11个分导式弹头,而且可靠性非常高。“三叉戟”导弹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服役以来,就成为各国潜地弹道导弹追赶的对象,但“从未被超越”。与之相比,巨浪—2的射程、投掷重量、弹头数量、精准度以及突防技术仍然有较大差距。
中国实行积极的防御政策,有限的核导弹力量是为了自卫反击。分析人士认为,巨浪—2不能完全满足中国核战略的要求,8000公里的射程是不够的。假设094型核潜艇在南海发射巨浪—2,如果想到达北美大陆,至少需要1.2万公里的射程。此外,中国需进一步加强导弹突防技术,因为外国在不断完善反导系统的拦截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投掷重量,以便携带更多的诱饵,干扰装置对付反导拦截是非常有效的。
据央视《军工记忆》披露,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试射的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就已经使用了诱饵装置。美国的战略之页网站披露,进入新世纪,中国在弹道导弹的重型诱饵等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今年1月,中国还进行了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而这种飞行器很可能就是为了配合新型弹道导弹设计的。通过这种高超音速载具,导弹能极大提高突防能力。
当然,最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研发更先进的第三代潜地洲际弹道导弹。通过采用更大直径的新型发动机、推进剂、全新的制导、控制技术,能够实现1.2万公里的最大射程和多种突防手段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