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王洛勇:我只演正面的中国形象

艺术家不为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歌唱,声音就永远没有力量

本刊记者 赵晓兰 《 环球人物 》(

    王洛勇被称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他因主演百老汇名剧《西贡小姐》而成为西方戏剧界的明星。《亚洲周刊》称,“由于他的表演,百老汇舞台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美国戏剧》则说,“美国应该承认更多像王洛勇这样的亚裔演员,从他身上可以预见中国演员、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已为期不远。”

    近期,王洛勇和袁泉主演的话剧《简·爱》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场场火爆。这个外貌形象算不上多出众的男人,一到了舞台上就散发出光彩——在萧条落寞的桑菲尔德庄园里,王洛勇扮演的罗切斯特拄着拐杖,双目失明。当他无限思念的简·爱归来时,他的内心充满狂喜,言语却佯装镇定。舞台上的王洛勇将罗切斯特丰富的内心层次呈现在观众面前。同为戏剧演员的徐帆这样评价:“如果罗切斯特不是王洛勇扮演,谁能替代他,我想不出来。”

    “有鲜明个性的创造者”

    尽管有美国媒体称王洛勇为“来自东方的奇迹”,但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王洛勇1958年出生在河南,11岁就离家去湖北十堰的一所戏曲学校学习京剧武生。他每天清晨就开始苦练基本功,摸爬滚打,舞刀弄枪。这样的生活过了5年,他练就了扎实的形体表演基本功。17岁时,王洛勇又去武汉音乐学院主修圆号。1981年,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4年后以优异的表现留校任教。

    谋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事业步入正轨,但王洛勇并不满足。“大学毕业就教书,从理论到理论,总感觉自己有点误人子弟。”他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春天,“年轻人的思想和视野一下子打开了,感觉世界如此广阔,而内心又如此贫乏,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王洛勇的内心也蠢蠢欲动。在一次艺术节活动上,他遇上了一个美国代表团,了解到在美国,一部戏经常能演上七八年,最长的甚至演了30多年。他很不解:是什么样的经典能这样长演不衰?他也因此对百老汇的舞台产生了向往。

    1985年,路易斯安那大学戏剧学院给了王洛勇6000美元奖学金,他立刻辞了工作去美国学表演。可到美国的第四天,他蹩脚的英语就露出马脚,结果被取消了奖学金。在一系列碰壁后,王洛勇费尽周折最终就读美国波士顿大学戏剧表演系。“艰苦、劳累、饿肚子,穷得一文不名。整整好几年都是这么度过的。”王洛勇对记者回忆道。“在异国他乡,我靠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坚韧不拔,吃大苦、耐大劳。”

    最难过的是语言关。因为发音不到位,语言老师用红酒瓶的软木塞给他做了个练发音的小工具,含在嘴里练习,但时间长了木塞会有味道。有一次在西雅图的一个小岛上,王洛勇捡到了一块小石头,形状和木塞差不多。此后,他就把小石头带在身边,练完就用酒精擦干净。直到现在,他还保存着这块石头。

    到了后来,语言已经不是王洛勇的障碍,而成了他的利器。在争取《西贡小姐》的表演机会时,舞台监督起初对他的英语水平表示怀疑。王洛勇对他说:“只要我能出现在《西贡小姐》的舞台上,我的英语就一定比台上所有的亚裔演员好。”演出成功后,连《纽约时报》都这样评价:“他清晰的英文吐字,让用母语演出的美国演员感到羞愧。”

    因为自幼学习京剧,王洛勇的表演功底很扎实。他还深入理解角色,挖掘出人物的深度。《西贡小姐》是西方舞台上的经典名剧,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越战后期的故事。王洛勇饰演的主角是一个在西贡开妓院的越南老板,他一方面迫使越南女孩卖春以讨好美国大兵,另一方面也心疼这些命运悲苦的女孩。美国剧评家说他的表演“强烈控诉了殖民主义对亚洲文化的摧残”,称他“是个有鲜明个性的创造者”。

    让英雄人物更接地气

    《西贡小姐》连演了2000多场,每场的上座率都很高。王洛勇成功了。但东方人在西方舞台打拼,要比常人想象的更为艰难。“按照百老汇的惯例,每12年才推出一部亚洲戏,这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局限。而且大多数东方角色的舞台形象不好,带有西方对东方的偏见。”王洛勇对记者说。

    “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没怎么演过正派人物——胆小的中国人,愚昧的中国人,无理的中国人,自扫门前雪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加在一块儿,就是造成我们被人看不起的原因啊!”

    很长时间里,王洛勇都觉得表演就是表演,和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但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也坚定了他回国发展的念头。

    那是女儿上二年级的时候,王洛勇接她放学。女儿见到爸爸偏不搭理,使劲闹别扭。在乱哄哄的街道上,王洛勇走左边女儿就往右走,他走到右边女儿又往左跑。这让王洛勇又着急又摸不着头脑,最后只好领着女儿进了一个冰淇淋店。坐下来,他问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孩子回答说:“你总是演傻子,同学们都说我是傻子的女儿!”

    王洛勇这才恍然大悟。在美国电视剧《第三观察》中,他扮演一个生活在中国城里的父亲,女儿得了脑膜炎,他却只是在家里烧香拜佛,害得女儿差点死去。“没想到我演的一个角色让女儿受到了伤害。谁要再说艺术就是娱乐,不用考虑后果,那他一定是没有孩子。”

    2002年,中央电视台请王洛勇回来演电视剧。听说是正面英雄形象,王洛勇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为了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为了孩子,也为了减少内疚之情”。这时距他离开中国已有18年。

    从百老汇的舞台到国内的电视银屏,很多人都劝他:“王洛勇你不应该演电视剧,这样会滥掉的。”但王洛勇觉得电视剧是走进老百姓生活的最好媒介,他坚持要演:“我为什么要装成百老汇专家呢,我真的是回来补课的。”

    王洛勇先后在《生死卧底》《林海雪原》《冰山上的来客》等电视剧中扮演主要角色。他总会对角色加入自己的理解。演完杨子荣,他说:“《林海雪原》是主旋律,但它所宣扬的那种契约精神,那种毅然决然的诚信,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动容。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优越了,欲望变强了,承受力和生命力却变弱了?演杨子荣让我有一种现代人的负疚感。”

    主演《焦裕禄》,王洛勇先是循着焦裕禄的足迹进行考查,自己经历了一遍对这个模范人物由怀疑到深信不疑的过程。在焦裕禄曾工作9年的洛阳矿山机器厂里,那些退休老工人有的正在下象棋,有的在看电视打麻将,一听说演焦裕禄的人来了,立马都围了过去,对他评头论足,说他哪儿长得像哪儿不像。在兰考,他演戏时说到这样一句台词:“乡亲们,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再大的灾难都能战胜。”一位老奶奶从山坡上跑下来,告诉他:“焦书记不那么说话。他会说‘人勤地不懒,处处是金山’。”

    王洛勇感慨:“焦裕禄出口成章,演讲的时候从来不打草稿,他有着中原人很深的文化底蕴,同时又很接地气。他不是一个落后山区土生土长的干部,而是一个在哈工大学习过,跟苏联专家打过交道,一个懂技术、有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王洛勇对焦裕禄的认识超越了教科书,超越了传统的新闻报道。他说:“今天的年轻人可以从焦裕禄身上,了解什么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英雄,会学面对人生困境,承担历史重任。焦裕禄身上的精神,全世界都能懂。”

    “为什么非要用糙的方式讲呢”

    因为《简·爱》,王洛勇又重回话剧舞台。这部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2009年开演,如今已演出超过百场,简·爱先后由袁泉、陈数、朱杰3位演员扮演,而罗切斯特一直由王洛勇出演。

    6月10日到22日的这轮演出,再次受到观众热捧,一票难求。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王洛勇接到好几个求票电话,“实在抱歉,真的没有票了!”他连连道歉。这部剧如此受欢迎,王洛勇开始也没想到。当初制作方请他出演这部戏的时候,他还有点犹豫:“这不是我们当年看的故事吗?现在还有人看吗?”

    “事实证明,经典永远能够打动人心。”王洛勇自己也被这个结果打动了,“这出戏讲两性之间的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男人不再是女人的拥有者,女人不再是男人的玩物,它强调女性的独立,女性在选择婚姻时对财产的割舍,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国的现实是一致的。在《简·爱》里,社会不无阴暗,坏人也很多,但它没有透露出一点点‘你要变得更坏,才能胜利’的意思。反而告诉你,要心怀善意,坚持善良和坦诚。”

    王洛勇说,在他的经验里,不论是百老汇还是好莱坞的作品,都一直强调主题先行。“你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你要讲这个故事,这个作品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怎样的?其实他们的作品也很主旋律,但他们做得好看生动。而我们有时太不注重表达。我们就说实话,相信话糙理不糙,但是为什么非要用糙的方式讲呢?”

    王洛勇一直想成为一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大使”,“现在普通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大大超过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于是,他在美国一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传播中国文化;在一些国际文化活动上,他组织昆曲、京剧的演出;在演讲中,他把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同《霸王别姬》,《仲夏夜之梦》同《游园惊梦》,《哈姆雷特》同《赵氏孤儿》相比较。

    “文化工作者对国家有责任,”王洛勇说,“艺术家不为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歌唱,声音就永远没有力量。我以前为祖国做得太少,现在有机会了,在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上,我愿意做一块石头。” 

王洛勇:我只演正面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