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素质?在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是指白色的质地。直到近代有了生理学,才理解为生理上的素质和心理上的素质。进而指代人的素养。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意思——如今国人的素养究竟差在哪里?
差在随处可见的小事上。公园里随手扔一团纸,广场上随地吐一块口香糖,队伍里随便插一次队,人群中随意嚷一嗓子,“脏乱差”这三个字如影随形,处处可见。
差在殃及无辜的细节上。金钱至上,可以造假,毒奶粉、地沟油、黑心馒头、注水猪肉,种种假食品在危害人们的健康。功利当头,可以伪造,假论文、假专著、假实验、假数据,种种伪造充斥学术领域,危害人们的精神食粮。
更差在影响国家形象的大事上。走出国门,进博物馆,大声喧哗的是中国人;进西餐厅,叽叽喳喳的是中国人;听音乐会,手机铃响的是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这些现象比国家形象片更能代表“中国形象”。
今天我们讲的素质,虽然是一个与当代文明伴生的词,但它包含的要义,自古以来就有了。在孔子那里,素质是“不学礼,无以立”,彬彬有礼才是有素质。如何培养彬彬有礼的人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他们知识、德行、忠义、诚实。在孟子那里,素质是“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如何培养这四种品德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要教导人们有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
由此可见,提高国人素质,第一离不开教育。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十几年,但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主导一切的仍然是分数、是奖状、是证书。一代代中国孩子接受的知识教育,绝不逊于任何一个国家;但接受的道德教育,却一片苍白。只有成功学、没有道德学,这样的教育自然造成国民素质的低下。
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灵药。通常来说,“内化于心灵”的教育,总要搭配“外化于行为”的约束。这种约束,来自于管理章程,来自于法规条例,来自于惩罚红线。一言以蔽之,国民素质是教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如果造假食品要罚到倾家荡产,如果做假论文要永久取消学位和职称,如果乱写乱画、小偷小摸像新加坡那样处以公开鞭刑,还有人敢乱来吗?
教育与管理,都是国之大事,需要国家的力量来执行。一手抓教育,不让素质教育变成空谈,给国人的心灵设下有素质才有幸福的底线,一手抓管理,不让社会管理形同虚设,给国人的行为设下没素质就会碰到的红线,才有望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就有什么样的国家面貌。在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约翰·亚当斯早就认识到:民众的素质问题,比如“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是人性当中难以消除的东西,为政者必须意识到,这些东西会伴随人类社会直到永远,必须在此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制度设计,设法约束国民素质的弱点。
在中国,梁启超说过,有“新民”才能“兴国”。“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音同债,多指痨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浑浊,而国犹能立者。”他以南美国家为例,有的国家实现了共和制度,但人民的素质决定了其不能成为世界强国。
这话论述得多好——从没见过哪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低下、行为愚昧、胆小怕事、一盘散沙,这个国家还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复兴之路,就是一条国人素质的提升之路。五四运动后基本消除了国人“愚昧”的素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消除了国人“涣散”的素质,改革开放后基本消除了国人“短视”的素质。然而,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里,国人的负面素质仍然很多,功利、浮躁、虚假、粗俗……它们无一不在消耗国家的创造力,无一不在制约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人素质已是中国转型期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