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芬兰,不放弃一个孩子

教育不仅要充满奇思妙想,还要懂得保护孩子心灵

本刊赴芬兰特派记者 刘歌 《 环球人物 》(

    芬兰是个人口仅有540万的小国,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个大国。它连续数年被评为全球识字率最高的国家,文盲率为零;它有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它是让教育最快乐的国度:芬兰学生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芬兰教育,堪称“奇迹教育”。

    最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芬兰走访了一周时间。所到之处,每谈及引以为豪的国民教育,芬兰人都会说到一个词:平等。的确,在芬兰,无论你智力高低,家境贫富,在大城市还是边远山沟,人人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同样好的教育质量。

    哪里条件弱,就在哪里投入越多

    说到教育平等,就要从“一碗热汤”说起。二战结束后,芬兰作为战败国要支付天价赔款。为了还款,不论是男人、妇女还是老人,都从早到晚辛勤工作。最终,芬兰在1952年还清了最后一笔赔款。

    赫尔辛基市政府的媒体专员卡瑞?科皮对记者说:“我的祖父辈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因为当时的芬兰人别无选择,只有不停地劳动。但是令这代人刻骨铭心的是,必须要让下一代有知识,有良好的教育,这是改变芬兰命运的唯一出路。唯有教育,才能让芬兰在世界上重新立足,让芬兰人有尊严地站起来。”

    科皮说,那时芬兰还很贫困,地广人稀,孩子们要为了上学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中午,大人们都在外忙于劳动,没有人给小孩做饭。为此,在上世纪60年代,芬兰政府规定,所有中小学校必须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喝到一碗热汤,不论这个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所有人一律平等。这也是如今芬兰为在校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雏形。

    对于教育设施投入,很多国家是当地条件越好,对教育的投入越多;但芬兰恰恰相反,哪里条件弱,在哪里对教育的投入就越多。比如芬兰的北部地区,以前非常落后,工业少、资源少,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因此教育部的投资就向北部倾斜。

    赫尔辛基市库洛岛中学校长哈拉告诉记者,就拿芬兰教育部每年按人头向各校划拨经费的数额来说,教育部每年划拨给赫尔辛基的每个学生的经费约为7500欧元(1欧元约合8.5元人民币)。但是北部的拉普兰地区或者一些群岛,一个学生一年的教育经费可能高达1.2万欧元。哈拉校长说:“教育部的资助方向是‘帮贫’优先,越是偏远、贫困、教育条件差的地区,得到的资助和师资投入越多。我们要做到真正的教育公平,不论穷地方还是像首都这样的大城市,各地的教育质量是一样的。”

    没有强迫,没有功利,只有尊重和保护

    一位芬兰前政要曾说:“对于人口过亿的国家来说,就算忽视了几十万人,也不会有太大关系;但是对于500多万人口的芬兰来说,放弃任何一个人,都是国家的损失。” 

    “教育平等,不仅指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还有,要确保让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教育这份权利。”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处的官员邓理明告诉记者。在芬兰的中小学里,有一类“特殊需要学校”,这里专门接收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邓理明说,孩子们的个性、智力水平、身体状况千差万别,芬兰教育充分认识、接纳这个事实,决不放弃每一个“问题儿童”。教育的公平,就是“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在特殊需要学校上学的,都是难以达到同龄人平均智力水平或学习能力的孩子,需要学校、老师的特殊帮助,比如多动症儿童、有先天障碍的儿童等等。一些普通学校里也有类似的特殊课堂。通常是10个学生一组,配备一位全职老师、一位助教老师。老师会给予每个人特殊帮助,直到他具备了正常学习的能力。

    邓理明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去艾斯堡学校参观。当时,教室里有十几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正在上音乐课,音乐老师正在弹钢琴,每个学生面前有一面小鼓,他们跟着钢琴的旋律,扬起鼓槌自由敲击。每打10分钟,老师就停几分钟,让学生们稍稍休息,然后再打。这样的课,每次1小时,每周上3次。当时,那名音乐老师兴奋地对他说:“经过几个星期这样的训练,超过80%的孩子的多动症能够明显好转。他们开始集中精力,回到普通学校学习。”

    然而,最令记者深受感动的是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一目标的背后,没有强迫,没有功利,只有对孩子的尊重和保护。所有多动症的孩子,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问题儿童”。打鼓,在他们看来,不是治疗的手段,而是额外给他们的一次课外活动。他们只是在课余时打鼓,其他时间照常上课。当他们在课堂上,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集中精力学习时,只有老师和家长知道,他们曾经接受过一点儿“特殊帮助”。

    赫尔辛基教育局局长玛柔?凯罗尼夫人说:“中小学教育工作,不仅要充满奇思妙想,还要懂得保护孩子心灵。特别是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更要默契配合,保守秘密。”特殊需要学校给每个孩子单独建立档案,老师把孩子们在校的表现、进步、治疗进展写在档案中,悄悄告诉家长,并提出具体建议,让家长在孩子回到家中后,继续辅助治疗。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站着读书,或者写字时另一只手喜欢握个玩具,老师就会告诉家长,让孩子回家后继续按照喜欢的方式读书或做作业。老师也会指导家长,当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时,要有足够耐心,而且会提出简单易行的建议。比如和孩子一起读书,开始只读两分钟,让孩子选择最舒服的姿势、在最放松的状态下完成这两分钟阅读;然后循序渐进,再读3分钟、5分钟,只要孩子感觉舒适、放松,他就会越做越好。

    老师,精英中的精英

    在芬兰,老师从来不会用“好学生”和“差学生”来区别对待学生。区别仅仅在于,有些学生需要特殊帮助,而有些只需普通帮助。在老师们看来,孩子的自尊心最强,也最需要保护。“有的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攻击或者怯弱的样子,那是因为他没有安全感,有什么让他感到恐惧或不舒服。这时,老师要做的是保护他、呵护他、帮助他,而不是批评、责罚他。”凯罗尼夫人给记者做了细致的解说。

    “芬兰教育的成功,就是源于最过硬、最棒的师资力量,他们是全芬兰人的财富。”凯罗尼夫人说,芬兰有着尊师重教、尊重知识的历史传统。教师是芬兰的热门职业,虽然工资水平属于中等,但想当老师非常不容易。芬兰全国有教师4万人,他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连小学教师都必须是硕士学历。每年要经过层层选拔,只有那些拥有教学热情、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荣任教师的职业。

    “决定一个人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他在中小学所接受的教育。这几年间的教育经历,几乎决定了他的人生。”在离开芬兰之后,凯罗尼夫人这段话仍久久地停留在记者的脑海中。

    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也不可能都复制芬兰的成功。但每个国家都可以从芬兰教育中学会一种态度,那就是平等与尊重。

日本纸媒发行量不掉的秘诀
何韵兰:我最反对儿童艺术考级
芬兰,不放弃一个孩子
美征兵广告,拍得像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