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薛涛,约生于768年,卒于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父亲薛郧在四川做官,幼年时的薛涛便随父在成都生活。父死家贫,16岁堕入乐籍。脱籍后终身未嫁。
在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内,有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望江楼又名崇丽阁,清代为纪念一位女子所建,这个人居然能够与“诗圣”杜甫平分秋色,其才情可见一斑。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她的命运也相当坎坷。她,就是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
堪比卓文君的才女
薛涛的父亲薛郧在朝廷当官,学识渊博,把这个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教她读书、写诗。她天分很高,有时让父亲极为惊讶。
一年夏天,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微风吹来,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他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然后对在一边玩耍的女儿说:“你能续上这首诗吗?”薛涛头都没抬,随口应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那一年,薛涛不过八九岁。
薛郧听罢,心内五味杂陈,又喜又忧。喜的是女儿小小年纪,却聪慧过人,出口成章;忧的是,“迎送”“往来”对一个女孩子而言,是个不祥之兆。果然,不幸很快向这个家庭袭来。
薛郧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四川,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搬到了遥远的成都。没过几年,他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
父亲死时,薛涛年仅14岁。失去了家庭的支柱,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唐朝的营妓由国家财政供养,属于正式编制,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在官员们饮酒聚会时,侍酒赋诗、弹唱娱客。
那时的官员们往往都是科举出身,文化素质不低,要让他们看得上眼,不仅需要美貌,更需要才艺、辞令和见识,而这正是薛涛的长项。史书中说她“诗酒之外,尤见才辩”,在酒席场上游刃有余。
宋代人所编的《唐语林》里记载了薛涛的一件逸事。有一次黎州刺史举办宴会,提议行《千字文》令。这个酒令的令格是,取《千字文》一句,句中须带有禽鱼鸟兽之名。刺史率先做示范,行令说:“有虞陶唐”。估计这位大人小时候背《千字文》不求甚解,误把“虞”当成了“鱼”。众宾客都听出了谬误,但因为是主人所为,只好掩面而笑,谁也没好意思站出来说该罚酒。不一会儿,酒令转到了薛涛这儿,她应声说:“佐时阿衡。”这位刺史一下听出了问题,激动地站起身:“你这4个字里没有鱼鸟,该罚该罚!”薛涛笑着回答说:“不管怎么样,我这句里‘衡’字中间还有一条小鱼,刺史大人的‘有虞陶唐’中,连条小鱼都没有呢。”众人再也忍不住,哄然而笑,弄得刺史大人甚是尴尬。
薛涛最擅长的,还是作诗。身在娱乐场中,使得她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在这份名单中不乏像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诗坛领袖。据记载,薛涛作诗500多首,然而这些诗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十分令人惋惜。
诗写得好,薛涛的字也堪称大家。北宋时期的《宣和书谱》 评价她:“作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意思是说,只要她稍加努力,就能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相匹敌了,足见其书法之妙。而据 《悦生所藏书画别录》 记载,宋末权相贾似道曾收藏她的 《萱草》 诗真迹,可惜后来就无从睹其真容了。
凭借过人的才华,薛涛能够与蜀中最著名的才女卓文君比肩。后人又把她与李冶、鱼玄机、刘采春相并列,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
大帅府里的女校书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是一位军事家,“皋治蜀21年,数出师,凡破吐蕃48万”,军功卓著;他还是一位儒雅的诗人,曾写下“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的妙句,是一个有相当艺术水准的人。正是他的到来,让薛涛迅速走红。
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地拿过纸笔,提笔而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这首诗虽写巫山云雨,却没有半点娱乐大众的粗俗,而是大有一种凭山眺望,惆怅怀古的味道,气势之大,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
一首诗就让薛涛声名鹊起,从此帅府中每有盛宴,薛涛成为侍宴的不二人选,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随着接触的增多,韦皋觉得以薛涛的才华,只让她在酒席场上当个“花瓶”实在是屈才,于是就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女秘书。这些事对于薛涛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她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仍然感觉大材小用,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向朝廷打报告,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一说为武元衡所奏)。
“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这项工作的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大诗人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做起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
韦皋的创新之举遭到了幕僚们的一致反对,有人劝他说:“军务倥偬之际,奏请以一妓女为官,倘若朝廷认为有失体统,岂不连累帅使清誉?即使侥幸获准,红裙入衙,不免有损官府尊严,易给不服者留下话柄,望帅使三思!”意思说得很明白,一是奏请让一个妓女为官,有损您清高的名声;二是衙门里坐着一个穿裙子的姑娘,有点不成体统。这事就此搁下了,但“女校书”的名字却不胫而走。
不管有没有“校书郎”的称谓,薛涛被韦皋重用却是显而易见的。有一年,南越给韦皋进献了一只孔雀,韦皋非常喜爱,薛涛建议在府衙内“开池设笼以栖之”,象征大唐王朝昌隆的国运和韦帅显赫的治迹。她的建议被欣然采纳,这件事因为有美人佐政的风韵,而被文坛极力渲染,成为一段佳话。
薛涛红得发紫,不免有些恃宠而骄。据五代时期何光远所撰的《鉴戒录》所载,“应衔命使者每届蜀,求见涛者甚众,而涛性亦狂逸,不顾嫌疑,所遗金帛,往往上纳。”意思是说,前来四川的官员为了求见韦皋,多走薛涛的后门,纷纷给她送礼行贿,而薛涛“性亦狂逸”,你敢送我就敢收。不过她并不爱钱,收下之后一文不留,全部上交。虽然如此,她闹出的动静还是太大了,这让韦皋十分不满,一怒之下,下令将她发配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以示惩罚。
松州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兵荒马乱,走在如此荒凉的路上,薛涛内心非常恐惧。她用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于是将那种感触诉诸笔端,写下了动人的《十离诗》。其中写道:“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十首诗中,她分别以犬、笔、马等物自喻,而把韦皋比作主、手、厩等,细腻地表达了一种对主人的依靠之情、懊悔之意,情感哀婉,却很有分寸,并没有摇尾乞怜之态。
《十离诗》送到了韦皋手上,他的心一下子就软了,于是一纸命令,又将薛涛召回了成都。
这次磨难,让薛涛看清了自己,她在诗中说:“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归来不久,她就脱去了乐籍,成为了一个自由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院子里种满了枇杷花。那一年,她不过20岁。
面对高官始终超然
韦皋死后,刘辟任西川节度使。他起兵谋反,并想借薛涛的名人效应来笼络人心,可不管是威胁还是利诱,都遭到了薛涛的断然拒绝。刘辟大怒,将她发配边地。这次赴边,薛涛全然没有第一次的茫然与惊慌,她从容而行,没有半点求免之意。高崇文平叛了刘辟后,派人专程把薛涛迎回。
从高崇文开始,西川节度使走马灯似的换,每一任节度使都被薛涛的绝色与才华吸引,奉她为座上宾。而薛涛面对这些高官,从来都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
高崇文镇蜀时,一次在宴会上行酒令,要求“须得一字象形,又须逐韵”。高崇文先行说:“口似没梁斗”,薛涛马上接了一句:“川似三条椽。”高崇文摇头说:“你这三条椽子,第一条怎么是弯的呢?”薛涛应声答道:“高大人当西川节度使这么大的官,用的都是没有梁的破斗。我不过是一介陪酒的妇人,家里的椽子有点弯,有什么好奇怪呢?”众人听了,不禁大笑。
李德裕镇守西川时,在成都命人建了一座“筹边楼”,楼成之时,他在上面大宴宾客,薛涛应邀前来,即席赋诗,写下了著名的七言绝句《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这首诗诗意豪迈,风格雄浑,意境深远,李德裕等人看罢,无不扼腕叹息。
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
薛涛虽然身份低微,但接触的人却十分高端,不是高官,即是名流,然而多数时候,她也只是逢场作戏而已,能入她法眼的人,少之又少。然而,在她42岁那年,她的心却随着一个人的到来,而打破了宁静。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对薛涛而言,这本是一场司空见惯的应酬活动,可与元稹一见面,就被这位年仅31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内心里激起了如同少女般萌动的涟漪。
这并不奇怪,元稹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的后裔,身材高大,“仪形美丈夫”,一个典型的“高富帅”形象。他的才学更为出色,25岁进士及第,两次策问考试都名列第一。他的诗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体”,“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他的诗歌仅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赚足了世人的眼泪。
薛涛的爱情之火一经燃烧,就极为炽烈。尽管她已经步入中年,但那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告诉她,这个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人,于是她便不顾一切,如同飞蛾扑火般将自己投身于爱的烈焰中。第二天,她满怀真情地写下了一首《池上双鸟》,无限向往地说:“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这全然没有了凭栏远眺、怀古幽思的冷静,完全一副柔情万种的小女子神态。
爱情虽然来得有些迟,但却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青川。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然而幸福总是最为短暂,这年7月,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雨暗眉山江水流,离人掩袂立高楼”,是她落寞心情的真实写照。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别后相思隔烟水,葛蒲花发五云高。”
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那样的日子肯定非常难过,无以排遣的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浣花溪本地有造纸的传统,薛涛又性喜红色,便对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以“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
用这种信笺,给元稹写诗,便有了格外的韵味。薛涛在《牡丹》一诗中写道:“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令薛涛失望的是,元稹是个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的人。才子多情,元稹的“情商”天分很高,他的初恋情人是崔莺莺,为了求取功名而将其抛弃,为此他写作了《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就是著名的《西厢记》的原型。妻子韦丛去逝后,他又先后纳妾安仙嫔,续娶裴淑,此后也都亡故。长庆三年(823年),元稹前往浙江绍兴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忽然旧情萌发,颇有意想把十几年未见的薛涛接过来“叙旧”,不巧他又遇见了浙东名妓刘采春,于是将薛涛抛在了脑后,用他的话说“她(指刘采春)诗才虽不如涛,但容貌美丽,非涛所能比也。”
尽管元稹如此花心,但薛涛对他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就像一个空闺女子等待远出丈夫归来一样,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其中写道:“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簪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一张薄薄的桃色纸笺,终究留不住情场中虚幻的情感。只是让人唏嘘的是,为了元稹当初一句相思的许诺,薛涛终身没有出嫁。
一袭道袍了余生
相思虽然苦涩,但薛涛并不后悔,那种心态有点像现代歌手王菲所说:“我不知道他会不会辜负我,但如果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喜欢的都不敢去爱,那我也太辜负自己了。”
其实元稹没有回来,有着自己的理由。两人年龄悬殊过大,31岁正是男人的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大了11岁。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涛乐籍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对于这些,薛涛也能想明白,所以很坦然,全然没有一般小女子那种一失恋便寻死觅活的做派。
只是,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正如她以蝉自喻:“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当时有一种说法,男诗人们写出了诗,第一个想给皇帝看,第二个就想给薛涛看。刘禹锡在赠她的诗中写道:“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王建则说:“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即使到了暮年,她依然得到年轻诗人杜牧的仰慕:“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在杜牧眼中,身披道衣、手执拂尘的她,仍然如此娇美。
人生垂暮,薛涛逐渐厌倦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附近),筑起了一座吟诗楼,独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大和六年(832年)夏,薛涛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薛涛平静地离开了世间,然而千百年来对她的毁誉却从未平息,誉之者论其诗清奇雅正,毁之者惜其名节不彰。薛涛一生爱竹,她在《酬人雨后玩竹》中曾经写道:“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这正是她一生品格的追求。不管如何,薛涛在历史和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锦江之畔的遍地翠竹,是对她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