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一个多元、随性的国度

迷航背后马来西亚

陆建人(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梁淑红(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教授) 本刊赴马来西亚特派记者 于景浩 《 环球人物 》(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下文称马航)的MH370航班在吉隆坡至北京的途中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

    这起悬念迭起的航班失联事件,使马来西亚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个国家究竟有何特点?有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又蕴育了怎样的民族性格和政治风格?让我们探寻一下马来西亚在飞机迷航背后的故事。

    马来西亚地处亚洲大陆和东南亚群岛的衔接处,3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南海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西部位于马来半岛,简称西马,有11个州,首都吉隆坡也位于西马;东部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简称东马,有沙捞越和沙巴这两个面积最大的州。从16世纪开始,马来西亚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的侵略,191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57年,西马独立;1963年,东马加入马来西亚,成立了联邦国家。现任总理为纳吉布。马来西亚联邦至今仍留在英联邦内,也被简称为大马。

    马来西亚人口约3000万,共有59个民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占50.4%,华人占23.7%,印度人占7.1%。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国教,此外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都有一定影响力。悠久的历史、复杂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马来西亚在政治上、文化生活上,都呈现出多元、杂糅的特点。

    多元政治、多元文化

    “独创”的政党制度

    在马来语中,吉隆坡的意思是“泥泞的河口”。如今,这个“泥泞的河口”早已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吉隆坡的前世今生就像是对马来西亚政治的隐喻:国家已经走在现代化道路上,但政党政治仍处于“泥泞”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马来西亚兴起三大政党:代表马来人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下文称巫统)、代表华人的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下文称马华公会)和代表印度裔的马来西亚印度人国大党(下文称国大党)。1955年,三大政党组成联盟党,开始争取马来西亚独立。1957年,三党联盟与英国殖民当局谈判,达成了宪法草案,规定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由9个州的世袭苏丹(伊斯兰教对统治者的称呼)轮流坐庄,担任最高元首,每任5年,不得连任;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其党首出任总理,掌握实权。

    独立之后,三党之间的种族问题很快凸显出来。宪法原本规定马来民族有“特别地位”,但华人在教育和经济上的优势十分突出,马来人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因此,联盟党中占主导地位的巫统,在投资和就业上处处优待马来人,1961年还通过教育法,规定中学只能用马来语和英语教学。政府公职岗位更是大部分留给马来人。这些做法违背了宪法中“所有民族享受平等权利”的理念,招致非马来种族的不满,联盟党流失了大量华人和印度人选民。在1969年5月的大选后,马来人支持的联盟党与非马来人支持的几个反对党各自组织游行示威,最终演变为暴乱。官方统计显示,暴乱期间,196人丧生,6000人无家可归,9143人被捕。这次暴乱被大马当局定性为“种族冲突事件”,直接导致时任巫统主席、马来西亚首任总理东古·拉赫曼下台。

    暴乱之后,马来西亚种族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巫统内部也开始反思。尽管依旧要维护马来人的“特别地位”,但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种族矛盾,联盟党在1974年进行了改组,扩大为由14个政党组成的国民阵线(下文称国阵),其中还吸收了部分反对党加入。

    政党改组缓和了种族分歧,也让国阵从1974年开始执政至今。但是,在国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巫统内部又出现了分裂,原巫统副主席、马来西亚副总理安瓦尔决裂出去,成为反对派的领袖。马来西亚的政党政治只能在“泥泞”中继续前行。

    这种政党制度,堪称马来西亚的“独创”——它既是多党制,有14个政党共同组成国阵;但它又不像多党制,因为国阵这个统一的大政党始终维持了一党执政;它反而有点像一党制,国阵内部的巫统一直是真正的执政党。马来西亚多元、杂糅的特点可见一斑。

    执政党中的家族色彩

    在政党之外看马来西亚政治,这一特点同样明显。

    马来西亚民主国家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本身就是从老牌民主国家英国那里复制来的。但是,说它是民主政治吧,它又充斥着家族政治的色彩,一些显赫家族掌握核心权力,而且这些家族之间存在裙带关系。

    1946年,出身贵族的翁·加阿法创建了巫统并担任首任主席。5年后,由于自己的政见得不到支持,加阿法离开了巫统。加阿法的儿子侯赛因·奥恩也随父亲一道离开,但他们的影响力却留在了巫统。1968年,时任马来西亚副总理的拉扎克邀请侯赛因重返巫统。

    拉扎克邀请侯赛因回来,一方面是看重侯赛因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和侯赛因有亲戚关系——曾担任马来西亚国会议长的诺·拉赫曼有两个女儿苏哈依拉和拉哈诺雅,苏哈依拉嫁给了侯赛因,拉哈诺雅嫁给了拉扎克。1969年的“种族冲突事件”后,妹夫拉扎克由副总理晋升为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1976年,拉扎克因白血病去世,姐夫侯赛因成了第三任总理。

    在这次航班失联事件中,现任(第六任)总理纳吉布和代理交通部长兼国防部长希沙姆丁频频出镜。这两个在马来西亚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纳吉布是拉扎克的长子,而希沙姆丁正是侯赛因的儿子,也就是纳吉布的表弟。在前不久的巫统副主席竞选中,希沙姆丁的得票率排名第三,今后很可能也是副总理、总理的人选。由此可见,纳吉布的家族已经和马来西亚政权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四任总理马哈蒂尔出身平民,但他退休前也为自己的家族打下了良好的从政基础。在马哈蒂尔的安排下,他的二儿子慕克里斯于2013年出任吉打州首席部长(相当于中国的省长),并在最近的巫统副主席竞选中名列第四,紧随希沙姆丁之后。

    有意思的是,马来西亚又为这种非常传统的家族政治配备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选举制度。出身名门的政客想要真正登上高位,也得依靠自己的能力。还是以侯赛因为例,他的父亲虽然是巫统的创建者,但他本人脱离巫统近20年,一度淡出政坛,在英国著名的林肯律师学院深造,是一位成功的律师。现任总理纳吉布虽然是拉扎克的儿子,但父亲在他23岁时就去世了。如果说,他在父亲去世的同年成为国会议员,是得益于父亲的余威,但在6年后,他出任彭亨州首席部长,很大程度上则是依靠个人的努力。这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刻意安排儿子李显龙当总理很不一样。在马来西亚,出身非常重要,却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马来西亚政治中的独特之处。

    特立独行又左右逢源的外交

    尽管在航班失联事件中,有不少声音在质疑马来西亚政府的作为。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国家以官方身份公开批评马来西亚。马来西亚颇有成效的外交政策是值得玩味的。

    总体来说,马来西亚一直奉行独立务实的外交政策,很重视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关系。1974年,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当时,在马来西亚国内,马来西亚共产党尚未放下武器,依然会发动袭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总理拉扎克仍然接受了周恩来的邀请,坚持前往北京参加两国的建交活动。马来西亚成为东南亚“反共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并直接推动了菲律宾、泰国与中国建交。因此,中国领导人从未忘记拉扎克。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马来西亚时,经常去拜访拉扎克的遗孀拉哈诺雅;中国驻马来西亚的历任大使也一定会探望至今健在的拉哈诺雅。

    此后,马来西亚历任总理都保持了对华友好。1993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访问泰国,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马哈蒂尔:“中国在不断增加军备,东南亚为什么不怕东方的‘黄祸’”?”马哈蒂尔大声回答:“我们不怕‘黄祸’而是怕‘白祸’。”他说,郑和下西洋带了几百只船,但没有侵占我们一寸土地,还带来了财富,西方人只有几十艘军舰,却入侵了我们的国家。”这番话让美国记者哑口无言。

    但是,马来西亚对美国的强硬批评大多是在口头上,不会变成“不买美货”的抵制手段。马来西亚推行大国平衡外交,即使在强硬的马哈蒂尔时代,马来西亚与美国的经贸合作不但未受影响,反而更加密切。1998年11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吉隆坡APEC会议上公开支持被马哈蒂尔逮捕的安瓦尔。此事引发全马抗议美国的浪潮,但马哈蒂尔对此做了冷处理,只把批评矛头指向戈尔个人,化解了危机。多年来,马来西亚善于一边与美国政客唇枪舌战,一边派官员到美国招商引资,两不耽误。这种既特立独行又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为马来西亚赢得了东西方均能交好的局面。

    现任总理纳吉布基本延续了前几任政府的外交政策,但对西方国家更有柔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纳吉布对中国也更加重视,2009年,他上任不到60天就正式访问了中国。在他任内,马来西亚超过新加坡,成为中国在东盟十国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在南海争端不断的情况下,马来西亚刻意低调,也体现出它不愿激怒中国的心态。今年是中马建交40周年,纳吉布计划在5月底访华,16个马来西亚代表团也计划来中国访问。但航班失联事件,多少会给双方民间交往投下阴影。

    被“冲淡”的国教

    马来西亚的宗教也极富特色,它既信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又允许其他宗教合法存在;既推行伊斯兰的世俗化,又把一些土著文化糅入伊斯兰教;既信真主,又信巫师。

    伊斯兰教传入马来西亚始于11世纪,当时有大量穆斯林商人在马六甲定居。14世纪,穆斯林商人控制了马六甲海峡的贸易,马来西亚的大商人和封建主出于利益考虑,开始信奉伊斯兰教。1405年,马六甲国王(马六甲王国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的一个封建王国)下令全国信奉伊斯兰教,国王也按伊斯兰教习惯改称苏丹。后来,西方殖民者带来了基督教,但并没有削弱伊斯兰教的主流地位。

    马来西亚独立时,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确立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与其他伊斯兰国家不同,马来西亚没有全国性的伊斯兰教领袖。在有世袭苏丹的9个州里,苏丹是本州的伊斯兰教领袖。从9个苏丹中选出来的最高元首既是本州的伊斯兰教领袖,又是马六甲、槟城、沙巴、沙捞越等州和联邦直辖区的伊斯兰教领袖,主持全国性伊斯兰教活动。20世纪70年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兴起,极大地强化了伊斯兰教参政的程度。即便如此,马来西亚也没有扼杀其他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原始宗教都能合法存在。

    作为穆斯林国家,马来西亚与阿富汗、伊朗等伊斯兰色彩浓厚的国家有很大不同。在马来西亚,很少见到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的穆斯林妇女。它是温和、包容的伊斯兰国家,这和马来民族比较随性、不好斗有关。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还融入了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马来少数民族的土著文化等,所以马来人不仅信仰真主,还信奉其他神秘力量。其盛行的巫师就是土著文化的产物。

    巫师是马来西亚自古就有的职业,最早是作为巫医出现的。他们通过草药、咒语等给人治病,后来逐渐演变成替人通灵、占卜、祈福。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巫师这一职业仍然在马来西亚流行。尽管著名巫师易卜拉欣通过巫术寻找失联飞机的做法引来不少批评,但这也从侧面说明巫师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之大。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还举办过以“发现鬼魂”为主题的展览;许多政客也会借助巫师的力量,企图使自己仕途顺利,升官发财。在马来西亚,不仅有些伊斯兰教的信徒信巫师,华人和印度人也有本民族特色的占卜师。

    提到伊斯兰教,有人会联想到宗教极端分子。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与恐怖主义的关系并不大。他们的宗教传统和实践都有别于其他穆斯林国家。由于地处海陆通商要道,开放的国门使得伊斯兰教教规被逐渐冲淡。另外,马来人在就业、经商和生活上都得到法律优先照顾,大大减少了穆斯林因贫穷而被吸纳到恐怖组织中的机会。当然,马来西亚也曾受到过恐怖组织的威胁,马来西亚政府对此有高度警惕,大部分恐怖活动被扼杀在摇篮里。

    充满随意性的节假日

    到马来西亚生活一段时间,会强烈地感受到,多元、杂糅的特点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马来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土著文化相互交织,人们在马来西亚可以看到风格迥异的服饰、建筑,品尝不同口味的食品,体验截然不同的生活习俗。

    多种文化的并存增强了马来西亚人的包容性和随意性。比如,节假日“随意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在马来西亚,除了伊斯兰教和马来人的各种节日之外,其他宗教和种族的节日一样举国共度。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华人的春节、印度教徒的大宝森节、佛教徒的卫塞节等等,都是全国的公共假期,这在其他国家十分罕见。因此,马来西亚大大小小的全国性节日有上百个。此外,各州还有各自的节日,苏丹、首席部长的生日都是各州非常隆重的节日。如此一来,到底哪些节日放假,就变得很随意了。除了元旦这种日期固定的节日,其他很多节日都是不固定的,政府每年都重新公布一遍:明年哪天过哪个节,哪天可以放假。

    更有趣的是,马来西亚公休日也是不固定的。13个州里有9个州确定周日是公休日,其他4个州则规定周五、周六是公休日。于是,在同一个国家里,人们的公休日也各不相同。

    历任总理,从强人到弱势

    纳吉布饱受外界批评

    就是这样一个温和、随性的国家,在航班失联后,毫无准备地被推到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信息发布前后不一、内阁和军方相互否认信息,工作人员进退失据,都给外界留下了“管理混乱”“隐瞒信息”的不良印象。美国《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马来西亚暴露出其体制弊端,执政的国阵和巫统,在面对突发国际事件时显得手足无措。

    巫统主席、马来西亚政府总理纳吉布自然也成为外界关注的对象。在航班失联7天后,3月15日,纳吉布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客机与卫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的联络是在马来西亚时间3月8日上午8:11”,承认飞机关闭应答器和调转方向飞行“是机上人员的蓄意行为”。在航班失联16天后,3月24日,纳吉布第二次亮相,宣布根据英国空难调查处代表的通知,“带着深深的悲伤和惋惜,我必须通知你们,MH370航班终结于印度洋南部。”这两次新闻发布会都没有事先通知,纳吉布都是按照提前准备好的声明读完后匆匆离去,也没有接受媒体的采访。这给聚集在吉隆坡、心中充满了问号的世界各国记者一个印象:纳吉布似乎在避免直面媒体。一名支持反对派的马来西亚人对媒体说:“我们的总理根本不敢直面国际媒体的追问,他完全不具备这个能力。纳吉布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他父亲是总理,他的姨父也是总理,他是嘴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诉求。”

    更有记者发现,纳吉布在结束3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后,径直到机场免税店购物。这也引发了马来西亚社交媒体的批评,有马来西亚网民表示:“家属心急如焚,总理却忙着购物。”

    说纳吉布不敢面对媒体的提问,或许不够客观,因为许多国家的总理在参加某些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时,也不设置提问环节。但说他含着金汤匙出生,却是实情。纳吉布是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拉扎克的长子。从吉隆坡国际机场乘车驶入吉隆坡市区,首先能看到一条名为“敦·拉扎克”的干道,就是以纳吉布父亲的名字命名的。纳吉布的姨父侯赛因是第三任总理。纳吉布的表弟希沙姆丁被认为是下一任总理人选。纳吉布的亲弟弟穆罕默德·纳齐尔·阿卜杜·拉扎克是马来西亚第二大银行联昌国际银行的控制者。如此算来,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6位总理,3位来自纳吉布家族,未来很可能从中再产生一名总理,而马来西亚的金融命脉也被纳吉布家人掌握,说纳吉布出身豪门丝毫不为过。

    1953年出生的纳吉布从小接受贵族教育,他在吉隆坡著名的圣约翰学校完成小学及中学教育,后进入英国马莱文学院进修,最后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工业经济学学位。1974年,纳吉布毕业回国,在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和马来西亚国营石油公司短暂工作过,并担任公共关系部经理。1976年,纳吉布的父亲拉扎克罹患白血病,在前往伦敦接受治疗期间病逝。纳吉布代替父亲竞选彭亨州国会议员并获胜,年仅23岁就步入政坛,成为当时马来西亚最年轻的国会议员。  

    此后,纳吉布的政治履历充满了“第一”和“最”。1978年,25岁的纳吉布被委任为能源、电讯与邮政部副部长,成为马来西亚最年轻的副部长;1981年,他成为最年轻的巫统最高理事;1982年他出任彭亨州首席部长,是马来西亚第一位不到30岁就担任首席部长的人。后来,纳吉布先后担任教育部副部长、财政部副部长、教育部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等职。

    2004年,纳吉布成为副总理。2005年8月31日,他以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身份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马来西亚防长。2008年,巫统内部针对时任党主席、总理巴达维发动了一场“政变”,选出纳吉布取而代之,纳吉布由此成为巫统主席,次年成为马来西亚第六任总理。

    纳吉布治下的马来西亚

    纳吉布执政以来,倡导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他在上任第一天就宣布解除对两家报纸的禁令,这两家报纸都是反对派领袖安瓦尔控制的。同时,他释放了13名政治犯。纳吉布还大力推广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体,他自己也注册账号,与年轻网民积极互动,宣传政治主张。他还提出“马来西亚人援助计划”,给予低收入群体一定的政府补助、房屋补贴等。在马来西亚农村地区,尤其是马来人占主导的地区,这些政策受到极大的欢迎。

    由于种种原因,纳吉布的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断遭到“管理不善”“滋生腐败”的批评。在纳吉布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类似的批评一直伴随其左右,2002年就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海军佣金丑闻。当时,纳吉布担任国防部长,马来西亚海军向法国购买了两艘鱿鱼级潜艇,花费20亿美元。法国一家法院对这起军购案进行调查,指控纳吉布的助手接受了2亿美元的回扣,纳吉布也成为法国法院传召的对象之一。虽然纳吉布坚称自己是清白的,但在2013年马来西亚总理大选期间,该事件再次被反对党当作把柄提出来,对他进行攻击。

    除了腐败问题,纳吉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曾遭到批评。2013年,马来西亚发生“苏禄武装分子入侵沙巴”事件。2月9日,一支大约150人的队伍自称“苏禄王国皇家军队”,乘快艇进入沙巴州的拿笃,宣称要夺回“属于苏禄王室的沙巴”(苏禄王国是古代位于菲律宾南部的伊斯兰国家,早已灭亡,现在的苏禄武装分子认为马来西亚沙巴州是苏禄王国的领土)。这支队伍中只有30余名武装分子,剩下的都是平民,其中还有许多妇女儿童,但他们竟与马来西亚警方对峙了两个星期。3月1日,另一支苏禄军从菲律宾苏禄群岛出发,潜入拿笃,与马来西亚警察爆发枪战,造成12名武装分子与2名马来西亚警察死亡。两天后,在距离拿笃150公里的仙本那,也传来警方与武装分子枪战的消息,伤亡人数再增加12人。事件发生后,马来西亚举国震惊,沙巴的居民纷纷逃离家园。不少民众批评纳吉布指挥乏术、应对失策,警方的防线形同虚设。这一事件成为纳吉布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软弱的注脚。

    纳吉布执政的这5年,马来西亚社会正处在剧变的当口。民众对国阵和巫统长期执政造成的腐败和政治弊端日益厌倦。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反对派力量开始崛起。2013年的大选中,国阵获得的普选票没有达到半数,依靠各州议席分配方式才侥幸保住在议会的多数席位,勉强继续执政。这次大选给国阵、巫统和纳吉布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变革,国阵和巫统长期执政的历史可能很快会变成明日黄花。

    政治强人马哈蒂尔

    纳吉布执政风格的日趋柔弱,应该放到历史演变进程中来分析。他的父亲拉扎克、姨父侯赛因当总理时,正是巫统一方独大的时期;此后第四任总理马哈蒂尔把强硬的执政风格推向了顶峰,创造了强人政治时期;但继任者巴达维无论从个人性格还是从国内外形势上都无法继承强势路线,转而实行温和政策;到纳吉布时,总理在马来西亚政坛上的影响力持续弱化。从强人政治到弱势总理,这一过程清晰地展现了马来西亚30多年来的政治气候变化。

    马哈蒂尔1925年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州的亚罗士打,父亲是一名教师,家境一般。马哈蒂尔先是成为一名医生,1964年步入政坛,代表巫统竞选国会议员,一举获胜。1976年,马哈蒂尔出任副总理;1981年,他被侯赛因选定,继任总理,开始长达22年的总理生涯。 

    马哈蒂尔执政风格强硬。他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在他任内,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亚洲四小虎”之一,马哈蒂尔也被称为“马来西亚现代化之父”。但另一方面,他在政治上的强权表现饱受诟病。1987年10月,他执意向华文小学委派一名不懂中文的副校长掌管校务,造成华人社会普遍不安。此外,他不理会宪法中“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规定,执意推动马来西亚伊斯兰化,造成族群关系紧张。

    在国际政坛上,马哈蒂尔的表现可以用“爱憎分明”四个字形容。他是“亚洲价值观”的积极推动者,倡导独立自主、均衡外交,并且带有民族主义色彩。这让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199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马哈蒂尔毫不留情地指责联合国,说它“只是按照强国的意愿行事,完全漠视了它在50年前成立时的原则和目标”,甚至要求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立即辞职。类似的许多强硬表态,使得美国在重大问题上开始关注马来西亚的声音,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

    反对派的崛起

    到了马哈蒂尔执政后期,巫统的党内矛盾凸显,标志性事件就是马哈蒂尔与时任副总理安瓦尔的决裂。

    1990年,安瓦尔高票当选马来西亚副总理,可是,他和马哈蒂尔的政治分歧越来越大。安瓦尔是亲美派,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时,主张听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实行浮动汇率制;马哈蒂尔坚决不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件苛刻的救助,坚持实行固定汇率政策,最终克服了危机。最令马哈蒂尔无法容忍的是安瓦尔私生活不检点,医生出身的他不能认同安瓦尔的鸡奸恶习。1998年,安瓦尔被革职,接着又以渎职罪和鸡奸罪的罪名被判入狱。1999年,安瓦尔的妻子组建了人民公正党,对抗国阵。

    在安瓦尔入狱后,马哈蒂尔任命相对温和的阿都拉·巴达维担任副总理,2003年10月,巴达维正式接过总理的位置。巴达维普遍被外界认为是一个温和、中庸的总理,甚至有人批评他“平庸”。就在巴达维上任的第二年,安瓦尔获释,当选国会议员,成了人民公正党实际上的领袖。在2008年的大选中,人民公正党对国阵进行了强力阻击,使得国阵30多年来第一次没能在下议院获得2/3的多数席位,同时还失去了5个州的执政权。这被国阵视为耻辱。就连马哈蒂尔也指责巴达维软弱、搞裙带风,导致选民唾弃,并呼吁他下台。很快,2009年,巴达维的总理一职就被出身政治豪门的纳吉布取代了。

    与此同时,安瓦尔势力更加壮大,其他反对党也以他为领袖组成“人民联盟”共同对抗国阵。至今,安瓦尔依然是反对派的核心人物。

    此次航班失联事件中,MH370机长扎哈里与安瓦尔的关系成为媒体猜测的焦点。3月28日,《今日美国报》援引马来西亚官方调查员说法,称机长目前是“失联唯一的嫌疑人”。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扎哈里是安瓦尔忠实的支持者。3月7日,MH370起飞前数小时,马来西亚上诉法院刚刚推翻一项无罪判决,认定马来西亚反对派领袖安瓦尔鸡奸罪名成立,判处5年监禁。而扎哈里“前往旁听了庭审”。媒体据此认为,扎哈里有可能对判决不满而制造了马航劫机事件。尽管安瓦尔方面驳斥了这一说法,但无法彻底洗清干系。

    从马来西亚今天的政局回顾巫统决裂的历史,正是马哈蒂尔在接班人问题上的专横,催生了以安瓦尔为首的反对派。反对派的崛起又加速了强人政治的衰落、总理权力的减弱。今天,马来西亚总理想推进一项政策、办成一件事,受到的牵制比以前大得多。

    最高元首只是虚位君主

    相比总理,马来西亚王室低调神秘得多。很多时候,人们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马来西亚现任最高元首哈利姆在航班失联事件中至今未作出任何公开反应。3月27日,就在总理纳吉布确认航班“终结于印度洋南部”后的第三天,英国媒体曝光了一组最高元首夫人在吉隆坡打高尔夫球、开心大笑的照片。这让人们对马来西亚王室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产生好奇。

    阿卜杜勒·哈利姆现年86岁,曾在1970年至1975年担任过马来西亚第五任最高元首。2011年他又被选为马来西亚第十四任最高元首。哈利姆成为马来西亚首位两次出任最高元首的人。

    虽然马来西亚宪法规定最高元首在名义上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权力,但实际上,他必须依照总理的意见行使职权。因此,最高元首参与政治的次数屈指可数,今年年初的“安拉”事件算是其中之一。 

    马来西亚的基督徒一直要求在自己的经典中使用“安拉”一词指代“上帝”,但遭到穆斯林的反对,他们认为“安拉”一词专属于穆斯林。这一争议曾在马来西亚酿成流血冲突。2014年1月19日,哈利姆首次打破最高元首不干预政治的禁忌,公开就这一宗教问题发表见解:马来西亚全国伊斯兰教法规理事会在1986年已明确规定,“安拉”等字眼仅限于穆斯林使用。随后,一家马来西亚法院依据这一表态判决“安拉”不能被用于其他宗教的经典。判决在马来西亚引发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法庭对一个纯粹宗教问题进行判决,违背了法治精神。

    曾担任纳吉布总理的政治秘书、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的胡逸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高元首干预政治的情况在马来西亚非常少见,此次就“安拉”事件发表讲话应当是巫统特意安排的,因此不能认为最高元首的政治分量今后会加强。

    总体上看,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并不像某些邻国的君主那样有强大影响力,他无法像泰国国王那样在本国政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不能和柬埔寨国王在本国政治中所扮演的有限角色相媲美。虚位君主、弱势总理、新兴反对派并存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马来西亚的基本政治格局。

    

    短评

    请不要迁怒于马来西亚民众

    本刊赴马来西亚特派记者 于景浩

    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发生至今已经20余天了,机上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音信全无,其中半数以上的乘客是中国人。中国乘客的家属们和中国民众,对于马航和马来西亚政府在此次事件处理上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迁怒于马来西亚民众,号召抵制马来西亚产品、抵制赴马来西亚旅游,绝非理智之举。

    事实上,马来西亚民众在整个事件中没有任何过错,他们也是事件的受害者。别忘了,还有30多名马来西亚乘客在飞机上。

    马来西亚民众一直以来都在为所有乘客祈祷。记者在马来西亚采访期间,航班失联事件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报纸、电视台的报道,马来西亚很多英文媒体每天用几乎2/3的版面来关注这一事件。在电视节目空隙,总能看到用英文和马来文打出的“为MH370航班上所有乘客祈福”的公告。一些马来西亚人和记者私下交流时,甚至表示:“我为我国政府在本次救灾行动中的表现感到羞愧。我觉得我们应当向中国人道歉。”在马来西亚报纸上,记者读到了一篇报道:一群穆斯林小学生,冒雨为失联航班举行祈祷仪式。

    2014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40周年,马来西亚是东盟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国的。1974年,在冷战的大背景下,马来西亚成为东南亚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而当时主导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正是现任总理纳吉布的父亲。由于两国政府之间的这层关系,在纳吉布2009年访华期间,中国曾送给他一件特别的礼物——当年周恩来与拉扎克签署联合公报的照片。由此足见中国政府对马来西亚率先同中国建交这份情谊的珍视。

    不仅中马两国政府有着传统的友谊,两国人民也有着长期的友好互动的历史。马来西亚近1/4的人口是华裔,他们多数是几个世纪前就迁居马来西亚的中国人的后裔。虽然他们迁居已经好几代了,但依然保有十分完善和相对独立的华文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无所不包。去过马来西亚的人都会为马来西亚华人流利的普通话、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上优美的文字感到惊奇。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水平在东南亚国家中无疑是最高的。书同文、语同音,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的感情无疑也是十分深厚的。早到抗日战争,近到汶川地震,马来西亚华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募捐。

    不仅是华人,记者在马来西亚数次采访期间,均感受到马来西亚各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不久前,记者前往太子世界贸易中心参加马来西亚政府有关失联航班的新闻发布会。由于不清楚会场具体的位置,在门外,记者向一名马来西亚人询问。令记者十分感动的是,这名与记者素不相识的马来西亚人竟然直接带着记者走了上百米远,找到媒体中心后,还没等记者道谢就离去了。

    马来西亚主体民族是马来族,他们多是穆斯林。记者在马来西亚期间,认识了出租车司机班德罗。班德罗是虔诚的穆斯林,在他的出租车上,放着一本精致的《古兰经》,车窗上贴着用美术体阿拉伯文书写的《古兰经》箴言。班德罗对记者说,他每天要祷告5次,一年365天,从不中断。同记者聊到失联航班时,他说,他每天都在为MH370航班上的乘客祈福,“虽然我不认识他们,但我希望他们都能够平安,感谢安拉”。班德罗还热情邀请记者一起到他做祈祷的清真寺参观并拍照。

    马来西亚有善良的人民,中国民众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愤怒加诸马来西亚人民身上。因此,对于国内部分网民甚至演艺界明星、公众人物呼吁抵制马来西亚产品,我们感到十分遗憾。除了发泄情绪之外,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造成很多问题。

迷航背后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