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邵逸夫,1907年生,祖籍宁波,生于上海,在家中排行老六。创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香港无线电视台(即TVB),打造出一个影视帝国,在香港被尊称为“六叔”。他热心慈善,资助的教育及医疗项目遍布世界各地。
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
虽然拥有百亿身家,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影视大亨和慈善家。两岸三地,从“50后”到“80后”,差不多每个人都看过《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邵氏出品的电影、电视剧;即便是“90后”,也熟悉各个学校里的“逸夫楼”。
回顾邵逸夫的一生,有风起云涌,有春光旖旎。他曾得贵人相助抱得美人归,曾偎翠倚红尽享风流;但也曾遭干将背叛,被同行指责……对他而言,这都是过眼云烟。在他生命中,也许只有父亲兄长以及两任贤内助,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相继陪伴了他一生,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父兄的影响,助他走上慈善之路
邵逸夫去世后,有香港媒体撰文称,邵逸夫关心国家、民族的性格,遗传自他的父亲。其父邵玉轩于1901年在上海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锦泰昌”,他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谭延闿等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
父亲早逝,邵家家道中落。1925年,邵氏兄弟4人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大哥邵醉翁任经理,二哥邵邨人负责制作,三哥邵仁枚任及老六邵逸夫负责发行。1927年,竞争对手明星公司联络其他公司围剿天一,为避锋芒,邵逸夫与三哥赴新加坡创业。二人风餐露宿,做流动放映的小生意,最终发展到经营戏院、设立片厂以及游乐场和舞厅生意,并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始终兄弟情深。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在香港筹建影城时,挥金如土、大刀阔斧的做派让人咋舌。他曾说,自己揣着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支票——这就是邵仁枚雄厚的资金支持。邵仁枚老成持重,与邵逸夫的雷厉风行互为补充。70年代初“叛将”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也是三哥劝他:争财不争气。
邵仁枚对邵逸夫的影响,一在事业,二在公益。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却是香港富豪中捐款名列前茅的大慈善家,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1港元约合0.78元人民币)。他曾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但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邵逸夫给人的印象却是一位吝啬财主。70年代时,香港一家老人院的老者见邵逸夫每天坐劳斯莱斯从门口经过,于是写信请他捐款改善院内设施。不久,老人院收到了他寄来的一张面额500港元的支票。老人院婉拒,将支票退回。
邵逸夫之所以忽然热心慈善,与邵仁枚去世有关。1983年,邵仁枚中风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这令邵逸夫看透人生,体会钱财只是身外物。1985年1月,也就是邵仁枚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基金会的名义捐出1.06亿港元用作慈善。从此,他就将最主要的精力投到了这项新的事业中。
邵逸夫对捐助教育事业有特别喜好,他在大陆广为人知,主要也是因为遍布各地的“逸夫楼”。有些“逸夫楼”是邵逸夫全部出资,有些则是部分出资,如何辨别呢?很简单,“逸”字中是“兔”即为邵氏全部出资,“免”即为部分出资,一点之差。
除了教育,邵逸夫的捐款也惠及其他领域。上世纪80年代,他就捐款1000万港元用于敦煌壁画保护,这是敦煌石窟得到的第一笔善款。1994年,他捐助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正式运营。2002年,他创立了邵逸夫奖,奖励在天文、医学和数学上有卓越成就的学者,该奖项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每年颁奖一次,每项奖金100万美元(约合605万元人民币)。
原配夫人,是一等一的好妻子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邵氏独占天下。李丽华、林黛、郑佩佩、何莉莉等都是邵氏一手捧红的大明星。正是她们,擦亮了邵氏的金字招牌。
而真正帮助邵逸夫打下事业基础的,也是一名美丽的女子。
21岁时,邵逸夫在新加坡华英戏院门外邂逅年长他5岁的黄美珍,惊为天人,此后便经常到戏院门外等候机会结识对方。两人很快熟络起来。
黄美珍在这之前已与南洋富豪余东璇恋爱;而邵与余东璇也早就认识,并有密切合作。然而,邵逸夫并没有因此就拱手让爱,相反,他与黄美珍相互倾慕,大感相逢恨晚。
邵氏成立后,拍摄了多部电影。黄美珍参与其间,积极出谋献策,邵逸夫也大胆采纳。黄美珍到公司看望邵逸夫时,不时还带些礼物分发给员工,了解到谁家里有困难,就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邵逸夫解决了不少问题。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近。
1931年,邵逸夫想拍有声电影,他的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决定到美国考察。当时,没有飞机可乘,只能坐轮船,不料,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几个月后,当邵逸夫带着器材回到新加坡时,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
后来,邵逸夫终于鼓起勇气向余东璇坦白相告,说自己与黄美珍真心相爱。余东璇长邵逸夫30岁,也就慷慨地成人之美。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婚礼,余东璇更送上50万元贺礼,这在当时真是天文数字。此后每次提起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前辈心怀感激。
1938年,二战波及东南亚,邵氏的影院被摧毁殆尽,邵逸夫更因“拍反日电影”,被日本宪兵打得皮开肉绽,关进大牢。在那一段日子里,黄美珍一边独立支撑家业,一边找到曾在邵氏做事的日本人山本和中野,花重金将邵逸夫救了出来。
邵逸夫与黄美珍一直十分恩爱。邵逸夫是克勤克俭之人,黄美珍则不然,喜欢叫一桌菜大家一块吃。她去台湾最爱吃鼎泰丰,上飞机回香港一定打包二三十盒蟹黄汤包,还有老天禄的鸭舌头。邵逸夫曾经与不少女星传出绯闻,但对黄美珍向来称赞有加,“她是一等一的好妻子,样样都好,让我回到家里,没有任何烦恼。”
1987年,黄美珍在美国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
红颜知己,更是得力助手
黄美珍的气量,亦间接成全了邵逸夫与第二任太太方逸华的好事。
方逸华,1931年生于上海,原名李梦兰。上世纪40年代末,她随母亲移居香港,50年代开始在香港高级夜总会演唱。她最擅长唱英文歌,一首《花月佳期》迷倒不少歌迷。
1952年,方逸华在新加坡邵氏旗下的大世界游乐场内的新生夜总会客串演唱,认识了邵逸夫。1957年,邵逸夫到香港发展,二人渐渐熟络起来。
1969年,邵逸夫发觉邵氏影片制作部开支太高,便邀方逸华进入公司。直接管辖会计、出纳、财务等部门。自此,她伴随了邵逸夫55年,一直是他身边的得力帮手和他最信任的人。1997年,二人在美国拉斯韦加斯结婚。2010年,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方逸华正式接管了这个市值百亿的电视王国。
方逸华曾坦率表示,她与邵逸夫有相似的性格,彼此都不分昼夜投身工作,视工作为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邵逸夫本名“仁楞”,英文名Run Run Shaw,直译为中文是邵跑跑。虽然号逸夫,却不安逸。年轻时,他曾1天看9部片子,无论台港、大陆、日韩、欧美,无论好片烂片,以掌握各地电影市场趋势。六七十岁时,他每天至少看3部片,80岁以前,一年也要看五六百部。邵逸夫曾对属下说,“我没有娱乐,看电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娱乐。”
而相比勤力工作,方逸华更广为人知的是“节流”。上世纪70年代初,邵氏所有开支的账单,均须由她批核。有一次,采购部开出一张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账单。方逸华很不满意,因为在饭堂里只需一毛钱一个,因此不予批准。虽然众人不满,但方逸华入主邵氏后,确实很快就令邵氏转亏为盈。
但正是这种做派,也令邵氏丧失了很多机会。当年,李小龙由好莱坞返回香港找邵氏合作,开出了一部电影一万美元的片酬,而方逸华只给2500美元。李小龙气得转投嘉禾,拍出了《精武门》、《唐山大兄》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后来,邵逸夫再次找到李小龙谈合作,李小龙则用邵的电话打给嘉禾,嘉禾一听,立马给李小龙涨了片酬。错失李小龙,也成了邵逸夫最大的遗憾。
其实,方逸华如此苛刻的成本核算皆源自邵逸夫的经营理念。邵氏明星虽有名,薪酬却很低。在邵氏称霸时代,每个人都只是流水线上的小螺丝钉。到了1970年,邵逸夫亲信邹文怀不满邵氏待遇,出走创立嘉禾影业。随后,其他小公司也开始兴起,一家独大逐渐被打破。邵逸夫及时调整方向,放弃电影,投身电视行业,结果用艺员训练班和明星廉价签约制度又获得了成功。
邵逸夫离世后,香港媒体纷纷称赞他一手创立亚洲影视王国,以及他乐善好施、济世助人的精神。不过,在一片歌颂声中,邵逸夫的商业手法也受到不少非议。香港导演文隽认为,虽然邵氏电影和TVB赚了很多钱,但这些钱是邵逸夫用低廉工资、流水作业的生产模式谋取来的。对待员工,他并未如一名慈善家那样,用感恩的心报答那些为他拼命工作且奉献了青春的伙计。
如今,邵逸夫带着荣耀,也带着非议离开了。在后人眼中,他永远都是那个戴着眼镜的清瘦的宁波男人。正如一位作家说的,“在他面前,时间也凝固了,他活成了一尊神祗。”
相关链接:邵逸夫的数字人生
1000余部
邵氏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在几十个国家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从1958年到1987年停产,共生产影片1000余部。
41位
邵逸夫喜欢自己“造星”。1971年开设无线艺员训练班,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等演员和杜琪峰、关锦鹏等导演,均出身于此。1973年创办“香港小姐”竞选,如今已选出41位港姐冠军,为张曼玉、李嘉欣、袁咏仪、陈法蓉等女星搭建了舞台。
200亿
作为影视娱乐业的翘楚,邵逸夫打造的影视帝国价值200亿元。
6013个
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教育捐款总额已达到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已达到6013个。
4名子女
邵逸夫与发妻黄美珍共有两儿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钟。4名子女与邵逸夫的关系都很平常,目前4人均长居海外。有朋友替邵逸夫感到可惜:“他什么都有,就是缺少了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