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医生张羽 给天下女人发私信

在她看来,有太多东西,不该“只有医生知道”

本刊记者 刘雅婷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

    张羽,生于1973年,吉林榆树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2013年,出版《只有医生知道!》(1、2),获得极大反响。

 

    病人喉咙里插着气管插管,不能说话,只能用手艰难地写下“谢谢”和“回家”四个几乎难以辨认的字,就再没醒过来。她的男人流着眼泪、淌着鼻涕,把下身仍在不停渗血的媳妇抱上了高价雇的黑面包车,拉回了老家……

    这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而是发生在协和妇产科医生张羽身边的故事。病人的阴道里长了一个黑色素瘤,这种病死亡率极高,但如果病人能够懂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及早发现,治愈几率会大大提高。张羽告诉记者,在临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类似的悲剧如噩梦一般一再上演,她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2010年,张羽拿起了笔杆子。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幽默而不乏温情的叙述中,她写出了一本“有关女性的百科全书”——从受孕、生育直到医患关系,这就是《只有医生知道!》。没想到,这书一下火了,很多家医院给全院的医生一人买了一本。还有医科生给张羽留言,声称“誓要学好妇产科!”

    紧接着,张羽又写出了《只有医生知道!》(2)。在她看来,有太多东西,不该“只有医生知道”。

    女性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不到5%

    1997年春节,张羽被赶鸭子上架委以“妇产科急诊室一线值班医生”的重任。那时她24岁,白大褂套在瘦小的身板上还有些晃荡。谁曾想,碰到的第一个病人,就让她经历了生死考验。

    小妍,21岁,来的时候说是痛经,“交代”病情时,她还跟陪着来的朋友扮鬼脸,怎么看都像个大学生。张羽硬着头皮问:“你结婚了吗?”“没有啊。”“那你有过性生活吗?”问的时候,张羽的脸都红了,那时她自己还是个未婚姑娘。“没有啊!我就是痛经,想让您给我开点更好的止痛药……”从病史看,张羽也觉得这女孩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可还是给她做了必要的身体检查。

    一检查,张羽怀疑小妍是宫外孕。她把女孩的朋友支走,继续盘问:“我再问一次,你有过性生活吗?”“您刚不是问过了吗?真没有。”女孩的不诚实让张羽有些气恼,她让小妍去做了验孕检查和B超,结果显示,小妍真的怀孕了,而且是宫外孕。在铁证面前,小妍的眼帘垂了下来,承认有过性生活。这个看似聪明伶俐的女孩还是不相信这个结果,搬出了一大套道听途说来的避孕知识,“我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参加我们的妇科考试绝对不会吃鸭蛋,但你不知道的更多。”张羽毫不客气地对她说。几个小时后,小妍宫外孕破裂大出血。要不是这个小大夫的坚持,小妍可能就送了命。

    由于对自己身体的无知,差点出了大事——这种情况,张羽见了太多太多。《只有医生知道!》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即便你是知识女性,对自己身体的了解程度也可能不到5%。”张羽说:“女人爱自己,应该从了解自己开始。”

    当上了协和医生

    1996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读书的张羽一路过关斩将,到了向往已久的协和医院当实习大夫。

    实习时,老师第一次训话讲的不是什么理论,而是要求她们晚上睡好觉、早晨吃饱肚子,否则几个小时的手术坚持不下来。一般完成第一台手术是上午11点,这时候食堂还没开饭。而她们不可能等上半个小时开饭,因为下一台手术的病人已经在等着了。张羽这个小“菜鸟”因为没吃早饭,晕倒在手术台上。

    手术时最开心的就是能捞着个锻炼的机会。一台妇产科手术大多由4个医生完成:主刀、一助、二助和三助。主刀是VVIP(very very important person,极其重要的人),一助是VIP(很重要的人),二助是IP(唉,就是个屁),三助则直截了当就是个P(屁),三助还有个与时俱进的名叫“小三儿”。实习的时候,甚至工作后当了几年住院医生,她在手术台上还得站“小三儿”的位置。张羽说,那些日子,等各种P们脱了手术衣下台吃饭,她一个人安静地缝合切口时,会有种莫名的兴奋和喜悦。

    轮转结束后,张羽选择留在妇产科。因为林巧稚是她的偶像,“她总是梳着干净利落的中式发髻,白大褂里是中国式旗袍,简直太有范儿了。”还有就是,“整个住院大楼2000多张床上,脸上洋溢着幸福感的都在咱们产科。”

    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

    2013年年末的一个傍晚,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外派澳门一家医院做顾问医生的张羽。她回答问题干脆利落,语速很快。谈到因为无知而受到伤害的女性时,她的语速明显慢了下来,话语中也多了几分感慨和遗憾。

    环球人物杂志:现代社会,好像除了生育,女人和男人的差距越来越小了。你怎么看女性群体的变化?

    张羽:女性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对自我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成功的女性,肯定希望事业上有发展,不受孩子和家庭过多羁绊,当然还要美丽和健康。现在,女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生孩子的时间明显后推。但我觉得,应该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如果有生育打算,还是要趁早。等40多岁再考虑孩子就晚了。

    环球人物杂志:你说女性对自身了解不超过5%,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

    张羽:这不是统计数据,是来自很多患者的反馈。现实情况也的确很糟糕。有些女孩来找我看病,还没结婚,已经人工流产四五次,问她懂不懂避孕,她瞪大眼睛,一无所知。很多女性因为无知,等到身体坏了才来找医生,这就像花瓶打碎了,很难弥补。

    环球人物杂志:所以,你就写书想让她们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张羽:是的。一个女孩从青春期开始,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母亲本来有责任把健康和性的知识告诉她,但有时候,做母亲的自身也缺乏这方面知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孩子。她也可以上网了解一些,但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一些错误信息更会让人误入歧途。我在临床干了十几年,所以,我相信自己可以告诉女性该如何保护她们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该向谁求助。

    我们协和一直提倡“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这也是我最想传递给读者的。健康真的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千万不要在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

    环球人物杂志:书里除了医学知识,我看到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张羽:故事都来自过去十几年令我刻骨铭心的真事。很多时候,患者能不能得到良好的救治,除了医生的医术,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曾有两个患者,两人一交流,病情差不多。但大夫对她们的治疗却不一样,一个要开刀,一个却不用开刀。要开刀的那个就急了,还把医生给告了,安排的手术也不做了,自己直接出院。两个月后,她又回来开刀了,可这时候病情比之前严重了不少。

    环球人物杂志:书的副题是“发给天下女人的私信”,为什么这么说?

    张羽:私信就是我掏心掏肺的心里话。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很多知识没有告诉大家,如果时间精力允许,我会坚持写《只有医生知道!》(3)。

疫苗恐慌,世界难题
医生张羽 给天下女人发私信
AK47设计者,没拿到一分钱
专收“破烂”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