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一路向西,到达秀丽的中东欧,再折回辽阔的中亚,正好在地图上形成两段漂亮的弧线。如果放在更大的地理范围里观察,这两段弧线恰巧勾勒出一个走廊的形状。走廊这头,是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走廊那端,是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欧盟。
11月25日至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带着经济与安全的双重使命,先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并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再至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二次会议。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重要领导人的首次出访,并因其“西进”的脚步备受世界关注。“从中国一直延伸到中欧——很像古时候的丝绸之路。”日本媒体如此评价道。
打开欧洲的东大门
约在1677年,罗马尼亚旅行家斯帕达鲁来到中国,写下《中国漫记》一书,最早把东方文明带到中东欧;
1939年,罗马尼亚医生柯列然夫妇和扬库响应国际红十字会的号召,赴中国支援抗日战争,柯列然夫人牺牲在中国战场上;
1949年10月5日,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五天,罗马尼亚宣布与中国建交;
1971年10月,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罗马尼亚和其他22个国家一起提交提案,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
在中罗两国交往的历史上,有许多值得铭记的时刻。现在,这样的时刻又多了一个——2013年11月25日,罗马尼亚打破了20年来总理从未到机场迎宾的惯例,总理蓬塔率内阁成员在机场迎候李克强。一同等在舷梯下的,还有一位身着民族盛装、用刺绣毛巾捧着一块面包、一小碟盐的罗马尼亚青年。在斯拉夫人的传统文化中,“面包和盐”是最隆重的礼节,用来欢迎“重要、尊敬和钦佩的客人”。据说,罗马尼亚历史上盐曾经稀缺、昂贵,所以用“面包蘸盐”待客,最能体现深厚的友谊。
在李克强抵达之前,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播放了百集文化纪录片《你好,中国》;在李克强抵达之后,蓬塔和他乘坐同一辆车前往总理府举行正式会谈。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霍玉珍认为:“在单独相处的15分钟车程里,也许两位总理会交换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这是拉近两国总理个人关系的一次好尝试。”
随即,李克强开展了一连串密集的外交活动,与蓬塔总理会谈,共同会见记者,分别会见6个中东欧国家总理,与塞尔维亚、匈牙利总理共见记者,出席蓬塔为各国总理举行的非正式工作晚餐会……活动场次之多令许多媒体“分身乏术”,只得多路人马接力报道。直到夜里22点30分,活动还未结束。如果按照罗马尼亚当地时间算,李克强不到凌晨3点就上了飞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此时已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
“超长”外交日取得了“超级成果”。中罗总理会晤中达成的合作共识,马上就付诸行动——两国有关部门及企业随后签署了十余项合作文件。以至于在会见记者时,蓬塔忍不住赞叹李克强的工作效率:“他当场决定成立工作组,要求晚上就开始对接落实与罗方在高铁、核电、普通铁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事宜,非常务实高效。”
李克强的访问成为罗马尼亚政治生活中的历史性事件。11月27日下午,李克强到议会发表演讲,罗马尼亚的部长和议员们争着去听,“我的座位在哪儿?”由于人数太多,有两位部长因为不是议员、没有座位,只能遗憾地在会场外听演讲,“虽然罗各政党在许多问题上持不同意见,但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高度一致。”
李克强以一句罗马尼亚问候语“Buna Ziua(你好)”开始了演讲,立刻拉近了自己与罗马尼亚参众议员们的距离。“刚才我在和两位议长见面时,他们希望我在罗马尼亚过得像在家里一样。我告诉他们,我到罗马尼亚已经有几天了,我之所以记不清具体的时间,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离开家的感觉。”李克强话音刚落,掌声响彻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议会宫。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这样的掌声响起了20多次。演讲结束后,全体议员更是起立鼓掌,热情欢送李克强离开。而参议长马上告诉李克强,他在演讲中提到了多年前访罗时结识的一些当地青年,今晚就可以给他“一个惊喜”,让当时接待他的一位年轻人——现在已经是罗议员,和他会面。
罗马尼亚参议长给了李克强一个惊喜,李克强也给了罗马尼亚普通人一个惊喜。离开议会大厦后,李克强参观了中国通讯企业华为在罗马尼亚的分公司。李克强观察了一下,对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我看都是外籍员工。”任正非说:“是呀,我们总共有4万多外籍员工。”在经过罗马尼亚籍员工安德烈·高姆沙的工位时,李克强好奇地指着他工位上贴的一张照片问:“Working group?(这是你们工作团队吗)”
“Yes!Yes!A happy group.(是的,是的,是一个快乐的团队)”
李克强又问:“Do you feel happy?(在这里工作开心吗)”
“Yes!Very happy emotions.(是的,我非常开心)”
事后,26岁的安德烈·高姆沙对记者说:“我从未想到中国总理会和我聊天,让我感到很惊喜。李克强很有亲和力,是个了不起的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8日上午,罗马尼亚再次打破外交惯例,总理蓬塔亲自为李克强送行。3天里,他基本全程陪同李克强参加重要活动,仿佛进入了一段特别的“中国时间”。在机场,两位总理依依话别。蓬塔对记者说:“我佩服李克强的个人魅力,愿结交个人朋友。”
“中国装备”的超级推销员
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这两座城市听起来让人如此亲切。
有一个故事:中国观众非常喜爱的喜剧演员陈佩斯,名字就是从布达佩斯来的。当年,他的父亲、表演艺术家陈强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演出时,大儿子在国内出生了,于是取名布达;等到二儿子出生时,就沾了哥哥的光,取名佩斯。
有一段往事:1969年,南斯拉夫拍摄了电影《桥》,讲述了塞尔维亚人在二战中为保卫一座桥与德军斗争的机智和勇气。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它译制过来,给一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0年,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署了“泽蒙—博尔查”大桥建设合同,从此,一座由中国人参与建设的桥横跨于多瑙河上,成为贝尔格莱德的标志性建筑。
现在,中国铁路,将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紧紧联系起来。
11月25日,李克强在与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会晤后共同会见记者,宣布将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并成立联合工作组落实推进工作。这是中东欧地区第一个快速铁路项目,将加速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经济关系的发展,把巴尔干地区带进欧洲的血液循环之中;这也是一座全新的、连接中国和中东欧情感的“桥”。
匈塞铁路的建设,也意味着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在加速。还记得一个月前,李克强第一次带着中国高铁“出门”,与泰国总理英拉一同出席中国高速铁路展,努力说服泰国国会议员通过了中泰两国的高铁合作项目,还用英语呼吁他们“为中泰友谊投票”。这一次,李克强又向中东欧16国领导人“推销”起中国高铁。在宣布建设匈塞铁路的第二天,李克强与16国领导人一道前往罗马尼亚议会宫,参观了中国铁路等基础设施及装备制造展。展厅中央摆放着一列21米长的中国高速动车组模型,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纷纷围拢过来,饶有兴趣地观看,询问速度和性能。工作人员介绍,中国高铁不仅动力强、载客量大,而且运行噪音低、节能环保。在一块展板前,李克强还亲自上阵,补充介绍:中国高铁技术装备成熟,施工经验丰富,完全能适应各国的情况,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在议会宫外,一位罗马尼亚“的哥”翘首期盼着能入场参观,他对中国记者说:“听说中国的高铁马上就要开到布加勒斯特了!我很想现在就见识见识中国的高铁。”
通讯技术也是此次李克强“推销”的重点。李克强与罗马尼亚领导人达成协议,中国的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4G)成熟,将加强合作,帮助罗马尼亚提前进入“4G时代”。华为是中国通讯企业的代表,李克强参观华为罗马尼亚分公司时,华为总裁任正非告诉他,现在华为产品在欧洲的价格,已经和瑞典品牌爱立信一样高,高于法国品牌阿尔卡特和芬兰品牌诺基亚,“是欧洲政府让我涨起来的,不是我自己要涨起来的”,中国产品已经和欧洲产品“一样有竞争力”。随后,华为向李克强展示了用于远程视频对话的智真系统,李克强用这套视频系统与华为公司分布在中东欧地区9个国家的员工进行了现场对话。屏幕上,立陶宛代表处的员工李龙(音)说:“我刚从上海过来,和总理一块出差,我非常荣幸。”李克强立即幽默地回答:“我也很高兴能跟你一起出差。”参观过后,李克强语重心长地对华为员工说:“我和中东欧国家的领导人说,中国制造誉满全球,包括中国的衣服鞋袜和一些小的电器。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装备在一些领域也开始具备全球竞争力。通讯装备已经在世界崭露头角,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华为,我希望你们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享誉中东欧国家,还能享誉欧洲,享誉世界。”
有人感慨,“领导人推销员”在西方国家一直颇为流行,过去中国领导人做的相对不多,原因之一是中国制造业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实在不多。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微笑理论”——现代产业链的曲线是两端朝上的,附加值高的在曲线两端,一端是研发和知识产权,另一端是品牌和服务,而中间附加值低的就是制造。过去数十年,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以生产日常消费品为主的“中国制造”几乎成了廉价的代名词。但到了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已经是世界第一。其中,“中国装备”更是有不少成套大项目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比起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董小君做了一个生动的解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就业压力的大国,较理想状态是,既能制造皮鞋和袜子,又能制造飞机和火箭。那么用什么来造?无疑是依靠装备。”
这正如李克强在罗马尼亚所言:“中国制造已经风靡全球,中国装备也将享誉世界。”在李克强这位“超级推销员”的努力下,“中国装备”收获了一批抢眼的“大单”,除高铁、电信外,还有核电、火电、水电、风电等能源项目,“装备外交”成果显著。
“流水逝去,石头永驻”
“装备外交”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说:“我们决定从中国引入高铁技术和设备,其意义大大超过了我们之间的经济与贸易的范畴,具有极为强烈的政治含义。”
——这种政治含义,意味着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平等相待。
就在李克强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前4天,中国与欧盟领导人范龙佩、巴罗佐在北京会晤,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提出2020年中欧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11月22日,李克强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称“这是‘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果实’”。
与中东欧16国的合作,正是“跳起来”的一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东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欧,再加上西欧国家正受到欧债危机的困扰,无力顾及中东欧的小伙伴们。罗马尼亚总理蓬塔就说:“我们像一个精力充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努力工作但收入很低,因为我们在职场上才刚起步,而且这个阶段无法超越。我们像一个勤奋的青年,刚从农村来到城市,没有房也没有车,而银行也不会轻易贷款给我们。”
但中国总理李克强明确表态,中欧贸易额1万亿美元的目标中,包括中东欧。“为支持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中国已设立100亿美元专项贷款”,“首期5亿美元的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已经启动,中方支持本国金融机构适时启动基金二期”,“我们将共同宣布2014年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经贸促进年’”……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和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李克强代表中国政府作出了庄严承诺。这充分证明,对于发达的西欧和发展中的中东欧,中国给予了同样的重视。因此,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感叹道:“这是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多赢。”保加利亚总理奥雷沙尔斯基则说:“100亿美元专项贷款是一场及时雨。”
不仅如此,对于中东欧各国,中国也是平等相待。除东道主罗马尼亚外,李克强在会见其他15国领导人时,无论国家大小,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均进行一对一的会见,面对面交换意见。
——这种政治含义,意味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深厚感情。
“罗马尼亚谚云‘酒越存越香,情越久越深’,而中国也有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欧洲有句谚语,‘一盎司的行动胜过一吨重的语言’。中国古语也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酒和久,行与言,中东欧的民谚与中国的古语相互呼应。当李克强巧妙地以之论证中罗之间的友谊、中欧之间的合作时,人们从中感受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一份历史的情怀。
“中东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称呼,泛指欧洲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冷战时期的东欧国家、除俄罗斯以外苏联的欧洲成员国、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其中,参与中国—中东欧合作的16国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这16个国家的总人口约为1.25亿,总面积占欧洲面积的1/3。在历史上,这里曾是欧亚文明的冲突地带;到了近现代,又沦为欧洲列强的逐鹿之地、二战的主战场和美苏争霸的前沿。冷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全面转型,并纷纷加入欧盟。但近几年,欧债危机给基础薄弱的中东欧国家带来的冲击,远比西欧国家更大。此时,中东欧需要中国。正如匈牙利总理所言:“我们坐在欧盟的船上,但需要来自东方的劲风。”
中国和中东欧有着传统的友谊。从波罗的海到多瑙河,从肖邦到居里夫人,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鼹鼠的故事”,这些中东欧的文化符号,老一辈中国人耳熟能详。在此次出访之前,李克强总理还在中东欧国家媒体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跨越千山万水的问候》,文中特意提到了中国年轻人对中东欧的热爱。“塞尔维亚籍的世界著名网球选手德约科维奇是中国青少年体育爱好者的偶像,被中国球迷亲切称为‘小德’”,“赴中东欧国家观光旅游是中国百姓新的时尚……很多人对捷克的卡洛维伐利、华沙的肖邦故居、布达佩斯的渔人堡、罗马尼亚的锡纳亚王宫津津乐道。”
历史文化的交融,让中国和中东欧之间的合作既是做生意,更是交朋友;既是经济纽带,更是感情纽带。罗马尼亚总理蓬塔说:“从感情上,从意愿上,罗马尼亚对华合作完全是敞开心扉的。”李克强则说,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是“义”“利”结合的。正因为有这份契合,李克强才充满信心地提出,中国和中东欧的合作能产生“16+1>17”的效应。现在,“16+1>17”这句话,已经成了中东欧国家的最新流行语。
“流水逝去,石头永驻”,李克强在演讲中引用的这句罗马尼亚谚语,是对中国—中东欧合作历史与未来最好的注释。
为营造安全周边环境忙碌
11月28日,李克强结束在罗马尼亚的外交活动,由布加勒斯特飞赴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当他抵达时,夜幕已经降临,但他没有休息,直接前往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府,与卡里莫夫总统会晤。2小时后,他才下榻到中国代表团驻地宾馆。
29日,李克强的行程更为紧凑。一大早,乌兹别克斯坦总理米尔济亚耶夫就等候在李克强下榻的宾馆,并陪同李克强步行来到200米外的商务中心大楼会谈厅。会谈结束后,乌总理又步行送李克强回到了驻地宾馆。随后,李克强又与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多国总理分别会晤,接着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大、小范围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是首个由中国发起、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2001年,现有6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另有5个观察员国: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和印度。从诞生之日起,它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今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发展使命更加引人瞩目。
在此背景下,李克强担任总理后首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议,他不仅带来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决心,还在讲话中带来了6条具体倡议:深化安全合作;加快道路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强金融合作;推进生态和能源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显然,无论是降低贸易关税、建设新亚欧大陆桥和渝新欧国际铁路、畅通从东到西的大通道,还是合力打击包括“东突”在内的“三股势力”,都是在为中亚地区的和平发展扫清“路障”。
29日晚上,李克强先是参加了乌总理为各代表团团长举行的工作晚餐会,继而会见了中国驻乌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和中小企业家代表,最后于当地时间23点连夜返回北京。根据记者的观察,整整一天,李克强在不停转场,除了1小时的午饭时间外,没有休息过。
11月30日,李克强回到北京。回顾他5天的出访,不足120小时,近60场外交活动,会见了20个国家的领导人,马不停蹄、高效务实。
回京前的那个深夜,在和随访记者谈话时,李克强进一步解释道:“我们西边的邻国和我们和谐相处,可以使我们有稳定的周边环境。我们之间的务实合作也可以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在对西开放中更好地发展起来。大家还记得,35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东南沿海开始,我们今天仍然有坚定信念,认为我们向西开放对于使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有着战略意义。我们是为国家的利益在工作,也是为和其他国家互利双赢在奔忙。更是为了中国人民能过上更好日子,全世界都能够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