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长假之乱何时了

周人杰 《 环球人物 》(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法国思想家卢梭这句名言,用来形容中国人的“黄金周”,真是十分恰当——难得有7 天长假,本想自由自在,结果走到哪里都是枷锁。想回家,高速路变成停车场,动弹不得;想旅游,稍微有名点的景区都变成“大人瞧脑袋、小孩数屁股”,拥挤不堪。

    为何苦苦盼来的假期成了枷锁?为何挣脱工作的烦恼却换不来心灵的自由?烦恼和无聊之下,又制造出更多的乱象:有人在高速路边偷冬瓜,有人在九寨沟拦车造成“乱战”;香格里拉的“黑心导游”把游客赶下车,庐山的“票中票”引起口水战……年年曝光,年年抱怨,口诛笔伐之余,鲜见有所改良。

    假期的本质,是要寻求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古人说“聊假日以消忧”,现代人对此深有共鸣,他们被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亟待一个假期来疏解身体疲劳、释放精神压力、宣泄心理忧虑。时下很流行的那句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说白了,就是想“换个活法”。结果,大家扎堆“换个活法”,便扎堆碰到问题,甚至扎堆制造问题。

    有媒体发现,扎堆跑到热门景点的,很多是生活刚刚好起来的小城镇和农村居民。而扎堆跟游客过不去的工作人员,很多是尝到了增收甜头但没尝够,属于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没发展成熟的景区。所以,客流峰值达到18.2 万人次的故宫没出事,游人密如“三明治”的西湖也没出事。当不太成熟的游客和不太成熟的管理人员碰撞到一起时,最容易出事。一边是有点闲,想放松又爱随大流,有点钱,贪小便宜又怕挨宰;另一边是除了门票没有产业,除了强迫就是骗购。一照面,能不出问题吗?

    如何解开这个枷锁呢?呼吁双方提高素质,只怕是远水难救近火,不如实事求是地说,这是对有关部门管理水平的考验。

    若想解决,首先离不开技术层面的疏导。湖北黄鹤楼设立“电子涂鸦墙”,满足了一些人乱写乱画的冲动;陕西华清池搞“垃圾换水”,巧妙利用了人们节约花钱的心理保护环境;上海交警想出“开关式过马路”,红灯时手拉手组成一道“人链”,绿灯时从中间位置“断链”放行,避免了大量行人闯红灯造成交通拥堵。这些办法,都让人耳目一新。可见,有些难题,只要肯动脑子,对症下药,是能解决的。

    当然,这些技术层面的“好点子”只是一种急智,解决不了深层的问题。比如,那名让游客“滚蛋”的云南执法人员,代表了一群沉醉于“门票经济”的短视者。在他们令人反感的面孔背后,实际上是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监管理念和举措缺失的现实困难。

    要走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洼地”,还需要交通、建设、工商、旅游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是不是要加紧修建通往热门景区的高速路?是不是要增加热门景区的服务设施?是不是要扩大热门景点的容纳能力和接待能力?这些问题要有人来通盘考虑,而不能推诿扯皮,想着“反正一年只乱一次”,就任它一年拖一年,拖成“易燃易爆点”。

    至于监管,还须依靠法治这个支点。对需求者来说,法治意味着带薪休假的落实、合法权益的保护,这是人们实现错峰出行和多元选择的起始要件。对供给者来说,法治意味着公平的交易,以及违反者必遭重罚的惩罚机制,甚至屡次违反者必须禁止从业的退出机制。

    基于此,刚刚实施的《旅游法》才被寄予厚望。法治旅游的真正要旨,不仅在于处罚与威慑,更在于对人的休闲权利的保护。有了被保护的安全感,匆忙的情绪才会回归安静,紧张的肌肉才会趋于松弛,徜徉山水之间才不会担心“刀架脖子上”的暴力导游,行走边城古寨才不会害怕“此路是我修”的肆意收费,那才是“聊以消忧”的假日。

    长假易逝,健忘的社会舆论很快就会有新的兴奋点。但卸下旅途中的枷锁,绝不应等到下个长假再议。10 月10 日,全国假日办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迈出了尊重公众意愿的重要步伐,我们期待更加科学、合理、依法、有序的假日。

长假之乱何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