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山西老板转型办农业

仅晋中市已建起630处生态庄园

本刊记者 刘元亮 薛克 《 环球人物 》(

    采摘、钓鱼、吃农家饭……山西正在兴起的“庄园经济”,吸引了大量市民携家带口前去休闲、消费。这是山西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景象。

    随着山西经济从煤炭、冶金等行业转型,揣着大笔资金的老板们开始投资农业、高科技、旅游等产业,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也为扶贫做出了贡献。7月19日,山西召开了“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动员大会,又一次吹响了嘹亮的转型、扶贫集结号。

    “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

    就山西企业转型发展与产业扶贫开发的问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山西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

    环球人物杂志:山西制定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决策是怎样出台的?

    王立伟:转型发展和扶贫攻坚是省委省政府几届领导努力的方向。省委书记袁纯清为解决农村问题,尤其是农民脱贫问题,提出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在全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动员大会上他指出,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高效产业、朝阳产业、永恒产业,在山西更是特色产业,是转型的一大领域。这项决策来自于群众的实践,来自于基层的创造,目的也是为了造福群众。

    环球人物杂志:“百企千村”具体指什么?目标是什么?

    王立伟:“百企”是指百家以上的,以省属国有企业为龙头,包括中央驻晋企业、市属国有企业、省内民营骨干企业,以及省外企业在内的各级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千村”是指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为重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村。目标是:到2015年,开发带动贫困村2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实现翻番;到2020年,开发带动贫困村5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环球人物杂志:煤焦形势萎靡导致很多企业资金紧张。农业投资大,回报慢,又是跨行业投资,人才从哪里来?有什么办法让老板们主动投资呢?

    王立伟: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产业扶贫上,政府只是鼓励和引导,不是“拉郎配”。只要实实在在地为投资者提供转战农村的好政策,企业家们就会不待扬鞭自奋蹄。7月18日,山西出台的《关于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0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除在现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上给予支持外,还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对企业实施产业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从土地、环保、金融和人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对企业产业扶贫开发是有较大促进作用的。

    环球人物杂志:从农民、农村以及全国的角度看,企业投资农业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王立伟:就是发挥组织、政策和资源优势,把企业的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农村土地、劳动力及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地下”回报“地上”、“黑色”反哺“绿色”,做一篇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四化”一体推进的大文章,打一场产业扶贫开发的整体仗,实现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空壳村变成新庄园

    晋中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孙光堂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来,山西省仅晋中市就有 600余位民营企业家累计投资 38亿多元,建起了630处生态庄园。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这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生态庄园经济不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新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还是农村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左权县万顺冶金矿山有限责任公司、莲花岩生态庄园董事长高乃文向记者讲述了创业的心路历程:“前几年,县里搞城镇化建设,一些自然条件差的村子成了空壳村,村民全搬迁到了条件较好的地方。看着村子撂荒,大家都觉得心疼。另一方面,矿山开采破坏生态环境,又不可持续。我就有了经济转型的念头。但怎么转,转到哪个领域?2009年,我和当时的县委书记孙光堂聊天时,他劝我投资现代农业,搞生态庄园经济开发,一句话点醒了我。”

    定下方向后,高乃文选准了桐峪镇西北小荫沟、莲花岩等几个空壳村,带领村民投资5000余万元,搞起了莲花岩生态庄园开发项目。他们修缮了原生态村落、古崖居,建起了“桃花庄”;把撂荒的土地全部重新开垦,种植了核桃、桃、梨、杨、松等树木,并套种了中药材;修建蓄水库3600立方米,铺设梯田灌溉管网工程8600余米,等等。这些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环境。很多游客来到莲花岩,搬出去的村民有不少又回到庄园里打工。人们在这里感受原生态,品尝农家菜,过去的空壳村变成了新庄园。

    几年中,一批类似的企业在山西相继成立。繁峙县宝山鼎盛科技公司投资开发了亚麻酸食用与保健项目;汾西县洪昌养殖公司关停了原有的焦化厂,转而投资肉鸡养殖和屠宰加工厂;龙旺农业开发公司在和顺县横岭镇龙旺沟上马优质肉牛规模化养殖屠宰项目,带动了当地1400户农民,每户年均增收1200元;左权县的宏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植物工程塑料项目,预计每年可帮当地农民增收1.6亿元,使近万户农民脱贫……

    李秋娥成功转型“蘑菇大王”

    李秋娥在汾阳乃至山西都是名人,因为当年从事煤焦行业的女老板并不多见。现在她依然是名人,只是身份变成了山西山宝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长,被人称为“蘑菇大王”。

    早在2006年,李秋娥就开始考虑转行了,因为她看到政府对焦炉的要求不断提高。“常常是我的炼焦炉刚建了没多久就不达标了,只好炸掉重建,没多久又不达标了,再炸。就这样,炸了建,建了炸。”寻求转型的李秋娥,开始频繁往汾阳市的酒厂跑。“酒糟可以当作培养基种蘑菇。我那会儿就想,万一哪天焦化厂办不下去,我得有一个可长远发展的事情做。”就这样,李秋娥搞起了食用菌种植。

    半年过去了,大棚里的菌棒还是光秃秃的,李秋娥赔了100多万元。她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后,蘑菇是长出来了,但和外地蘑菇相比,在质量和价格上没有任何优势,拉到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蘑菇销量不好,就天天给厂里的工人包蘑菇馅的饺子吃。”说起当初的艰难,李秋娥叹了一口气。

    更痛苦的是精神压力。很多人放冷话:“早知道她做不成,隔行如隔山。”“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过几年就倒闭了。”

    2008年,山西煤炭行业整改。“那一年,上千万刚建的炉,还没来得及上马就炸毁了。当时,我就站在焦化厂办公楼上远远望着。烟囱倒下,浓烟腾起,我两眼一黑,啥也不知道了。醒来以后,放声大哭。”

    李秋娥决定从煤炭行业全身而退,投入食用菌项目。经过多次出省、出国调研学习,她慢慢发现:“种蘑菇如同养孩子,关键是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技术。”2009年初,李秋娥看到一篇报道,发现了能在蘑菇行业“领跑”的秘诀。她花1000万元引进了冻干技术。这个技术在国内以前只用于医药行业,但在国外很多欧美国家,冻干蘑菇在市场上占的比例将近40%。短短3年内,李秋娥就成了山西省食用菌行业的领军人物,产品覆盖30多种菌类。

    食用菌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非常可观,承包一个大棚每年至少能收入5万元。农民李兴龙告诉记者:“我承包大棚才一年,就还清了以往欠下的债务,还有了4万元存款。”正如王立伟主任所说:“老板进村、资本进村、产业进村”使荒山增绿、荒地改良,使“空壳村”变成“新基地”,使闲置资产变成“赚钱机器”,使农业“包袱”变为优质资源。

老板信“大师”,背后有文章
底特律破产带来的思考
王巍:海外并购不能是嫖客心态
华尔街赌客赢在漏洞
性感女富豪,做自己高兴的事
山西老板转型办农业
前沿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