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孤独的村上春树

张静 《 环球人物 》(

    村上春树的书,在国内最新出版了两本,一本是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一本是中篇小说《眠》。按照个人喜好来说,我更喜欢《眠》:一个失眠的职业家庭妇女,白天和黑夜,过着“正常”与“非正常”两种生活。自我在白天休眠,却在黑夜中觉醒。这是一个有点悲哀的、孤独的故事,秉承了村上小说一贯想表达的: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光照。

    然而,如果你对村上本人有兴趣,正如钱锺书所言,喜欢吃蛋,还想看看那只下蛋的鸡,那么阅读《无比芜杂的心绪》是更好的选择。据说村上不喜欢接受采访,这让他的生活显得很神秘。至于他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是“本人既不风趣,也不出众”,并非对生活没有倾诉欲。在他大量的随笔和杂文中,处处可见生活的细枝末节。这本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更显“芜杂”,里面有他的演讲,为杂志、报纸所写的专栏语,对创作、音乐、翻译的漫谈,与友人、作家的交往,甚至还有未发表的小说……包罗万象。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文章都是村上自己挑出来的,并在每篇前附短文记述了写作时的心绪,读起来就像听村上本人在说话。因此,这本书也被书评人认为是“完整了解村上春树文学与内心的必读之书”。

    新书中有一章,叫《等到了40岁》。说句有点不尊敬的话,40岁以后村上的脸平淡无奇,总让人想起日本电影中孤僻、内向的“电车男”;然而看他40岁以前的照片,眼神中还能捕捉到一丝桀骜与叛逆。出生于1949年的他是家中独子,这似乎预示孤独感会伴随他一生。他不喜欢学校,曾自比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男主角霍尔顿,说自己“对那个叫学校的机构缺乏好感”,“多亏班上有几个好朋友,还有几个魅力四射的女孩子,我只是盼望见到他们才去念初中高中,假如没有他们,只怕我早早就辍学了。”

    村上毕业于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但由于“考进大学后,对学校的厌恶几乎毫无改变”,所以大学拖拖拉拉地念了7年,其间打了工、结了婚、开了酒吧,大概最终觉得这样下去对自己没个交代,所以才勉勉强强拿了毕业证。所幸的是,村上的精神世界,还有爵士乐和文学作为支撑。

    与日本传统作家不同,村上春树受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大,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菲茨杰拉德等都是他的最爱。他爱卡佛的浅显、简洁,毫不做作,爱菲茨杰拉德作品中流露出的对于“拯救的确信”。

    几乎所有作家都将写作作为一种自我救赎。从29岁写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村上就明确了他“描写生与死的故事、描写爱的故事,让人哭泣、恐惧、欢笑”,是为了“证明每个灵魂的无可替代”。他的作品屡屡创出销售奇迹:1987年《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销量突破1000万册;2009年,《1Q84》上市12天销售100万册。和作品引发的戏剧性效果相比,他本人则是一个很“实”的人——平实、朴实、踏实。作为小说家,他不撒谎,厌恶脱离现实的形而上的思考,只是坦率地将脑海中的世界表达出来,而正是这样岿然不动的态度抓住了众多读者。

    从1978年至今,村上春树写了30多年小说,他把这称为一个“漫长孤独的历程”。从学生时代开始,他便一个人躲在图书馆看小说、一个人听爵士乐、一个人写作,相信他早已开始享受孤独。他热爱马拉松这项孤独的运动,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他写道:“3条狗,11只猫,便是这一天在马拉松大道沿线所见的可怜地丢掉性命的动物。”陌生与死亡所伴随的孤独,仿佛一次灵魂的自虐,然而也是一种诱惑,诱惑村上走向更深的孤独。“跑过75公里,疲劳感突然销声匿迹后,那段意识的空白之中,甚至存有某种哲学或宗教的妙趣。”他终究无法逃脱一个孤独者的本质——这是一个好作家的必经之路。

    (此书在环球人物杂志淘宝官方商城有售)

任溶溶,半小时写出一部经典
黄哲伦:“我不是个合格的中国人”
孤独的村上春树
邵雍,皇帝请不来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