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青年鲁班”到全国政协主席

李瑞环说:“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唯恐因为自己的不足或不慎,给党和国家的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本刊记者 | 廖楠 综合报道 《 环球人物 》(

    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青年鲁班》,片中的“男一号”李三辈是名意气风发的建筑工人,善于技术革新,而他的原型正是李瑞环。

    为买书挨打

    1934年9月,李瑞环生于天津市宝坻县霍各庄镇陈家口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早在很小的时候,他“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李瑞环曾回忆,自己大概14岁时开始织布:“记得那时我的个子小,织布的坐机板高,脚够不着,家里还专门为我做了一个凳子。”因为要干活儿,李瑞环只断断续续上过6年学,虽然短暂,却让他爱上了读书。此后只要一有机会,他总去找亲戚朋友蹭书看。

    有一年过春节,李瑞环的母亲让他挑两捆楂子(又名木桃)去城里卖,再买几根油条回家包饺子过年,他却用卖来的钱买了一套《巧合奇缘》的书。母亲知道后,气得抄起笤帚就打,吓得李瑞环都顾不上穿鞋,光着脚就跑到门外,冻得瑟瑟发抖。后来,母亲拉着他的手,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喜欢书是好事,可是咱们家哪有钱给你买书呀?”

    1951年,17岁的李瑞环来到北京做小工,开始学习木工,后成为北京第三建筑公司的工人。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李瑞环和工友们也都充满了干劲。

    在我国传统木工技法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做 “放大样”,即木工在制作复杂物件时,先在地上铺设一块几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板,请老师傅把图纸上的小样等比放大画到木板上,木工们再依葫芦画瓢干活。因为费时、占地,这项传统技法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掌握。这些,李瑞环都看在眼里。在大家都想着怎么能学“放大样”的时候,他想的却是怎么能不再用“放大样”。

    为了这个,李瑞环请教了不少人。一位工程师告诉他,如果掌握三角、几何、代数这些高中以上的数学知识,就有可能推算出来。李瑞环听了心里一凉,却不想放弃,开始咬着牙自学。1958年,李瑞环进入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白天在工地工作,晚上骑自行车去几十里外的学校上课。

    那年夏天,人民大会堂工程指挥部交给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一项重活、急活——在8天内制作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作为突击队队长,李瑞环知道已经没时间去找大片空地 “放大样”了,便凭着一股钻劲研究出一套木工简易计算法,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顺利完成任务。1960年,这个故事登上了《北京日报》,李瑞环成为那一年的新闻人物,并被评为劳动模范。因为行内“放样技术高不可攀,不放大样除非鲁班”的俗语,他也因此被誉为 “青年鲁班”。在1965年转为干部前的十几年里,李瑞环研究出100多项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老太太哲学”

    1965年,李瑞环出任北京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建筑木材厂党总支部书记,此后一度因“文革”被迫停止工作,后又重回建筑行业。1979年,李瑞环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1981年被任命为天津市副市长,并于1982年至1984年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代理市长、市长,1984年至1987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

    对于处理事务,李瑞环有一套自己的政坛“哲学”。在天津主政期间,他爱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群众开对话会,且每次都是电视现场直播,大家一问一答,现场非常活跃,群众也欢迎,几乎是家家必看。在一次对话会上,一位老太太说她家煤气灶常点不着火,有关部门领导现场解答时讲了许多数字、原因、道理,李瑞环却打断道:“你讲那么多没有用。老太太要求的是煤气点火就着。”这件事,被天津人总结为李瑞环的“老太太哲学”。正是秉持着这种不空谈道理、务实敢干解决问题的“哲学”,李瑞环在天津还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引滦入津工程,缓解了天津市民吃水难的问题;二是建设城市交通干线,让居民出行顺畅。

    1989年,李瑞环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93年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主席。1995年3月,中英双方就是否要改变香港政治体制展开激烈争论。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李瑞环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穷老太太去市场卖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祖传紫砂小茶壶,一个人看中壶中长出茶山(即陈年茶垢),就是不加茶叶,倒入白水后也会有茶香,愿以三两银子的高价购买,稍后来取。等候过程中,老太太觉得茶壶太旧,殷勤地清洗起来,谁知买主回来见茶山全没了,连声叹息这壶连五钱银子也不值了。“香港那么小的地方,能创造那么多世界第一,是因为香港有自己的特色,需要香港人去理解并坚持它。如果像老太太那样乱洗茶山,就有可能丢掉特色。”类似机智却不失幽默的语言,在李瑞环几十年工作经历中,有不少鲜活的例子。2003年,他从全国政协主席的职位上卸任。

    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和京剧

    李瑞环的业余爱好之一,是京剧。从上世纪80年代任天津市长开始,他就常在工作之余修订、改编剧本。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上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更涌现出不少艺术珍品。不过,随着名家们年岁增长,一些艺术技巧和优秀剧目面临失传的危险。1985年,李瑞环提出推进《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试图通过音配像复原、重现前辈名家的舞台形象,抢救濒临失传的优秀剧目。该工程历经17个年头,先后有40多个单位、两万多人次参与其中,录制京剧355部,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

    从政协岗位上卸任后,李瑞环依旧在这方面投入了许多时间和精力。2009年4月6日至12日,他亲自修订的《西厢记》、《韩玉娘》、《刘兰芝》、《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和《楚宫恨》五出大戏在天津中华剧院第一次汇演。其中,对《韩玉娘》的改编就曾被评价是“既继承原剧精华又脱胎换骨的一出新戏,为传统京剧的改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更多的退休时光,则被李瑞环用来读书。他曾说:“我这一生为学习吃的苦实在太多,我确实很累,需要休息,需要轻轻松松地读一点自己想读的书。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他也将自己多年工作的讲话作了梳理,陆续推出了四套著作。

    回顾自己的人生,李瑞环曾说:“我常想,过去在像我这样职位上工作的都是些何等的人物……每当想到这些,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唯恐因为自己的不足或不慎,给党和国家的工作、给老一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也正是这样的情怀,支撑着他不断学习,一直以国家为己任,成就了务实踏实的行事风格。

李瑞环谈怎样为官
对做官的“看法与说法”
书名是李瑞环散步时想的
从“青年鲁班”到全国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