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贫穷逼出来的亚洲“权势女性”

靠着勤奋,周晓光从一个时常挨饿的小女孩变成身家十几亿的“饰品女王”

本刊记者 | 李鹭芸 《 环球人物 》(

    16岁时,周晓光第一次看到火车,惊奇得不得了,之前她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这种交通工具。作为一个出生在贫困山区的农家女,她只上到高一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了,从此开始在全国各地走街串巷卖小商品,一干就是30多年。现在,她是一个拥有数千名员工的集团负责人,拿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毕业证。2013年3月,她入选福布斯亚洲商界权势女性50强。

    睡在火车座下的“货郎妹”

    在饥饿阴霾笼罩的1962年,周晓光出生于浙江诸暨,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父母都是农民,后来又给她生了5个妹妹1个弟弟。

    父母每天拼死拼活地干,全家仍然吃不饱肚子。在周晓光的记忆里,春天是饥荒的代名词。家里最艰难时,她早晨还躺在被窝里,就能听到父母边忙碌边小声说:“粮食没了,明天还得去借。”

    “从小学、初中直到辍学,我一直都交不起学费、书费,尽管每学期只需要两三块钱,但父母却无处可借。那时的贫穷你们无法想象,我却刻骨铭心。”周晓光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她总是班里最后交钱的学生之一,“老师每天重复,明天如果再不带钱来,你就不要进教室了”。常常是每天一上课,周晓光先在门口罚站,10分钟以后再进去。

    尽管如此,女孩子爱美的天性却改变不了。十四五岁的一天,周晓光路过村里的供销社,看到柜台里摆着一双款式新颖的黑色平绒鞋。“卖3块钱,相当于当时20斤大米的价格,那时每人每月分到的口粮只有6斤大米。”那双鞋勾起了周晓光有生以来最为强烈的占有欲。为了得到它,她把自己一个学期的所有周末都奉献给了大山:采草药,回家晒干再送到镇上卖。积攒到两块钱的时候,她说服奶奶借给自己一块,把鞋买回了家。但一走山路,鞋子美观远大于实用的缺点暴露无遗。看着母亲心疼得流眼泪,她这才开始明白那些钱不该花。

    周晓光从小就争强好胜。跟同龄男人一起干同样的活,总是她先干完。男人能挑100斤,周晓光就挑120斤,从来没有落后过。那时的农村,生产队规定男女同工不同酬,付出一样的劳动,女人只能拿到男人的一半工分。周晓光一次次找生产队长理论,却没有结果。于是,她暗下决心:“如果以后有机会自己做点事,我一定要比男人做得好。”而改革开放给了她这个机会。

    当时,明目张胆地做生意还是非法行为,周晓光和很多做小买卖的人一样,流动奔波,以免被当成投机倒把分子。为了省住宿费,她白天摆地摊,晚上不是在嘈杂的火车站就是在晃动的车厢里度过,“整天忙着收拾整理、上车下车”。有时坐火车没有座位,她就在座位底下铺一块塑料布,钻到座位下面睡觉。“鼻子离上面的座椅不过几厘米,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但只要能让身子平躺下来,已经是最好的享受了。闭上眼睛,瞬间就能入睡。有时候还睡在行李架上。”

    那时还没有商品交易市场。有一次在哈尔滨,周晓光在人多的地方摆地摊,刚铺上塑料布就被工商局的人抓住了。当时没有身份证,她能拿出的只有生产队的一封介绍信。看到是个南方小女孩,工作人员私下里对她说:“我们下午5点下班,等我们下班以后,你就可以来摆摊了。东北夏天晚上9点才天黑,你还有3个小时可以卖东西……”

    “饰品女王”

    那以后的6年间,周晓光南到海南岛,西到云贵川,北到黑龙江,足迹遍及浙江以外的17个省市自治区,也赚了2万元。1985年,跑遍三江六码头的周晓光嫁给了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不久,两人拿出所有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面积1平方米的固定摊位,专门经营小饰品。夫妻俩一个负责去广东进货,另一个负责在义乌看摊。几年下来,他们就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了新房,在市中心买了店铺,生意越做越好。

    出来闯世界时想要的几乎都实现了,孩子也出生了,但周晓光好强的性格丝毫没有改变,她决定创建自己的企业。1995年7月,夫妻俩拿出700万元投资开办了第一家工厂——新光饰品厂。此后3年里,产值连续翻番,并逐渐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2000年5月,新光产品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国际珠宝饰品展上火了一把。来自亚洲、美洲、欧洲5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客户被吸引,4个展位挤满客户,带去的8名翻译不够用,又临时请了4名。一些客商在会场等不到下单,索要了资料再赶到义乌面谈。周晓光打破了由韩国人和中国香港人称霸饰品市场的局面。

    饰品行业的特点是周期短、更新换代快,没有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根本无法在市场立足。在事业上升期,新光每天要开发100余款新产品。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新光一直两条腿走路,产品内销占60%,外销占40%,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90%以上都是打自己的品牌,周晓光的净资产也达到15亿元。

    由于小饰品行业竞争激烈,恶性竞争难以避免。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周晓光往往采取淡然处之、不予理会的策略。“我坚信,只有跳出新光,才能成就新光。从整个义乌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仅靠一两家企业做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产业人气的聚集,才能形成气候,带动整个行业共同兴旺发展。”

    每次出国参展回来,周晓光都会把所见所闻告诉同行,她相信别人跑得快,自己会跑得更快,“独木难成林”。1998年,义乌一家企业面临破产,百般无奈之下向周晓光求助。虽然自己的公司刚起步,周晓光还是借出100万元,帮该企业渡过难关。家人不理解,周晓光说:“也许有了这100万,这个企业就站起来了,没有这100万,这个企业就从此消失了。企业倒闭受害的不止是企业主一个人,还有上下供应链中的客户、企业的员工。如果能救活企业,它生存下来就对社会、对许多人有益。”

    价值观的传承胜过财富传承

    环球人物杂志:你知道自己被评为亚洲最具权势女性吗?

    周晓光:你们来采访我才知道的,之前评选方没有和我沟通。 

    环球人物杂志:你怎么理解“权势女性”这个称谓?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周晓光:这个“最具权势女性”,我认为和传统中“权势”的概念有所不同。并不是说你有多大的权力、势力,而是你产生了多少正面的影响力,看你是否在自己取得一些成绩的前提下,能够为推动行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繁荣、推动社会点滴进步出一份力。

    环球人物杂志:这次上榜对你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周晓光:能够上榜很高兴,但不会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大的影响。我一直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能够上榜只是说明社会承认了你所做的事,仅此而已。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富二代”的接班问题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在教育接班人的过程中,你比较注重哪些方面的培养? 

    周晓光:我唯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品德。能力大小可以通过学习、锻炼获得,但品德不好,想重新培养塑造却很难。我很少关注孩子们的考试分数,很少关注他们在班里考第几名,我只关注他们平时的思想,为人处世的风格,关注他们面对困难挫折和生活上的琐事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处理和应对的。

    环球人物杂志: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

    周晓光:对于企业家来说,事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成功。人生的价值,除了自我实现,还有圆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亲情、友情和爱情,还有责任和义务。我有一个幸福的、由36名成员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有我的父母、丈夫、妹妹、妹夫、弟弟、弟媳以及13个孩子。每天晚饭时间,是我们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候,大家一起交流一天的见闻和感受,陪老人聊家常,和孩子玩游戏……这是一个温暖的氛围,充满着爱和关怀。这时候,我觉得我是成功的。

    环球人物杂志:经营这么一个大家族也不容易吧?

    周晓光:当然。香港新鸿基地产郭氏兄弟闹矛盾,直接导致市值缩水40%,如果家庭内部关系处理不好,还会继续下滑。我希望新光的事业能永续发展。我们家族里的两代人现在重要的课题就是商量整理《家训》。仅仅是财富的传承不是传承,只有将家族的精神、家族的价值观融入事业传承下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国五条”细则考验政府执行力
用一体化为亚洲谋幸福
贫穷逼出来的亚洲“权势女性”
“行业标准其实是最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