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国五条”压不住房价

新“国五条”的出台表明了中央政府坚持调控的决心,但许多人表示怀疑和观望。要从根本上改变房价过高的问题,既需要改革,也需要时间。

邱若水 《 环球人物 》(

    早春2月,从去年秋天缓慢抬头的全国楼市价格似乎有了明显上涨的趋势。百城住宅价格指数报告显示,1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每平方米(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9812元,环比2012年12月上涨1%,这是近两年来涨幅首次突破1%。自2012年6月止跌后,该指数已连续8个月环比上涨。

    面对房价上涨预期的不断高涨,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20日再出重拳,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会上提出了扩大限购城市范围、扩大个人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等5项政策措施,被业界称为新“国五条”。其中“(各地)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省级政府应要求其及时采取限购等措施”、“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等表述被视为亮点,其余内容则多属重申。新规一出,人们就在问,它能管用吗?

    本轮房价调控政策是从2009年12月开始的,此后历经4次升级。2011年下半年,一些城市的房价有所下跌,但跌幅很小。然而,面对硬撑的开发商和可能下滑的经济,一些城市的调控政策有所松动,银行的货币政策也开始转向。2012年,房价调控开始有点变味。2月15日,12个城市下调首套房贷利率,此后,一些地方政府暗中托市,房价出现上涨预期。对此,国土资源部曾要求加强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禁止地方“微调”楼市政策。7月8日,温家宝总理更是发话:严禁地方放松调控,决不让房价反弹。然而,从2012年9月开始,我国多个城市的房价再一次逆势上扬。

    为什么出台了这么多措施,甚至包括号称“史上最严”的调控政策,都管不住房价呢?

    目前,推动我国房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因素有4个:未严控货币供应量,未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未加快提高居民收入,以及未拓宽人们的投资渠道。而政府目前的调控政策对这4个因素的触及远远不够。特别是当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时,一些决策者在保GDP增长的压力下,往往不顾前期的调控举措和结果,推出与以往截然相反的房地产宏观政策,导致政策毫无稳定性和预期性可言。

    按照市场经济价格理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有两个办法:一是增加房屋供给,二是减少房屋需求。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刚性购房需求始终存在,所以,只能通过大量提供保障性住房等方式增加市场供给,最终降低房价。可是我们看到,尽管每年都有若干保障房的计划通过,却始终见不到大规模的保障房上市,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和开发商都认为保障房利润率过低而不愿意去开发。

    保障房太少,商品房的供给也不够用。1998年,国务院曾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中国构建80%的经济适用房、10%的廉租房和10%的商品房。时至今日,这个目标仍未能达到。相反,政府一方面紧缩土地供给,一方面压缩对开发商的信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开发商降价卖房以解决资金链的问题。但是,当开发商拥有大量自有资金的时候,不仅不会降价,反而会捂盘等待时机提价。这样一来,房价只会上涨。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调控放松时,房价都会发生报复性反弹的原因。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对新“国五条”的效果信心不足。虽然一部分人认为,新“国五条”的出台表明了中央政府坚持调控的决心,这种态度对于房市将会产生震慑作用和影响力,但更多的人则表示怀疑和观望,毕竟,畸高的房价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从根本上改变,既需要体制性的改革,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反观国外,如新加坡,因为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保障房,真正的商品房只占房屋总量的5%,很多人根本不会购买价格相对较高的商品房,房价自然也不会高涨。

    归根到底,过去10多年来,各级政府一直把房地产调控当作短期的经济调控手段,而不是一项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经济学家易宪容说:“随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深入,随着新经济增长点的逐渐形成,各级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势必会逐渐减少,最终会促使中央政府下定决心,让赚钱功能彻底退出住房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新“国五条”等调控政策对未来住房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新“国五条”压不住房价
“全世界最好的商机在澳门”
《读者文摘》,破产在于转型慢
俄风投大师,创立“豪华版诺贝尔奖”
用顶尖质量帮德国找回时间
周忆:“工作中的女性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