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台湾出版家黄永松接受本刊专访

找会说故事的人当编辑

本刊记者 | 刘畅 《 环球人物 》(

    新年前夕,由台湾著名出版人黄永松主编的《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终于在大陆出版。这套在台湾畅销30年的童话书,被称为“台湾妈妈的传家宝”。据说,台湾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收藏,妈妈读给孩子听,又留给孩子的孩子。无论是政要马英九,还是艺人周杰伦、林志玲等人,都曾回忆过读《中国童话》(台湾版名称)的温馨时刻。

    黄永松在台湾出版界可谓“奇才”,他醉心于传统文化,不仅编了这一套属于中国的童话,而且遍寻传统的风俗习惯、民间技艺,至于他最有名的作品,要算他所办的杂志《汉声》。与越来越多求快的杂志不同,《汉声》是出了名的“慢”,最长的时候6年才完成一本,但喜欢它的读者却像收藏艺术品一般到处寻找。《汉声》以报道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至今已有40年历史。2006年在美国《时代》周刊的“亚洲之最(The Best of Asia)”评选中,《汉声》被选为“行家的出版品(Best Esoteric Publication)”。发行量最大时,销往30多个国家。

    只有两人的编辑部

    走进黄永松在北京的工作室,强烈的中国民俗气息扑面而来,色彩斑斓的民间年画贴满了四壁。 

    70岁的黄永松,轻松地盘腿坐在长条木椅上,只要谈起民间文化,他两眼便闪烁着孩子般渴望的光芒。“我没有换来换去,一直在做传统文化,好像感觉我还是40年前那样,甚至更年轻。”

    1943年,黄永松出生于台湾桃园,24岁从“国立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毕业。他开始的梦想是做导演。拍过电视广告,也拍过一部电影,但似乎连上映都没成功。“很多人问我,你拍过什么影片?我说《不敢对你说》,他们说,‘你说吧,有什么不敢的?’我说就是《不敢对你说》。”

    这部电影只在小范围的圈子里流传,但从美国留学归台的女学生吴美云却看了4遍,非常佩服黄永松的构思和画面。她一直迫切地想要办一本杂志,便托朋友找到黄永松,邀请他做杂志的美术编辑。

    1971年,一份叫做《Echo(回声)》的杂志诞生了,最初,杂志的主旨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为了记录和采访民间工艺,黄永松和编辑们几乎跑遍了台湾的农村。黄永松回忆,“初期杂志举步维艰,虽然聚集了一些资深出版人,但大多出于商业考虑,目光多集中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高雅的东西上,并不看重传统文化。没两年,人就陆续离开了,一度只剩下吴美云和我”。后来,由于经费紧张,编辑部索性搬到了吴美云家。

    当时,29岁的吴美云任《Echo》的总编辑,而30岁的黄永松则是美术编辑和摄影师。“吴美云有家,孩子才1岁。后来她把卧房腾出来做我们的编辑室,厕所就变成了暗房。她先生每天上班很辛苦,坐两个钟头车才能回家,到家后想洗个澡都没办法,因为我正在里面洗照片。去厕所大家都要排队,他们后来抱怨,都膀胱炎了,因为总是在等。”

    黄永松不追赶时尚,做了人们看来最过时的题材,他说:“一旦认为自己做的方向是对的,就要守,守不住也要坚守!”有一段时间,为了控制成本,《Echo》干脆拒绝新订户,因为订阅价格太低,订得越多赔得越多。直到后来挂靠国际航班销售后,《Echo》才活了下来,并开始稳步发展。

    1978年,《Echo》中文版诞生,没有用直接的译名《回声》,而改成《汉声》。杂志的使命从“连接东西的横坐标”变成“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纵坐标”。

    儿子侍奉母亲的态度

    在同行眼中,黄永松做杂志只能用4个字形容:“五体投地。”中国著名出版人、《读库》主编老六(张立宪)看到黄永松出版的图书后感叹:“《汉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儿子侍奉母亲的态度,对故事、图片的编辑和润色,那种对书负责任的态度,让我觉得脸红。” 

    环球人物杂志:您的杂志一个主题往往就是一厚本,更像是一本书,您不考虑出版周期吗?

    黄永松:我们一个人负责一两个选题,慢慢做。比如做桃花坞年画,国内的部分收集了,但法国、英国的还没有收集到,那就去收集,可能会拉很长时间。假设桃花坞年画有500张,我们的编辑需要把500张图都解构了,带出它的能量信息,把文化的细节都抓出来,再归纳,这样你就能够看到中国人是如何表达喜怒哀乐的。《汉声》是要让半懂不懂的人也能看懂。这就需要自己先把事情搞明白,需要时间。

    环球人物杂志:您是先考虑读者群,还是先确定杂志的品格?

    黄永松:这个问题不能分开,一个社会肯定会有新流行的趋势,但在文化上总有传统的东西,这两者有时候会有矛盾,看你要选择守哪一部分。我们守护民间文化,就不会跟着时尚走。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与流行背道而驰。流行本身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搞清楚流行的不合理与合理之处。要修正而不是盲从,否则就是失职。所以,做这一行除了敬业,还要有一定的功底,要是内行。

    环球人物杂志:您有没有考虑过《汉声》杂志的实际问题,比如说销量?

    黄永松:我天天都考虑这些问题。很简单,就是算账,一旦入不敷出就撑不下去了,所以一定要有盈余。

    编童话是因为忧心

    这40多年来,黄永松一直采用田野实际调查兼图片、摄影并陈的手法,记录下中国偏远山村中蕴藏的丰富民俗文化。一年中他有大半年时间都在民间走访。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做出了艺术品般的杂志,还编出了一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童话。

    环球人物杂志:您坚守传统文化42年,为什么对它有这么大的兴趣? 

    黄永松:是因为一种忧心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处在激烈的西化过程中,孩子多半读译自欧美、日本的书籍,只认识白雪公主、米老鼠、无敌铁金刚……中华民族自己的故事却鲜有人提。甚至我们自己搜肠刮肚给孩子讲故事时也发现,想到的怎么都是西方的?

    环球人物杂志:这也是您做《中国童话》的原因?

    黄永松:对。更具体地说,是源于台湾物理学家沈君山老师给我讲的一件事。他说围棋高手吴清源和日本人木谷实是瑜亮之争,后来木谷实回日本乡下,吴清源很不解。1952年,吴清源在台湾收了弟子林海峰。林海峰很争气,拿了好几个冠军。就在林海峰要步入巅峰时,突然发现周围出现了很多年轻高手,原来这些都是木谷实的学生。原来,当年木谷实回乡下后,专收8岁的孩子做学生,成立了木谷门。这对我启发很大,你想明天更好,就要从孩子入手。小孩子觉得好会记住,甚至影响他一辈子。

    环球人物杂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没有童话。

    黄永松:只是因为无人整理罢了。随便一所庙宇,也画着故事画,更不必说那些壁画、浮雕和诗文里藏着的民间传奇和历史故事了。

    环球人物杂志:据说做《中国童话》时,您聘请了100多位文字编辑,200多位美术编辑?

    黄永松:我们找工作人员是最有意思的,人人都会说故事。编辑能力是可以训练的,但对故事本身的爱是首要的。至于插画师和美术编辑,也要爱听故事、讲故事,并能用画笔把故事表现出来。

    环球人物杂志:研究传统文化让人沉静,讲童话又让人轻松快乐,您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

    黄永松:毕加索在70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状态像是7岁的时候,我现在也在寻找第二次天真。(笑)

周星驰: “简单是更不简单的”
找会说故事的人当编辑
荷赛奖得主,脸上没有笑容
欧阳修,“富养”出来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