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婆婆有种力量

于慧洁 《 环球人物 》(

    离年关越来越近,我们却不能兴高采烈地跟婆婆说一声:“妈,今年我们回去过年。”因为老屋冬天太冷,孩子又小,我们已经连续几个春节没回去陪婆婆了。婆婆一辈子过得不容易:幼时天资聪颖,却姊妹众多无钱上学;天性要强不肯服输,却疾病缠身一度无法照顾自己;儿女好不容易长大了各自成家,丈夫却瘫痪10年后撒手而去……

    婆婆生了两儿三女。让她骄傲的是,孩子们都活下来了;让她更骄傲的是,两个儿子都跳出“农门”落在了城里。但这也导致了她修个开关、换个液化气,都得在院子里叫毗邻而居的堂侄。我问过婆婆:“看着别人家儿子在父母身边守着,眼馋不?”婆婆叹口气:“说不眼馋是假的。”我再问她:“要是儿子在身边却喝酒、打架、赌钱,你还眼馋不?”婆婆笑了。婆婆不到30岁得了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变形导致腰弯背驼,但是因为儿子们有出息,婆婆的腰杆在村里是很硬的。

    因为婆婆生病,大姑姐格外受累,5岁就开始给一家人做饭,个子矮够不到锅沿,就踩着板凳炒菜。如今,年届50岁的大姑姐,每次当着婆婆提到这些还委屈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而这些往事,也会让婆婆一整天的心情都好不起来。

    其实,作为一个母亲,婆婆肯定要比大姑姐有更多的无奈。早年间,在山东农村,糊口是头等大事。我听婆婆说,有一年,生产队分了点豆子,婆婆寻思着磨成豆面做饼。正推着磨,发现磨盘磨出的不是豆粉,改豆汁了——原来不到2岁的儿子坐在磨盘上尿了一泡尿。但粮食太珍贵,绝对不能丢,婆婆还是做成豆饼全家人分着吃了。

    老公的小姨找到了婆婆年轻时照片的底片,婆婆冲洗了,给我们一家寄了一张。照片上,20岁的婆婆,梳两根大辫子,丹凤眼,瓜子脸,搁现在也是美女。婆婆的娘家在军港边,经人介绍和当水兵的公公恋爱。本来公公可以提干,但一次出海中,舰艇出现故障,艇上的人只有公公和班长逃过一劫。公公自此决意复员回家,婆婆于是从日子好过的沿海,到了贫穷的内陆山地。直到她生了几个孩子,村里人还提醒公公:“可不敢让这媳妇回娘家,一走就不回来了。”

    虽然在农村待了大半辈子,但婆婆从来都不是个普通的乡下老太太,用通情达理形容她太俗,用洞烛世事形容她又太迂腐。婆婆的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人愿意亲近。邻居亲友中,有兄弟反目或者婆媳不和的,都到她这里开解。

    12年前,我跟婆婆第一次见面,从此我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婆婆的“待媳之道”:对儿子好,不如对媳妇好。这的确是一条智慧的“曲线之路”——对媳妇好,既有利于搞好婆媳关系,还会让媳妇把这份好加倍传递到儿子身上。我爱吃芋头,婆婆就让大姑姐买了一麻袋,单挑出好的,留着等我回来蒸给我吃;我爱吃地瓜干,婆婆就亲自晒……到后来,我都怕被她知道我爱吃什么,因为她但凡知道,就想方设法找来让我吃个够。

    我们两个媳妇都请婆婆到城里住,她不肯。我想出钱给婆婆盖栋新房子,她还是不肯。“要是我还60岁,你们不给我盖新房我都不答应,现在70多了,没必要浪费钱。”婆婆说。

    2012年国庆节,我窝在婆婆家的土炕上看书,忽然领悟到她为什么不愿意拆旧盖新。除了替我们省钱之外,在这里,婆婆从最好的时光一路走来,这里有她最熟悉的气息、光影和记忆。即使修补房子,婆婆也坚持“整旧如旧”。正因如此,我的孩子得以在她们父亲出生、长大的房子里玩耍,这是一种特别难得的幸福。在大拆大建的中国,40岁以上的人,还有几个可以回到儿时的老房子?

    每次我们回家,婆婆都是最开心的。她说土话,我几乎听不懂。但每日里,我走到哪儿,她说到哪儿。我心里明白,那是一个老人对时常不在家的下一辈的思念。

    看电视是婆婆最重要的消遣,社会新闻她知道得比我还多。要是眼神再好点,我觉得她都可以玩微博。前些天,我给她打电话闲聊,她为了省电话费,说得飞快,我当然就更听不懂了。正说得火热,婆婆突然要挂电话。她说了几遍,我总算弄明白——“电视上开始播‘房妹’的新闻了!”

婆婆有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