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法国设计师与平庸的建筑抗争

他认为建筑是时代的缩影,现在的悲剧在于割裂了人们与地理环境和历史之间的联系

本刊驻法国特约记者 | 董铭 《 环球人物 》(

    高挺的鼻梁,可以与明星茱莉亚·罗伯茨一较高下的大嘴,两道浓黑不羁的眉毛,再配上一个亮闪闪的光头——光看这外貌,你就会觉得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很有个性。面对他设计的作品时,人们口中更是会不约而同地蹦出一个词:“酷”——巴黎塞纳河畔的阿拉伯文化中心独具匠心,外墙颜色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阿联酋的卢浮宫分馆拥有巨大的镂空穹顶,形如UFO……不久前,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方案在全球招标,让·努维尔在强手云集的竞标中胜出。如何有力度地融合东方与西方,用崭新的手法来演绎传统的中国元素,想必这位光头建筑师心中自有妙方。

    成为建筑师是“折中”选择

    “我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努维尔如是评价自己。在巴黎最好的海鲜餐厅,他通常连菜都不用点,因为服务生知道按惯例给他准备哪些美食。他说,他设计建筑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人也享受快乐”。

    现年67岁的努维尔算是标准的欧洲“战后一代”,1945年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洛特加龙省,父亲是中学巡视员,母亲是语文老师。16岁那年,努维尔迷上了绘画,但父母非常不乐意。“他们甚至不愿给我付学费,认为搞艺术总是朝不保夕。”在和父母沟通之后,他们接受了努维尔的“折中”选择——成为一名建筑师,“既有实用价值,也可以和绘画联系起来”。就这样,1966年,努维尔以入学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在巴黎美院的6年时间里,努维尔接受了最系统的专业教育。当时法国建筑界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努维尔看来,学校里的教育总是保守和脱离实际,“只注重学生如何完成精美的设计图纸”。一次,学校要求设计一个儿童图书馆,努维尔只交了一份文字说明,里面包含了法国各地儿童画的他们心目中的图书馆,以及他对这些画的分析。可想而知,这篇论文最终没有通过考核。

    叛逆的努维尔曾想转到自己更喜欢的绘画系,但最后他留在了建筑系,因为可以近距离接触著名建筑师保罗·维希留和克劳德·帕朗。大二时,他加入了帕朗的事务所,仅一年就成了一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1970年,还没有毕业的努维尔组建了自己的事务所。因为桀骜不驯的个性和独特的文艺态度,让他在巴黎文艺圈有了“顽童”之名。

    将冒险的态度融于每个项目中

    事务所刚刚成立时,努维尔的设计风格受到包括老师帕朗在内的多位建筑师的影响,1971年,与建筑评论家乔治·布达耶的结识更让他受益匪浅。这位后来倡议创立法国建筑双年展的著名人物给了努维尔在现代建筑上的诸多建议。努维尔事务所接到的第一个项目特雷利萨幼儿园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完成的。

    很快,努维尔的设计工作越来越多,而真正让他的事业突飞猛进的,是1981年法国“密特朗时代”的到来。那时,法国总统密特朗大刀阔斧地推动自己的施政理念,尤其在公共建筑和市政规划上提出了许多重大项目,努维尔借此时机大展拳脚,成为最有前途的年轻一辈设计师。他的代表作阿拉伯文化中心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1987年,当这座建筑亮相于塞纳河畔时,无论是业内同行还是普通的巴黎民众,都对其赞不绝口。努维尔借此奠定了自己在建筑界的地位。

    然而,努维尔的艺术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由于法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陷入衰退,建筑行业不景气,努维尔的事业也陷入危机。他甚至不再拥有事务所股权,背负的债务直到2004年才还清。坏事有时候也能变成好事,90年代后期,他把业务扩展到海外,日本东京的电通大厦、瑞士卢塞恩的文化中心在1998年和1999年相继完成,为他带来更多的国际声誉。

    让努维尔确立国际建筑大师地位的另一个代表作,当属2003年完成的西班牙阿格巴大厦。这座子弹形建筑,除了浑然一体的整体造型,最让人过目难忘的就属它那25种颜色、近6万块的彩色玻璃外板了。这些彩窗能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自动产生奇幻的效果,充满了流动的生命感。

    2006年,努维尔还第一次把业务拓展到了美国,他在明尼苏达州建造的古瑟里剧院,充分利用当地景色,在一群工业化大生产时期遗留下来的厂房中间,用玻璃幕墙完成了一个极简化的几何造型。而随后在纽约第十一大道打造的住宅大厦,用1647片不规则玻璃与钢架拼接成墙,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效果,被誉为“视觉机器”。

    “他很不固定,不断尝试,虽然不是每次都可行。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他的作品中既有非凡的杰作,也有实验性的和不那么符合美学的作品。但是每一次,他都愿意投身其中。这真是了不起的品质。”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曾这样评价努维尔。2008年,努维尔获得了代表建筑界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他将敏感、好奇、敢于冒险的态度融入每个项目中,使现代建筑领域不单有了多个成功案例,更极大地扩展了现代建筑的语汇,成为后继者的宝贵财富。”这是评委会对他的评价。获奖后,他还用作品叩开英国大门,在伦敦建了一座画廊,红色的艳丽效果让向来挑剔的英国人也赞不绝口。

    建筑作品“因地制宜”

    作为一名法国人,努维尔的生活品位带有典型的法式特色:喜欢葡萄酒、美食和巧克力,对电影和诗歌颇为热衷,最爱的艺术大师是导演大卫·林奇和葡萄牙诗人佩索阿。他还跨界设计其它产品,譬如为雀巢新款巧克力设计透明包装;为卢塞恩文化中心设计桌椅;甚至为著名奢侈品牌伊夫·圣罗兰打造了一款男士香水。

    努维尔同时也是国际化的,他从不吝啬在建筑作品中表现地道的文化元素。每当努维尔面对一个全新的项目,便要清空头脑中有关之前一个设计的思路。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个建筑都是拼图中的一块”,要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容,而每一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他的建筑作品“因地制宜”,各有特性。

    “我毕生都在与平庸的建筑抗争,为不同的建筑而奋斗,每一项工程都是一次历险。”努维尔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努维尔就曾造访过中国。30年来,他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并认真地思考过,如何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避免出现法国和欧洲其它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曾出现过的问题。他说:“20 世纪和21 世纪刚刚过去的这10年的悲剧在于,我们割裂了自己与地理环境和历史之间的联系。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城市,都是一个样子,像是被克隆出来的。那些建筑都没有灵魂、没有言语。”

    在努维尔看来,“建筑的存在是为了唤起,为了探讨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疑问以及奥妙等。”他设计的中国美术馆,正是要立足于中国的文化、气候和居民,结合材料与技术的创造性,最后才是运用“外来建筑师”擅长的手法。“我总是在设计不同的建筑,但我的设计态度从未改变,我关心的价值从未改变。建筑是时代的缩影,这是我对建筑的定义。”

刘震云:“中国人今天的恐惧感仍未减少”
法国设计师与平庸的建筑抗争
黄遵宪,把手稿埋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