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票房成绩也不俗,目前全球已经有5800多万美元(1美元约合6.22元人民币)的进账。媒体将它看成冲击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电影的火爆肯定也会让原著小说《派的生活》再次热卖。小说作者、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曾凭借这部小说获得过2002年的布克奖。
第二部小说就获大奖
扬·马特尔1963年出生在西班牙,父母都是法国裔加拿大人。父亲埃米尔·马特尔是加拿大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出版过15本诗集,同时还是一位外交官。小马特尔一出生就随着父母“四处漂泊”,先后在哥斯达黎加、法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生活。他从小爱看书,10岁时读都德的《小东西》感动得落泪,“我吃惊地发现文字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能让我躲到卫生间里悄悄哭泣”。上中学时他回到加拿大。1981年,进入特伦特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他又开始了“云游世界”的生活,先后到过伊朗、土耳其和印度。在此期间他靠做零工养活自己,种过树、洗过盘子,还当过保安。
27岁时,马特尔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91年,他写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赫尔辛基罗氏家族的幕后真相》就获得加拿大旅程奖。这是一个授予新秀作家的短篇小说奖,奖金1万加元(1加元约合6.26元人民币)。受到鼓舞的马特尔一发不可收:1993年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1996年第一部长篇小说《自我》出版。但这3部作品的销量都没超过1000册。
2001年,马特尔出版了第二部长篇《派的生活》。最初,这部描述人与动物海上漂流的小说不被看好,先后有5家英国出版社将它退回。最后还是一家加拿大出版社独具慧眼,将它出版。第二年,它就获得了布克奖。该奖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之一。此后,《派的生活》被翻译成38种语言,全球卖出700多万册,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57周之久。2009年一家英国出版社将其再版,结果它又登上英国畅销书排行榜前50名。
《派的生活》是“绝望之作”
马特尔认为,大多数小说创作都离不开3个因素:影响、灵感和辛勤工作。他曾向记者介绍自己创作《派的生活》时3个因素的影响。
年轻时马特尔看过著名作家厄普代克写的一篇书评,评论的是巴西作家莫凯尔·斯克莱尔写的《麦克斯与猫》。它讲的是1933年一个犹太人在柏林经营着一家动物园,由于纳粹上台后推行反犹政策,动物园生意萧条,于是他决定搬到巴西去。途中遭遇沉船,他与一只黑豹登上救生船在海上漂流。黑豹在这里其实暗指纳粹。虽然小说写得一般,但人与兽在海上漂流的场景设计给马特尔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8年,马特尔到印度进行小说创作。这时他已经有了《派的生活》的基本构思,但在表现手法上陷入了瓶颈。他感觉才思枯竭,十分痛苦,情绪低落时甚至躲在小旅馆里暗自垂泪。一天,他在孟买附近的一座山上散心,突然之间灵光闪现。“斯克莱尔的小说场景再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几分钟内我的小说结构就清晰起来。”
此后,马特尔开始遍访印度南部的动物园、寺庙、教堂,把自己浸入到主要角色当中,“6个月后我有了足够的细节”。回到加拿大后,他又花了一年半时间做准备,包括研究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3种宗教的教义,阅读生物学和动物心理学,还看了许多有关漂流和灾难的故事。确定小说中的动物让他花了一些心思。最初他想用一头小象与派作伴,但救生船太小,再载上一头小象就过于卡通化了。他又想换成犀牛,但食草动物在海上不易生存。最后他才换成一只孟加拉虎。此外其它几种动物也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鬣(音同“列”)狗的贪婪、猩猩的母性,斑马的异国情调及猫鼬的温顺等。小说有多重隐喻,其主旨正是“现实并非如你所见,它可能有多种解读方式”。另外小说中的派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3种宗教也别有深意——“那就是包容”。
被邻国的总统赏识
《派的生活》写成后,马特尔沉寂8年,让人一度以为他不过是一颗“文学流星”。直到2010年,他才出版了《标本师的魔幻剧本》。这是一部描写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的小说,仍以动物为主要角色。
这本书最终没有超越《派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倒是另一件事让马特尔更为骄傲:从2007年3月起,马特尔发起了一项名为“斯蒂芬·哈珀(时任加拿大总理)在看什么书”的活动。每隔两个星期,他都会给哈珀寄一本书,还随书附上一封信,介绍这本书及自己的读后感。马特尔想用这种方式来影响总理的阅读兴趣,进而影响他对文化、艺术的观点。他还将这些信件、书目放在一个专门的网站上与公众分享。总理办公室偶尔会回信表示感谢。这个活动到2011年2月结束,马特尔一共寄去了100本书,其中包括托尔斯泰的《伊万·伊里奇之死》、但丁的《神曲》等。
不知道哈珀对给他这么多书读的马特尔是爱是恨,但邻国的总统却挺赏识马特尔。2010年,奥巴马亲自致信,感谢他写了《派的生活》。他说自己刚刚与女儿一起读完,“这是一本可爱的书,展示了讲故事的伟大力量。”接到奥巴马来信,马特尔非常激动,他表示要把这封信用镜框裱起来,如有可能还会文在后背上。
目前,马特尔与女友奎珀斯仍住在加拿大。2009年,两人有了一个儿子。“孩子是最好的小说,有很棒的情节和无尽的性格发展”,马特尔骄傲地说。
改编电影的“好胚子”
马特尔的《派的生活》写成8年后,李安的“漂流”才刚刚开始——2009年,他决心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马特尔创作《派的生活》时,就意识到这将是改编电影的“好胚子”。“它充满了对比鲜明的色彩,蓝色的海洋、白色的救生船、棕色皮肤的男孩、黑橙相间的老虎、绿色的海岛等。印度本身也是个很有视觉感的国家。”但他也清楚,小说中描写的奇幻场景将对拍摄构成巨大挑战。媒体也称它为“最难上镜的影片之一”。
福克斯公司2003年就买下了小说的电影改编权,不断挑选导演,直到2009年才与李安签约。马特尔与李安颇为惺惺相惜,“他们把我接到纽约与李安见面。我俩有过两次长谈。我看了剧本,提出了建议,就撒手不管了……我对李安说:‘你是个很棒的导演,我相信你。’”
对李安来说,这是他“此生最难拍的电影”,“拍电影有几条‘定律’,不要碰小孩、不要碰动物、不要碰水,这部电影却都占了,还用到了3D。”他开拍没多久,福克斯评估认为这个项目风险太高,何况所有跟水有关的电影向来都背负超支的恶名,想收回投资。身在台湾的李安得知消息是在午夜时分,第二天就赶到了美国,将拍好的一些片段放给大家看。他们没等看完又动心了,李安继续飞回台湾拍摄。
花费近4年时间,等待3D技术发展成熟,李安才敢让想法在银幕上充分实现。影片的最终成本高达1.5亿美元,仅后期剪辑就花费了一年半时间。“我觉得自己就像派一样,在海上漂着,不知哪天才能上岸。”李安把这部电影看成是一趟关于生命哲学的漂流旅程,“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为什么要去相信一些没办法证实的东西?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