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甘肃很多散落在山间的村庄一样,石节子村朴实、安宁甚至有些闭塞。但这个几十口人的小山村如今却开办了美术馆,村民们“走出去引进来”,越来越为外界所关注。改变这一切的正是他们的艺术家村长——靳勒。
想为家乡做点事
初冬的北京,已经多了几分寒意。在798艺术区,记者见到了石节子村村长靳勒。他一身休闲装,留着山羊胡,和人们印象中的村长并不一样。对此,他笑称“毕竟自己是个搞艺术的嘛”。当记者问,为什么会在小山村开办美术馆时,靳勒说:“我就是那里的人啊,当初就是想尽力为村子做点事。”
46岁的靳勒就出生在甘肃秦安县的石节子村,父母至今还生活在那里。相比村里的同龄人,靳勒是幸运的。1986年,他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获得了走出山村的机会。靳勒说,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觉得自己20年的农民身份彻底终结了。那时,靳勒想的就是自己的作品能获奖,成为一个艺术家,根本没想过艺术和家乡有什么关系。大学毕业后,他闯荡过深圳,后来到西北师范大学当了老师。然而,他离开越久对家乡就越眷念。“当时,村里的生活条件虽然逐渐好了起来,但恶劣的环境使家乡依旧闭塞、隔绝。”靳勒说。
上世纪90年代末,靳勒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开始接触现代艺术,目光也投向更广阔的创作领域。这时,靳勒开始思考能不能把艺术和家乡联系起来,既能为村里做些事,自己的艺术事业也能有所突破。不过,他痛苦的是:艺术和家乡究竟能怎么联系上?靳勒不知道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想不出办法,就让村民多看看外面的世界。2007年初,靳勒带着4个村民去德国参加了一个艺术家的展览,小山村立刻炸开了锅,而这只是个开始。紧接着,他把北京的艺术团带进了村。2007年春节,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里,演员们把农家院当舞台,给村民们上演了一台“春节联欢晚会”,村里人算是开了眼界。2008年到2009年间,靳勒又几次利用在北京办展览的机会,带着村民们参观了鸟巢和天安门。
出国,艺术家进村……这些新鲜事让村民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希望这个艺术家能给村里带来更多的变化。2008年,在大家的一致推举下,靳勒当上了村长。他说:“最初以为大家是开个玩笑,但一了解才知道,大家是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好意。”当上村长后,靳勒在村子里待的时间多了,在村里开办美术馆的想法变得清晰起来。
美术馆开在村民家
2009年初,“石节子美术馆”成立了。这个听起来光鲜的名字,就刻在通往县城路边高高的土崖上,没有任何装饰,下面是用桃木枝条编织固定的汉语拼音。和其他美术馆不同,石节子美术馆没有精美的展厅,也没有躺在防盗窗里的展品。一户人家就是一个展馆,甚至山上的一块块地“也是美术馆的一部分”。而展品就是靳勒的作品和村民们的手工艺品,一切都充满了乡土气息。靳勒说:“其实,每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发出他们的潜质。”
美术馆成立后,靳勒邀请了许多艺术家来石节子村,举办了不少活动。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个小山村。许多人赞赏靳勒的大胆尝试,一些质疑声也接踵而来:把艺术带到山村能改变什么?当记者问起时,靳勒点了一支烟,说道:“也许我个人的力量有限,这个方式也不能被所有人认同,但这毕竟是一种探索。既然村民一直让我当这个村长,起码说明他们对我的努力是认同的。”靳勒认为,艺术可以改变人的观念。这么多年经常奔波在外,他深深地感受到村民在观念上的落后。靳勒说:“大家总是觉得自己比不上外面的人,有时候见到外人连话都不敢说。有了美术馆后,交流多了,他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自信起来。”
不过,美术馆开起来“容易”,办下去难。美术馆的日常开销和石节子村的一些活动费用,全都是靳勒个人承担的。一些艺术家也是因为与靳勒的交情自费前来。但到村之后,作为主人靳勒也不能不承担最起码的吃住费用。有一段时间,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让他都不想干这个村长了。最终支撑他走下去的,除了村民的信任,还有村里实实在在的改变。
艺术改变小山村
靳勒当初把艺术带进村,最希望的就是通过艺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虽然美术馆目前还没盈利,但村里还是因此发生了不少变化。
美术馆刚成立时,村里到处都坑坑洼洼,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可艺术家来了后,乡里专门给村里拨了款,一年后,村里的路都修好了,下雨天村民们再也不用发愁了。
石节子村处于干旱地区,用水一直是个大难题。村民们平日里基本是靠收集雨水度日,碰到雨水少的年份,生活和生产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今有关部门正在想办法把山下河里的水引到村里来。而一些来过石节子的艺术家也正打算出资,给村里修一个公共澡堂。这些对于村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不过,外界帮助只是短期改变现状的一个途径。在靳勒心里,并不希望通过美术馆而得到太多的帮助。他有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艺术产业化。他说:“政府的支持和外界的帮助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村子发展的好坏还是要靠自身。我希望艺术将来能成为石节子的一个产业,村民的手工艺品能给他们带来收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靳勒准备在村里办培训学校,村民们可以去学习陶土工艺品的制作课程,掌握这门技术后能制作艺术品。而他不但要亲自授课,还要去为产品找销路、找市场。
除了村里的艺术事业,靳勒也和其他村长一样,要为村里的家长里短操心。一次,大家集体商议准备把村口的空地修建成活动中心。可正要施工时,原来占地的那家人突然变了卦,死活不肯腾地,还跟施工人员吵了起来,眼看就要动手。这时,有人给靳勒打了电话。他回忆说:“我当时正在外面忙,一接电话,就听到一群人吵得很厉害,好像随时要干仗了。”靳勒立刻赶回了村。了解情况后,平息了事件。可此后,那家人却被村里人冷落了,靳勒又挨个做思想工作,帮他们重新融入村子的大家庭中。
为了村里,靳勒是既费精力又花钱,当记者问他这么付出是否值得时,靳勒平静地说:“当然值得。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村民们也还愿意,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别人说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村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