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陈祖德,一位真正的弈者

只有那个时代的围棋,才能造就像他这样的思考者

胡廷楣 《 环球人物 》(

    陈祖德先生去世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果一个有思考、有创造、有奋斗的生命逝去了,那么他应当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长留于人们的怀念之中。

    主动引荐受访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围棋热火朝天的时候。我恰在此时任体育记者,写了一些围棋报道,但那些短小的新闻稿件承载有限,很多话似乎还没有说尽。我准备就“围棋的哲学”写本书,想采访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让他们谈谈围棋是什么。

    有一次,我去北京采访,遇见了时任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的陈祖德先生,便将写书的想法告诉了他。他问:“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我回答说:“如今全国围棋大热,不过仅会下棋,还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棋迷。围棋应该是一种文化,没有在这种浓浓的文化中熏陶过,那对于棋,就还没有了解完整。而真正的大师,都在文化上对围棋有独到的理解。”

    祖德先生听后,当即表示支持,或许,他也希望能够在全国围棋热之中,捕捉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风云过去,这些东西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他关切地询问道:“你要访问哪些人?”我说:“棋手中全部九段,有棋手背景的研究者以及对围棋有心得的专家学者。”祖德先生便说:“前面两种人,你将名单给我,我告诉大家接受访问。专家学者,你心目中有确定的人选没有?”我那时还只有一个粗疏的提纲,对于熟悉围棋的专家学者所知不多。他便说:“有两个围棋迷,可都是大学者啊,他们经常作为文化界围棋爱好者的代表,你可以去访问他们。”这样,名单上便有了文学家严文井和数学家吴文俊。

    在我采访前,祖德先生会预先给他们一一打电话。这一次集群式的采访,无异于让我敲开了围棋文化的门扉。时至今日,我仍非常感激祖德先生的引荐。 

    在围棋比赛现场,我经常遇到祖德先生,有时他会问我最近访问了谁、关于围棋说了什么。他很民主,听到人家的观点,从来不说有错或者值得商榷。后来,我的这些访谈集结成《黑白之道》一书,他在给书写的序言里说:“由于是访谈,是畅所欲言,尤其还有圈外人的不拘一格的自由谈,自然有些见解不同,以至相互矛盾。这种‘自说自话’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启发读者的思考。”这些文字,充分表现了祖德先生宽容的性格。

    然而,他又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对于很多观点,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同样是在这篇序言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本书的缺点。“遗憾的是,由于条件所限,作者未能采访海外人士、各国棋手。如果能听到吴清源、藤泽秀行、安永一、林海峰、金庸、沈君山和日本文化界人士江崎诚致等人的声音,那这本书将会更丰富、更充实。”当序言寄到上海,我读到这几句时,不知不觉中脸红了起来。本来这本书应该是“当代人如何看围棋”,我只做到了“当代中国人如何看围棋”。我将祖德先生的这一份名单牢记在心,并在此后有幸采访到了吴清源、江崎诚致、林海峰、曹薰铉以及著名学者金克木等,做了部分弥补。

    “我下什么棋都想赢”

    祖德先生是中国优秀围棋选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1944年,祖德先生出生于上海,他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陈济成先生,姐姐陈祖芬是有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他初学棋时,正是中国现代围棋萌动的年代;血气方刚之际,他担当了向日本棋手冲击的重任;“文革”中,他被下放到工厂,在宿舍研究围棋,坚持不放弃;改革开放,他病愈复出,已经成为当仁不让的围棋领军人物;而中国围棋崛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风云际会之时,他功不可没。

    记得最初采访祖德先生时,依照他当时的位置——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我本想请他谈谈纵览全局的问题,但他似乎并不在乎官员的身份,除了官方活动,他一般都以棋手以及围棋研究者身份出现。面对记者,他更愿意以一个“弈者”的身份接受采访。

    如今,我早已年过花甲,已经想不起来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对祖德先生进行过几次采访,那些采访录音的磁带也因年代久远再不能发出声音了。然而,那些关于他的文字,今天依旧深深感动着我。

    他叙说了和围棋难解难分的一生:从我自己来说,对棋的感触非常深,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精神寄托,没有东西可以替代的寄托……我现在下棋的机会太少,而我又特别喜欢下,到外地出差,到任何地方,都会找人下棋,即使是爱好者也好。这是一种最大的乐趣,最大的满足。即使我再累,下棋也有一种幸福感。

    中国棋院刚刚建成时,和新中国围棋一起走过来的祖德先生感慨万千:棋院这个地方,是我小时候的梦想,或者说是幻想、理想吧。从前,我们是在茶馆里、公园里下棋。我1950年学棋时,下棋在中国还被人看不起,也不是个职业……我经常想,能有一个地方,让我们一起下棋,棋手能在一起讨论,但那时还总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今天我的梦想实现了。

    他和我谈过围棋的胜负问题——在琴棋书画四项古典艺术中,唯有“棋”要争个你死我活,正是这个问题将棋和其它项目区别开来。身经百战,又是中国第一个战胜日本九段的他,是最有资格谈胜负的人。他说:我下什么棋都想赢,不想赢就没有意思了。包括和业余棋手下,让你九子,我也想赢,我也不想随便下。要是我对你客气而输给你,一点意思也没有,说是“表示友好”其实并不友好而有点虚伪。

    这一种对棋的痴迷,可能就是一个棋手安身立命的关键。

    一度,天才棋手马晓春因多次输给日本棋手小林光一九段,在国内备受舆论批评。那时的马晓春处在人生、也是棋艺的重要关口,祖德先生那时的一些话,不仅作为记录者的我一直记得,可能马晓春本人更会记忆犹新:

    马晓春这一次负于小林光一,是六连败了。但我看马晓春对待这次失败,显然比以往要成熟得多。我曾告诉马晓春,赵治勋和坂田荣男下棋,曾经连负坂田十几盘,那时赵的水平已不比坂田差,但连下连输,输到最后哭了,泪水滴在棋盘上。但等到赵治勋赢了一盘,坂田就再也赢不了赵治勋了。执着顽强的人谁也怕……我认为马晓春输棋,对他一辈子有好处。

    我庆幸曾经这样将他的话语记录下来。作为新闻人,我做过、也读过很多访谈,这样袒露心怀而又思虑深远的,还真不多。或许,也只有围棋、那个时代的围棋,才会让这样一位有着敏锐思考和真知灼见的人浮出水面。

    在病床上整理古籍

    祖德先生第一次发现得了重病,就是在赛场上。1980年,在四川乐山全国比赛中,祖德先生连连便血,依旧想着要去赢下比赛,还用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笔下的老拳手汤姆?金的形象鼓励自己。全国比赛完了,他获得第三名,就没有离开四川,等待下一场在成都的新体育杯比赛。不料开赛不久,他便大口大口吐血,被人扶进医院,不得不告别赛场。他怅然长叹:“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运动生命结束了。”

    这年9月,祖德先生被查出身患胃癌。他在病床上完成了自传《超越自我》,这本感人至深的作品打动了无数棋迷和读者,并在1994年获得“人民文学奖”。 

    就在前不久,我还收到了祖德先生整理围棋古籍的新书《黄龙周虎》和《血泪篇》。看到他的亲笔题词和签名,眼前便浮现出他清癯苍白的脸,黑边眼镜,一边思考、一边叙说的神情。代他寄书的朋友说,祖德先生正在医院里,一边和病魔作战,一边口述对古籍的解读分析。

    祖德先生是棋手,也是斗士!在与生命的搏斗中,他赢了一局又一局,赢下了面前所有的棋。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把所有的心得都记下来留给后人,最后,他嘱咐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入黄浦江,随江流奔赴大海。

    (胡廷楣,上海人,生于1948年,作家、高级记者。采访世界最高等级围棋赛事10年之久,与陈祖德先生是多年故交。著有访谈录《黑白之道》、评论集《黑白之境》、小说《名局》。)

陈祖德,一位真正的弈者
北美崔哥,说段子红遍全球
黑客“大哥”的双面人生
健身女皇,是个热心的韩国大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