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假特供的真问题

在严打假特供的同时,我们更希望所谓的特供制度早日随特权一起消失。如果真特供不存在,又何来假特供?

王延辉 《 环球人物 》(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日前披露,市面上销售的所谓特供、专供商品,基本上都是假借军队、武警、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及一些省市国家权力机关之名的假冒产品,其目的是提高产品价格,扩大销量。鉴于此,从今年10月起,国家工商总局和相关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假借国家机关名义生产销售特供、专供商品的专项行动。

    特供,即特需供应。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产生了为领导服务的特供体制,像“中南海”香烟的前身就是毛泽东选定的2号特供烟,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茅台酒是省级部门才能获得的特供酒。这些特供、专供产品是物资紧缺时代普通人难以得到的好东西。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特供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乃至异化:但凡有点名气的产品,纷纷打起特供、专供的旗号,涉及的产品也由以前的烟酒扩大到茶、饮料、食品乃至其他日用品。尽管这些产品在市场上也能买到,但是当普通商品披上特供、专供的外衣,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人人争抢的紧俏品、奢侈品。

    事实上,对特供、专供的清理行动早已有之。2004年,有关部门就发出过《关于严禁在商业广告中使用国家机关名义的紧急通知》,对经营者炒作特供、专供概念,特别是对使用含有“国家机关特供”等字样的包装及标签现象进行整顿。之后,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要整顿一次。然而,多年以来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实体市场中的滥用现象得到遏制,但大量真假难辨的特供、专供商品已经转向了互联网、专卖店和精品店,以避开传统市场的监管。目前,在淘宝网上搜索“特供”关键词,仍有超过7万条结果。

    那么,假特供产品的“画皮”为什么如此难以撕掉?首先需要直面的问题是,为何“特供”二字能大行其道。从特供体制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到,特供与特权如影随形,特权的存在正是特供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正是得益于背后的权力光环,特供产品才身价倍增。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其他产品羡慕不已,大量无缘真特供的企业自然会踏上一条“山寨”之路,造成假特供泛滥。

    其次,在食品安全监管接连失守的今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诉求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特供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意味着安全、高质量、高水准,这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

    另外,在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影响下,消费者过分迷信特供产品背后的社会价值,形成了一种畸形消费观,认为购买了特供、专供产品,就意味着有面子,可以从中获得某种满足感。这些都让特供产品在一次次整顿之后,“春风吹又生”。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成熟的今天,长期游走在市场边缘的特供、专供产品危害重大。真假难辨的特供产品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假特供产品更是构成消费欺诈、不公平竞争,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国家法律,其质量问题会直接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同时,特供、专供产品的消费主体是公款消费人群,这无疑会扩大“三公消费”的支出,为腐败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另外,特供还会造成对公权力的侵蚀。有报道称,经过“正规授权”使用“人民大会堂”字样的所谓特供产品,一年的使用费用至少500万元,这本身就是特权在商业价值上的寻租,利用国家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商品担保,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危机。

    当然,在支持严打假特供的同时,我们更希望所谓的特供制度早日随特权一起消失。如果真特供不存在,又何来假特供?实际上,所谓的专项行动如果仅仅是打假保真,那么“假”注定会生生不息。因此,根除特供,不妨对滥用特权开刀,赋予执法部门更大的权限,促使特权退出市场,而这,是一场更为艰巨的行动。

假特供的真问题
“帝王行动”,让西班牙华商心寒
《新闻周刊》的数字化启示
中国职业经理人,缺少专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