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大家都忙着避暑,可各大央企却在准备“过冬”。早在2011年12月,国资委党组副书记黄淑和就表示:“中央企业要做好3至5年渡难关、过寒冬的应对准备。”今年前4个月,央企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3.2%。6月19日,国资委官方网站披露了一篇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的讲话稿,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面对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降低成本工作,不断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一向财大气粗的央企为何会走入“寒冬”?分析人士称,央企“入冬”的主因是此前政府4万亿投资已经消化殆尽,加上目前外部经济环境不好,企业利润下滑。中央企业困难,其他国企自然也不会好过。
从有关领导的讲话看,“开源节流”是国资委为国企“过冬”开出的药方,那么效果到底如何呢?先看“开源”,今年1至5月,国企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1.3%,看起来做得并不差。但说到增加收入的具体办法,企业就各显神通了。
国内钢铁行业受铁矿石资源短缺、物流成本抬高等影响,连续两年年销售利润率已不到3%。于是,不少钢铁企业想出来的增收办法是“养猪”。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透露,今年武钢准备建年销售量达1万头的养猪场,年内就出栏,这是武钢发展“非钢”产业的重头戏。
3个月后,山西焦煤集团也正式与双汇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太原建设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国企纷纷去养猪并不难理解,随着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养猪行业的利润让人垂涎,以种猪市场规模居国内第一的顺鑫农业公司为例,2011年的毛利率高达41.34%。
钢企发展“非钢”产业,电企也在发展“非电”产业。6月18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成立中电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进军煤炭领域。自此,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都拥有了自己的煤炭项目。随之而来的,则是传统的民营煤炭企业的没落。
为了“抵御寒冬”,有实力、有背景、有资金的国企发展些“非钢”、“非电”项目无可厚非,可笔者联想到另一条新闻:韩国某大集团总裁的女儿想开一个面包连锁店,政府却拒绝发执照,理由是:大集团资金实力雄厚,若都去开糕点店,中小企业肯定不是对手,这就好像让职业足球队去争夺业余比赛的冠军。且不管韩国这个集团是不是国企,还说中国的事,如果钢企、电企这样财大气粗的选手一遇到困难,就靠养猪、挖煤来弥补利润缺口,那些主业本就是养猪、挖煤的小本经营者又如何生存?反过来想,一个钢企、电企的最大利润增长点如果只是养猪、挖煤,它们的主营业务势必会被忽视,那么中国的钢铁技术、电力技术又如何继续发展呢?
“开源”有问题,国企能否靠“节流”增收呢?这似乎更不现实。且不说个别国企领导的贪污腐败,也不谈天价吊灯、天价发票、天价名片等浪费现象,单说国企那令人艳羡的福利待遇,就让人为其节流成效担忧。国企员工除了高标准的工资、奖金、五险一金外,还有过节费、高温费、取暖费、超市卡等不定期福利,更有市价一半甚至更低的团购房。难怪近日有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希望能到国企工作。
不同于许多欧美国家以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命脉,国企在中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也正因此,国企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帮助和资金支持,这常常让它们忽视了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如果说开源走偏是因为国企主营业务经营困难,那么节流无效的根源则是国企改变不了大手大脚的作风。两者结合起来,正好体现了国企竞争力不足的现状。
就像日本中小学校要求女生在冬天也要光腿穿裙子以增强体质一样,要让国企具有抵抗寒冬的能力,政府不该再拿政策和资金把它们包得紧紧的,而应放手让它们自己去面对市场的气候变化,公平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在初期或许会有一些国企“冻病”、“冻伤”,但只有经历过这样的考验,才能打造出真正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