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江南顾家几代毕生保护,如今拍出天价南北争抢

过云楼藏书的寂寞和喧嚣

姜璐璐 《 环球人物 》(

    1873年,62岁、曾官至浙江宁绍台道员的顾文彬,购得当时位于苏州阊门内铁瓶巷的古春申君庙址,将其改建为住宅和花园,并在花园一墙之隔建起藏书楼,取名“过云楼”。过云楼藏书的世纪传奇,从此拉开序幕。

    140年间,历经抗战、“文革”,风雨岁月中,过云楼藏书几经磨难,直至2012年6月,忽然以一种令人眩目的高调姿态,曝光于公众视野中。6月4日,过云楼藏书拍卖在北京落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凤凰集团”)竞拍成功,高达2.16亿元的最终拍卖总价创下中国古籍拍卖的新纪录。一周后,北京大学宣布将行使作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优先购买权,以拍卖成交价优先收购过云楼藏书。随即,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图书馆相继介入,令这场“南北之争”不断升温,有媒体说,这是“一场价值2.16亿元的争夺战”。

    天价固然是吸引眼球的一个标签,但过云楼藏书的文化价值,以及这场纷争给人们带来的思索与争论,远非2.16亿这个单纯的数字所能涵盖。

    书的待遇高于人

    顾氏是苏州的名门望族。同治年间,进士出身的顾文彬精于收藏,晚年让儿子顾承建造过云楼,使其成为顾氏子孙珍藏书画、古籍之所。过云楼的名字取自苏东坡的“书画于人,不过是烟云过眼而已”。过云楼书画收藏门槛极高,“除非唐、宋、元真迹,此外一概不收”。当时就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过云楼的书画捐赠撑起上海博物馆“半边天”,可见其收藏之丰。

    然而,与其书画收藏名扬天下相反的是,过云楼所藏古籍,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秘而不宣。顾氏家族有家训:过云楼藏画可任人评阅,而家藏善本古籍不可轻易示人。

    顾文彬对顾氏子弟施以严格的教育,以防子孙不识藏品优劣,处置不当。他亲自给孙辈上课,在他手书并贴在过云楼门楣上训诫子孙后代的“十四大忌”中,很重要的一大忌便是“重画轻书”。

    顾文彬的第三子即主持修建过云楼的顾承,从小文采出众,精于鉴别,极受顾文彬器重,可惜英年早逝。孙辈中,排行第六的顾鹤逸独得顾文彬喜爱。顾鹤逸曾参加科举,看到一位年老应试者跪求考官更换一张被染污了的试卷,却受到大声训斥,从此绝意功名,毕生致力于收藏。在他的主持下,虽已是清末民初的乱世,但过云楼藏品仍有增加。

    顾家后人回忆,在顾家,书的待遇是高于人的,因为古籍每一次拿出来翻阅,纸张都会因氧化造成损耗,所以即使是顾家子孙也很难有机会一睹这些藏书的真容。多年来的隐秘,令过云楼藏书颇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直到一位传奇人物到来,才掀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大师傅增湘。

    作为顾鹤逸的好友,傅增湘向他提出观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他在楼内看书,但约定只可看,不得抄写。傅增湘靠着强大的记忆力,默记书目,回家后赶紧抄下,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并发表。过云楼藏书自此艳惊天下。

    作为版本目录学大师,傅增湘眼界极高,他只录珍本,普通线装书并未收录在内。所记的过云楼藏书有539种,共5000余册。若算上未录入的普通线装书,顾氏藏书总量应在万卷以上。

    如此珍宝,当然引人觊觎。清末民初,日本专门研究中国古籍版本的岛田翰在财阀支持下,对过云楼虎视眈眈,但未能得逞。抗战爆发,顾家人先把收藏的精华部分存入上海租界的银行保险库。1938 年,顾家房屋在日军的轰炸中倒塌,全家人连夜逃往上海。他们仅有一辆车,装满了书画古籍,坐不下人了,顾鹤逸之子顾公雄当即决定,把自己的两个儿子留在常熟汽车站一家小店的阁楼上,先将文物运往上海。顾氏对文物之珍视,可见一斑。

    顾鹤逸去世前,将过云楼藏品分为4份﹐抽签分配给4个儿子:长子顾公柔早逝,其书画在“文革”前便被抄走;次子顾公可一支不知去向;三子顾公雄后来将所藏书画全部捐给上海博物馆;幼子顾公硕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在“文革”到来时曾主动要求“抄家”,以避免文物受到更大损失,却被造反派当街批斗,几代人历经战火保存下来的古籍善本被抄走,顾公硕留下“士可杀不可辱”的字条,投河自尽。

    “文革”过后,过云楼古籍被发还顾家。上世纪90年代,南京图书馆专程赴顾家,获得了过云楼3/4藏书;其余1/4仍为顾家后人保存,这批书也是唯一留存在私人手中的“国宝级”藏书。2005年5月,顾家把这批藏书抛出,一位神秘买家以2300万元的价格整体买走。顾家后人遂表示,自此过云楼藏书的命运已和顾家没有关系了。

    一页宋版一两金

    此次拍卖的过云楼藏书中,价值最高和最受人瞩目的,公认为宋本《锦绣万花谷》。按照承拍方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的话来说,仅《锦绣万花谷》一部书,就占拍卖总额的2/3。它的身价为何如此之高?

    首先是因其年代久远。这部《锦绣万花谷》是南宋时刊刻。宋版书历来极为珍贵,因其传世量少,收藏价值极高,在民国时,有“一页宋版一两金”的说法。第二,它是目前全世界所存的部头最大的宋版书,共计40册。有学者说,在预展中得见此书,“目为之亮” ,年代如此久远的印刷品保存如此完好,殊为难得。第三,它有着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锦绣万花谷》其实就是宋代人编撰的“百科全书”,其中引经据典,保存了大量佚传古籍中的内容,堪称学术研究的一座富矿。

    事实上,尽管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是书画、瓷器等类目,但直到民国,古籍收藏都被视为收藏的最高境界。“收藏界中文字类的藏品历来是第一位的,”收藏家马未都对记者说,“因为它承载文字,意味着文化的传承。不过,现在对比清代乾嘉学派,不要说在收藏家里找不到那样的学者,就是在学者里也找不到那样的学者。”

    此次过云楼藏书的拍卖,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公众对古籍的关注。在拍卖前举办过云楼藏书全国巡展时,董国强惊讶地发现,每到一地,不需要太多宣传,媒体就会蜂拥而至。前来参观的有很多年轻人,这令他意外之余,甚感欣慰。董国强相信,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只要是对中华文化有一点点感情的人,亲眼看到这批书,都会被震撼。”在他眼中,过云楼藏书“是(中国)拍卖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拍品”。

    花落谁家未分明

    6月4日,过云楼藏书正式起拍。不到10分钟,便以1.88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总价为2.16亿元。作为承拍方,在整个过程中,董国强一直很淡定,“这个结果基本在预料之内”。落槌后,他特别提出,现场竞得这件作品的凤凰集团并不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由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在拍卖后仍然享有7天的优先购买权,所以“这件作品虽已拍出,但仍然留有悬念”。

    不过,凤凰集团已经迫不及待,6月5日,高调在北京举行发布会,表示争取与南京图书馆举办“过云楼藏书合璧展”。董事长陈海燕现场承诺,凤凰集团将永久收藏过云楼藏书,在适当时机将出版过云楼书籍。由于过云楼藏书源自苏州,这场竞拍的结果,也被视为一个“过云楼回家”的完美结局。

    然而几天后,风云突变,“悬念”应验。6月12日,北京大学宣布将行使优先购买权,收购过云楼藏书,并称收购确认函已在6月10日由校长签署批准,并于次日下午送达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优先购买权的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中均有相关规定。在拍卖结束后的7个工作日内,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具有优先购买权。这是出于文物保护而出台的政策,尤其可以防止文物流失海外。此前,稀世藏品米芾《研山铭》、索靖《出师颂》等都被行使过优先购买权。业内人士对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像“斗地主”时手里有个炸弹。

    为了这批藏书,北大在前期也花费了大量心血。藏书预展期间,他们召集专家进行了为期3天的鉴定会,包括吴小如、汤一介、乐黛云等在内的一批北大知名学者联名写信,推荐学校购买这批藏书。藏书拍卖时,北大在现场并未举牌竞价,“如果北大现场参与竞价,那就跟正常拍卖出价没有区别,优先购买权也就没有意义了。这是合理的情况。”业内人士解释称。

    面对北大“横刀夺爱”,江苏方面反应迅速。当天,江苏省政府向北京市文物局发了一封“关于收购过云楼部分藏书事宜的函”,称“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作为国有骨干文化单位竞购过云楼藏书,得到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并已竞拍成功”。南京图书馆也同时发函称:“过云楼藏书3/4在我馆收藏,现1/4成功竞购回归江苏。省政府确定此项收购由我馆和凤凰集团实施。”

    比起北大介入,南图加入战局更令人始料未及。由于它同样具备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资格,无疑加重了过云楼藏书回归江苏的砝码。

    此后,北大表示自己购买过云楼藏书属于公藏行为,会永久珍藏并合理使用,不会再让藏书进入拍卖市场。而作为企业,凤凰集团的收藏属于私藏,将来这批文物再进入市场拍卖,从法律上没有任何障碍。凤凰集团则回应称,自己是国有企业,哪来“私藏”一说?除了赴北大进行沟通公关,凤凰集团又出动法律顾问,指北大在竞争过云楼藏书中程序不当。数日之内,双方数次“过招”,局势僵持不下。

    在过云楼藏书遭遇“抢亲”事件上,网民的意见呈现一边倒之势。新浪微博关于过云楼藏书最终归宿的投票调查结果显示,95.7%的投票者希望过云楼藏书“留在江苏”,支持“留在北京”的投票者仅占4.3%。大部分网民认为,从感情的角度,希望过云楼藏书能够回归其文化血脉。

    董国强坦言,过云楼藏书到底花落谁家,拍卖公司已经没有话语权,要听从文物主管部门的决定。但他呼吁从正面角度来解读这场风波:“与其说是争抢,不如说是珍视,也让社会上的人们更关注古籍,关注文物保护的法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人争抢总比无人问津好。不论北大还是凤凰集团,一个是国有收藏单位,一个是大型的国有骨干企业,能下决心参加这次拍卖,都有令人佩服的魄力和眼光。”

    过云楼藏书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中国还有很多的古籍善本被“打入冷宫”,在仓库中静待消亡。据复旦大学统计的数据显示,其所调查的40多家图书馆里,古籍总藏量为1600多万册,破损率高达26%,几十家图书馆的修复人员加起来不到70人。今天,“南北之争”让过云楼藏书吸引了很多注意,这种热情如果能从过云楼惠及万万千千的古籍保护,再由此上升到学术收藏和研究,无疑对文化传承会有更大的意义。

过云楼藏书的寂寞和喧嚣
谭门第七代,为京剧当“半个和尚”
汤显祖,明代官场里的“硬骨头”(历代文人传奇(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