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国外注册 国内制造 自称进口服装

披着“洋皮”蒙骗国人

本刊记者 | 尹洁 《 环球人物 》(

    “您放心,我们是意大利品牌,设计和面料都是进口的,代理总部在上海。”对于喜欢逛商场买衣服的都市白领来说,这句话是否耳熟能详?不过,以后再听到这种话时,可能需要打个问号。因为导购员口中的“意大利品牌”,无论其价格如何高昂,英文名称如何地道,中文译名如何“洋气”,都不见得是产自欧洲的舶来品。相反,它很可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货,除了名字的发音外,跟意大利任何关系也没有。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先后向中方递交了3批共30个“伪意大利”品牌清单。它们或宣称产自意大利,或借用意大利地名等,打着“意大利”旗号误导消费者。这其中不乏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如“老人头”皮鞋、“Stella Luna”女鞋、“博西尼”橱柜等。最离谱的是“嘉加梦”床垫,市场标价3.4万元,号称零售价6000欧元(1欧元约合8.3元人民币),但意大利真正高档床垫的价格也不超过600欧元。

    五花八门的“变身”手段

    走进北京任何一家大型服装商场,“洋名字”均充斥着消费者的视野。在位于朝阳区CBD的一家商场的二楼女装区,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发现几乎所有品牌都有中英文两种名字。其中以纯英文名称示人的品牌所占比例超过了50%,但服装吊牌上标明的生产地大多是国内二、三线城市。

    在中关村一家高级商场里,记者看到某品牌正在搞促销,不少原价3000—5000元的产品低至一折。导购起先介绍说,该品牌来自意大利,设计中心在佛罗伦萨,面料也是在当地采购的。这么低的折扣是否会赔本?在记者购买了一个皮包之后,导购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现在这个价格也不亏本,实际成本没那么高。我们公司总部在浙江,意大利那边就是出个样品,真正走市场的产品都是国内生产的。”

    国内某流行服装品牌的一位资深工作人员杨志一(化名)告诉记者:“实际上,很多真正的外国品牌也本土化了,比如阿玛尼在中国就有加工厂。但不同品牌的‘掺假’程度有高有低。比如我们这个牌子,发源地是北欧一个国家,但生产地早就到中国了,北京商场里的货基本上都来自天津郊区的加工厂。从设计到面料都是中国制造、中国采购,最后贴上个外国牌子就行了。”

    在杨志一看来,他们公司的品牌已经很难称之为外国品牌:“真正的外国品牌要求很严格,设计和版型是外商提供,面料也是从原产国运来的,最大程度上保持其品质和风格,中国厂家只负责加工。我们这种只能算半个洋品牌吧。”

    但据记者了解,这种本土化的外国品牌,至少其品牌发源地确实是外国。而那些“假洋鬼子”,却是顶着“洋名字”的土生土长的国产货。“在国外注册,在当地采购面料,带回国内生产,然后宣称自己是外国品牌,这是标准的‘假洋鬼子’。”中国服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杨大筠告诉记者。

    在北京做外贸服装生意的陈女士曾在江苏从事服装业多年,她告诉记者:“说实话,商场里真正的外国货不会超过1/5,大多数牌子就是起个洋名吸引人,或者故意往一些国际大牌的名字上靠,沾人家的光,实际产地大多是东南沿海地区。”她还说,这些假洋品牌以“国际品牌总代理”的名义在国内经销,进驻各大城市的商场。假洋品牌通常虚标价格,一件衬衫动辄几千元上万元,而实际成本通常只有售价的10%甚至更低。由于国内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服装原产地,因此很容易被蒙蔽。

    据杨大筠介绍,目前国产服装品牌的“洋化”有以下几种手段: 

    一是在名字上做文章。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大多数品牌会起一个洋味十足的名字,技术含量更低的则直接在国际著名品牌上加个前缀或者后缀,比如×××·华伦天奴,并把标志图案做得与国际品牌十分相似。“这种‘假洋鬼子’是故意或恶意地模仿国际品牌,像圣大保罗,它从一开始就想复制美国品牌拉尔夫·劳伦(Polo by Ralph Lauren),在品牌标识等方面混淆视听。还有福建晋江的乔丹,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它是在借哪个品牌的势。还有诸如起一个近似华伦天奴、皮尔卡丹、香奈儿等国际品牌的名字,打‘擦边球’,这种情况在国内非常多。”

    二是在香港或者外国注册品牌。由于在香港注册企业比较方便,而法国和意大利的时装产业发达,所以打着这三地旗号的“假洋鬼子”最多。“这种‘假洋鬼子’,名字并不模仿国际大牌,而是直接在意大利或者法国注册一个牌子,回来告诉别人这个牌子是国外造的,以提高其价值、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具体来说,还可分两种情况。一是请外国人注册。比如以意大利或法国的自然人身份注册一个国际品牌,再把这个品牌转卖给中国人,之后的设计、制作全部是在国内生产。第二种更巧妙些,不仅在国外注册,还在当地生产一部分产品,然后回流到国内销售。“其实就是做个样子,别人一翻吊牌,上面确实写着‘MADE IN ITALY’,自然会当它是意大利品牌,实际上还是中国的设计和工艺,而且大部分也是国内制造。”

    此外,还有一些小手段,比如模糊文化背景、请外国模特拍摄产品广告、编造一些充满欧洲风情的“企业文化故事”等,或者走“合作”路线,国内企业打着“中外合资”的旗号,等等。

    利用消费者追捧“洋货”的心理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些价格昂贵的假洋品牌,从设计、质量方面看仍属于中高档产品,有一定的购买价值。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中国服装业刚从劳动密集型阶段走出来,自主品牌还处于起步期,很多品牌质量挺不错的,就是名气不行。中国消费者又普遍存在一种追捧‘洋货’的心理,导致一些国产品牌打‘擦边球’,冒充洋品牌。”

    有业内人士分析,“洋名字”能为国产品牌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迎合消费者心理,提高产品销量和企业利润;二是降低宣传成本;三是避免在与真正的外国品牌竞争时处于下风。一位代理商的话颇有代表性:“很多外国大牌都是国内加工厂生产的,贴个不同的牌子,价格能差十倍。国产品牌只要包装一下,就能从外国人手里抢到不少市场,何乐而不为?”

    但杨大筠并不赞成这种观点,他说:“我不认为‘假洋鬼子’对中国服装业的健康发展有什么好处,我也不认为它推动了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时尚产品要走向国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是要在设计风格上向国际靠拢。但‘假洋鬼子’只是复制国际大牌,意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销量和利润,并不想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上有什么独特的风格。所以这仍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并不是想弘扬民族品牌或者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和成长。说‘假洋鬼子’有助于中国服装产业国际化,理由太牵强了。”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对“假洋鬼子”泛滥进行有效监管?杨大筠坦言这在目前很难实现,因为还没有相关法律专门针对打“擦边球”的企业。记者随后从工商部门了解到,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只要企业提出的商标注册申请符合商标法规定,就可予以注册并正常使用。

    埋下不少隐患

    环球人物杂志:怎样才算真正的外国品牌,比如意大利品牌?

    杨大筠:这个品牌必须是由意大利人创造的,本身也是以意大利为主要市场的,但最后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到中国来发展。不过,现在有一种新情况是,有些原产于欧洲的品牌被中国人并购了,中国人成了这个品牌的实际控股者、投资者,但与“假洋鬼子”不同的是,该品牌的设计和研发仍然保持了原产国的风格。

    实际上,现在有越来越多外国品牌的控股者是中国人或华人,但一直保持在当地国生产、制造,最后拿到中国销售。就像沃尔沃汽车,现在很难说是瑞典品牌还是中国品牌,因为实际控股者是中国企业。但它绝不能算假洋品牌。

    环球人物杂志:消费者有什么方法区别“假洋鬼子”和真正的外国品牌?

    杨大筠:就目前来看,很难区别。但有一点要加倍留意,就是“血统”。真正外国品牌的发源地、出生地就是意大利、法国等原产国,血统纯正,只是制造的时候选择了中国。而“假洋鬼子”却是中国老板把中国品牌变成意大利的,以获取高利润。消费者在碰到一些不认识的洋品牌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它的英文名字,看看有没有品牌主页和相关的品牌介绍。当然这些也可能是假的,不能完全避免上当受骗。

    环球人物杂志:最近意大利来华打假意味着什么?

    杨大筠:在西方国家,品牌是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是很受尊重的。也正是因为有严格的法律保护,它们的品牌价值才更高。意大利非常重视保护本国制造业的品质和声誉,因为品牌的第一价值是国家价值。意大利制造已经成了一种品牌,只要上面打着“MADE IN ITALY”,就意味着高品质、有设计含量、产品质量有保障。因此意大利有很多法律条款来保障本国的品牌价值。法国也是一样,进海关的时候,如果你被查出背了盗版的LV包,是一定会受到处罚的。

    环球人物杂志:除了来华打假,意大利等国还有什么措施打击这一现象?

    杨大筠:法国和意大利都已经采取了措施制止这种情况。比如中国企业在法国或意大利注册一段时期后,如果在当地没有销售和纳税记录,该企业就会被注销。另外,以皮鞋业为例,意大利人为了防止中国人在当地采购鞋底、带回中国上鞋面,然后宣称是意大利皮鞋的行为,规定只有整只皮鞋都在意大利生产,才能称为意大利制造。

    环球人物杂志:假洋品牌泛滥,真正受到损害的是哪一方?

    杨大筠:受到损害最大的当然是消费者。购买假洋品牌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冲着品牌的国际身份去的,自然是上当受骗了。同时,他们支付的货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其品牌价值,但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消费者花了冤枉钱。

    而那些生产假洋品牌的企业,短期看确实是获得了高利润。但从长远看,这些顶着“山寨”头衔的品牌,注定是短命的,无法挺起腰杆赚钱。

    从国家的角度看,假洋品牌大量充斥市场,挤压了诚实的本土品牌的发展空间,也无法让“中国制造”从设计和品质上跟国际接轨。同时,它们也损害了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形象。

    环球人物杂志:既然危害这么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杨大筠:应该加强监管。中央政府不断出重拳打击,但地方上却没有监管的动力。这些假洋品牌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也能拉动地方的GDP增长、带来税收收益、增加就业,所以地方政府只要没有接到投诉,就不会去管。其实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为中国服装业将来的发展埋下不少隐患。

别再“喝一碗倒一碗”
披着“洋皮”蒙骗国人
冯军,炒出来的“爱国者”
为女人臀部塑形的亿万富豪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