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他的诗被温总理深情引用,其家族也是一部传奇

台湾“诗界泰斗”林朝崧

本刊特约记者 | 徐蕾 《 环球人物 》(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这句台湾诗人林朝崧的诗词,在今年两会闭幕会的答记者问中,被温家宝总理深情引用。台湾媒体感慨说,温总理引用台湾诗人的诗句表达他对台湾的感情,让人十分动容。大陆的民众也对林朝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微博上不但广为流传这句诗,许多人还将它的出处、林朝崧的《送吕厚庵秀才东归二首》之二发布在网上:吾人聚散本难知,分手何须泣路歧;但使三生盟片石,不应一步阻雷池。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珍重莱衣归故里,相思寄我采薇诗。

    这首诗是林朝崧劝慰临别的友人时所写,同时表达了台湾终将回归祖国的信念。林朝崧,号痴仙,1875年出生,台湾彰化县雾峰乡(今为台中市雾峰区)人,晚清秀才出身。1895年,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20岁的林朝崧先是带着家人避居福建泉州,后来转徙沪上,其间曾遍游大江南北的名山胜水。羁旅和家国飘零之感助长了他的诗文创作,其文名甚至传到了京城。

    1901年,局势愈加动荡,林朝崧回到台湾,于次年创立了著名的诗社“栎社”。近代台湾文坛诗社林立,其中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栎社。它极大地推动了台湾特别是中部一带的诗歌创作,为抵制日本殖民者的文化同化政策起了积极作用,诗社中的不少诗人成为文化启蒙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坚力量。作为栎社的发起人和首任理事,林朝崧在台湾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台湾“诗界泰斗”。

    林朝崧的诗,描述了日本占领台湾后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表达了对祖国怨责又思念的情绪以及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

    1911年,梁启超游台湾,寄居在雾峰菜园。林朝崧很喜欢与比自己年长两岁的梁启超一起谈论时事,并在其影响下积极投身于民族运动。

    林朝崧对两项社会活动尤其投入,其一是创办台中中学(即台中一中前身);其二是参与成立“同化会”,目的在于消除日本人对台湾人的差别待遇。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同化会旋归失败,林朝崧经此打击,41岁即病故。台湾史学家连横痛心地说:“痴仙一死,全台诗人无不洒泪者,以诗界从此寂寞也!”在他去世10余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将其诗作编成《无闷草堂诗存》,于1933年分成两册装订出版,全书5卷,收录各体诗共800余首,附录诗余一卷,共45题61首。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林朝崧,包括他的家人,都曾为台湾与祖国的统一大业努力过、奋斗过。

    雾峰林家是台湾的大家族。在日据时代,林家不但是台湾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而且出了很多商、政、军、文界的领军人物。林朝崧的父亲林文明、族伯林文察、族兄林朝栋均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颇有战功的将领。

    林朝栋和林朝崧一文一武,均为雾峰林家第六代中的翘楚。林朝栋曾参与中法战争的台湾战事,协助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办理新政。因林朝栋很得刘铭传赏识,官至三品,并掌管着抚垦与樟脑事务,使林家得以大量开垦中部山地,广泛种植樟脑树外销,家族财富快速累积。日军入台时,林朝栋坚决主战,带领旧部据守台中,打算与日军周旋,却拗不过下决心放弃的清廷,最终在福建郁郁而终。

    相比他的家人,林朝崧虽没有在战场上屡建战功,但作为一名爱国诗人,他一生立志匡复河山,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所幸的是,历经百年,他留下的诗词仍在激励着后人,感动着海峡两岸无数的民众。

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
朱维铮 不给历史涂脂抹粉
台湾“诗界泰斗”林朝崧
韩愈之死的千年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