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才让企业永不“生锈”

李晓波(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 环球人物 》(

    山西作为资源大省,2010年已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的经济发展,要从“黑色采掘”转变为“绿色制造”,是机遇也是挑战。这要求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尽快成为“领跑者”而非“跟跑者”,“创造者”而非“模仿者”。与其说产品是企业制造出来的,不如说是“智造”出来的。而“智造”依赖的正是强有力的人才,人才兴则企业兴,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2011年6月,我们创建了连瑞钢、牛国栋、杨斌等6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立足于企业一线和基层,由不同专业和领域的一线技术人员组成“实践共同体”,通过开展创新思维训练、现场技术诊断、技术改进、导师带徒、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完成创新项目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半年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完善,不仅为推进技术革新、促进企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公司培养高技能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截至2011年底,6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共取得43项创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

    创建工作室的初衷,是为企业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我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最受认可的当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创新的道路上不可能次次成功,如果企业不能接受员工的失败,员工怎么敢去做新的尝试?

    在为人才创造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为人才开辟进步的通道。现在很多人还抱有一种陈旧的观念,认为人才是“百里挑一”的,选拔人才需要“伯乐相马”。这种观念让人才进步变成了一件随机的、主观性很强的事情。好的企业,应该坚持“人人可以成才”的价值导向,积极搭建人才成长的竞争激励通道,建立以竞聘上岗为主要途径的选人用人机制,变“相马”为“赛马”,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人才。

    另外,以往的成功标准,似乎只有当“X长”一条路,这种狭隘的观念难以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好的企业应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绿色快车道”,让企业每一名员工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事业成长通道。

    2011年8月,我们同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全球运营领袖”项目正式签约,成为国内首个参与该项目的国有企业。参加项目培训的员工正在上海交通大学接受为期两年半的脱产培训,毕业后将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虽然他们没有当上“X长”,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成功的呢? 

    青年人刚刚步入社会,都怀揣理想,希望早点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和自我价值。但现实的成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坚守人生的信念和追求,需要参照身边的榜样。工程院院士王一德,在我们的团队工作了40多年,是老一辈优秀科技人才的杰出代表;去年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李国平,是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的代表;全国青年技能大赛状元李小龙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郭晓兵,都是普普通通的年轻工人。他们是我们吸引和鼓励年轻人的榜样。

    培育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是占据发展前沿、掌握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以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保“先”剂,我们的企业才能永不“生锈”。而企业创造出了什么样的人才成长环境、提供了什么样的舞台,人才就会成长到什么高度、施展出什么才华;而人才成长的高度、施展的才华,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发展高度。

人才让企业永不“生锈”
达沃斯,没有开出“良方”
“黄色巨人”真的黄了
银行卡里的钱被谁偷了
揭秘中国首个民间智库
英国电信“巧进”中国市场
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