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性别教育与大众传播

陈力丹 《 环球人物 》(

    马克思回答女儿“您喜爱的优点”的问题时,划分了三种关于“人”的基本类型:一般人:纯朴;男人:刚毅;女人:柔弱。恩格斯回答同样的问题,也划分了这三种类型:一般人:愉快;男人:莫管闲事;女人:善于安置物品。虽然这只是一种问答游戏,但也反映出他们除了一般意义的“人”的意识外,同时具有明确的性别差异的意识。

    为什么两位伟人要做这样的划分?因为性别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而性别认识障碍,除一部分由人的基因决定外,相当多的性别错位是后天环境造成的,这个环境包括家庭,还有传媒。性别角色意识从4岁时起开始萌芽,它是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对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将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一旦造成性别角色的错位,将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灵扭曲和伤害,而如果整个社会性别错位,甚至危害民族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大众传媒有“人民的教科书”之称,它除了报道新闻外,还负有公认的社会教育职责。然而,目前我国的大众传播,特别是影视媒体,却在有意无意地造就一种性别错位的氛围。在传媒推向市场的情形下,有些媒体单纯追求收视率,以种种媚俗表演,甚至是一些不男不女的节目来赢得最大限度的受众,这反映了商业化下影视发展的人文危机。一些娱乐节目中,演员女性化表演成为一种时尚。同时,两性边界的模糊,亦成为另一种潮流。几年过去,许多人发现,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的女性化的男生在增多。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现在阴性化环境将男孩子教育得不像男孩子。影视娱乐中,男孩子都是长发飘飘的女孩相,整个社会崇尚的都是种阴柔美。”

    大众传播面对的受众为不确定的多数,尤其是影视媒体,老少咸宜,没有任何文化、年龄、性别的界限和门槛。但是,传媒的受众中有三分之一是未成年人,我们的节目必须考虑未成年人接受的后果。现在的儿童从3岁起平均每天看2-3小时电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模仿性强,喜欢标新立异。此时的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处于剧烈的变化中,他们的“自我防御功能”很弱,容易相信媒体提供的形象和价值判断,对影视里显现的东西深信不疑,这个时期形成的认识有时会伴随终身。大众传媒对两性边界的刻意模糊,就极易导致青少年形成错误的性别角色定位。

    因此,大众传媒对传媒内容需要自律性制约。例如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节目准则》明确提到:必须考虑观众的构成,并在必要时作出节目警告,尤其是在有儿童在场的时候。“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对于它的弱小的成员特别注意。在一个如此敏感的领域——电视,我们遵循一条特别原则——如有疑惑,就剪掉。”这种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不惜舍弃部分内容的做法和意识,值得我们国内媒体学习。

    鉴于我国社会阴性化的现实,影视传媒需要主动在节目中营造双性教育的情形,让孩子的性别认同在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育并成熟起来,健全人格养成。传媒只有建立内容自行调节、自我约束的机制,其发展才可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

性别教育与大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