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专访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副院长——

宝岛探“宝”

本刊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 环球人物 》(

    2009年伊始,随着一部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广大观众对宝岛上的“台北故宫”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么,“台北故宫”实情如何?它与北京故宫究竟有何不同?本刊记者近日专门走访了“台北故宫”,并专访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和副院长。 

    女院长定义“两个故宫” 

    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足球场)的“台北故宫”,坐落在台北市西南郊阳明山的半山腰上。 

    2月3日,记者从台北市中心火车站出发,开车15分钟到士林(蒋介石原官邸所在地),再前行10分钟至外双溪,即到了“台北故宫”。这里苍松翠竹覆盖,风景优美如画。从山脚下的牌坊向上看,那一片黄墙绿瓦的仿古建筑群,颇显“故宫”高大庄严之气派。 

    来到“台北故宫”,记者首先走进了院长周功鑫女士的办公室。62岁的周院长,不仅是台湾知名学者,更因为是马英九“内阁”成员而地位显赫。她自1972年进入“台北故宫”工作,一直在这里坚守了27年。1999年,周功鑫从“台北故宫”退休,而后在台湾政治大学和辅仁大学任教。去年马英九赢得大选,周功鑫应邀出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周功鑫院长简单介绍了她即将到北京访问的情况。对于中央电视台《台北故宫》的热播,她表示祝贺,并对大陆民众如此关注“台北故宫”表示感谢。她还告诉记者,其实《台北故宫》摄制组在台对她进行采访时,她那时还是辅仁大学的教授,“不想现在竟在片子中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一同出镜,真是歪打正着了”。 

    由于周功鑫院长临时有紧急公务,无法接受长时间的采访,她便特地请“台北故宫”副院长冯明珠女士出面,向记者进行详细介绍。 

    在冯明珠女士的陪同下,记者一步步揭开了“台北故宫”这座宝库的神秘面纱。冯女士是一位知名的清史学者。她1978年进入“台北故宫”工作,30年从没有离开过。去年5月她开始担任副院长,是目前“台北故宫”资深专家。 

    我们的话题从“两个故宫”的比较说起,即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冯明珠告诉记者,科学的说法,应该叫“一宫两院”,即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两者“宫”与“院”合为一体,而后者只有“院”没有“宫”,只是俗称“故宫”而已。北京故宫现有文物藏品150万件,“台北故宫”现有文物65万件。 

    “有一种说法,北京故宫只是以古建筑著称,文物并不多,精品全在‘台北故宫’。您认为是这样吗?”记者问。 

    “作为一位研究人员,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我认为这是社会上的以讹传讹。”冯明珠说,“我曾经多次前往北京故宫参观,其实北京故宫文物不仅数量多,精品也多。或许是因为北京故宫所保存的世界最大、最宏伟宫殿群实在太过震撼,使得许多人只记得北京故宫宫殿的巍峨雄壮、皇气浩荡,却忽略其也有数不尽的典藏文物了。” 

    “国宝”都是蒋介石“邻居” 

    据冯明珠介绍,“台北故宫”所藏文物有三个主要来源: 

    其一,最主要的来源还是北京故宫,大约占所有藏品的92%左右;其二,是1933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时,从各地发掘和征集来的许多文物;其三,是来自许多知名人士的捐赠和“台北故宫”购买的文物。 

    1948—1949年,眼见大势将去的国民党政府,分五批将大陆文物迁运至台湾,先存于台中县糖厂,不久又搬迁至台中雾峰乡北沟库房中。这些文物在此一呆就是十几年。 

    直到1962年,台湾当局获得蒋介石的批准,开始在台北外双溪建造“中山博物院”,并于1965年孙中山百年诞辰纪念日落成开幕,后改名为“国立故宫博物院”,迁台文物终于真正有了安身之地。 

    一直以来,在台湾有一种说法:“台北故宫”之所以选择外双溪这个地点,是因为这里距离蒋介石的官邸很近。传言蒋夫人宋美龄非常喜欢故宫书画,甚至有人说她经常拿故宫书画临摹、收藏。 

    记者就此事向冯明珠女士求证。她说过去确实有这类传言,但她认为“这绝对不是事实”。 

    同时,冯明珠对上述传言中“故宫宝物随意被人拿走”的说法,更是嗤之以鼻。她说,“台北故宫”的典藏规则与文物管理极为制度化,绝不是任何“政府”高层人员想要看文物就能看得到的。 

    冯明珠告诉记者,由于展馆场地限制,“台北故宫”每次仅能展出各类文物5000余件,须定期或不定期更换。其余60余万件文物长期放置在后面的山洞库房里。 

    山洞库房有一个秘密入口,就隐藏在“台北故宫”一楼大厅一扇不起眼的员工专用门背后。只有刷特殊门禁卡,才能打开藏宝之路的第一扇门。进门之后,乘电梯上到正馆三楼后方,这里出现了第二道关卡,需要门禁卡与钥匙一起开启。进门之后是一条近30米长的悬空走廊,是通往后山山洞的要道。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三座钢筋混凝土拱形洞库,里面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冯明珠告诉记者,能打开山洞库房红色大门的,全博物院不超过10个人。要开红门,工作人员至少三人同行,绝不可能单独入内。而拥有密码的人和拥有钥匙的人,又是分开的。即使贵为院长都没有钥匙,也无法单独擅入。要硬闯更是不可能。40多年来,“台北故宫”一直维持着完美的零失窃率。 

    因此,冯明珠说,所谓“宋美龄盗窃故宫文物”等传言,根本是对“台北故宫”员工的一种污蔑,她绝不接受。不过,据故宫一些老人回忆,宋美龄过去的确跟一些贵夫人常在“台北故宫”里学书画,现在一位副馆长的办公室就是宋美龄当年的画室。这一点,冯明珠并没有否认。 

    冯明珠解释说,当初之所以选择在外双溪建“台北故宫”,完全是因为这里四面环山,风景优佳,距离台北市中心较近,是一个良好的博物院设置处所。“它由当年故宫专家们规划而成,不是一种政治性的决定”。 

    “镇院之宝”有多少 

    在民间,一直存在“台北故宫”有“十大镇院之宝”的说法。究竟是哪十大文物,版本不一。一个比较流行的版本是指:翠玉白菜、龙形佩、大雁玉带饰、掐丝珐琅天鸡尊、清高宗夏朝冠、“乾隆香山九老”、汉六朝玉角形杯、《清明上河图(清仿本)》、“多宝格”和《快雪时晴帖》10件国宝。 

    对“十大镇院之宝”的说法,冯明珠表示并不赞同。她认为民间的这种说法,主要是出于人们的主观喜好,而没有真正体现在文物的实际价值上。她说,在台湾,很多人还将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称为“台北故宫”的“三大镇宫之宝”,更说明这种说法的主观性。因为,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确实是“台北故宫最具人气的文物”。但冯明珠强调,这两件文物的价值绝不是最高的。 

    此外,在一些专家学者中,也有一个“十大镇院之宝”的版本:散氏盘、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藏文大藏经》、《帝监国说》、《快雪时晴帖》、《国子监刊本(尔雅)》、《万壑松风图》、《早春图》和《溪山行旅图》。即使对此说法,冯明珠也认为并不科学。她认为,每个人对文物的价值观不同,所以对文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记者请冯明珠推荐几个“台北故宫”的顶尖珍宝。她说不妨分几个类别来说。在铜器类中,她认为毛公鼎是铜器(青铜器)中不折不扣的瑰宝重器。因为毛公鼎不但是古铜器当中最大、最完整的铜器之一,更宝贵的在于它有铭文近500字,这是所有其他传世铜器当中都没有的特色。 

    作为研究清史的专家,冯明珠认为“台北故宫”所藏的文书史册类文物最为宝贵。其中尤以一些宋版图书与清代的《四库全书》最为珍贵。 

    在书画类方面,冯明珠认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的价值之高也是举世无双的。在瓷器类中,以莲花温碗为代表的宋代汝窑瓷器最有价值。她说,以目前国际拍卖行的价格来估算,这里每一件汝窑瓷器的价值都可以盖一座“台北故宫”。此外,一些清帝王典藏的彩瓷,每一件也是可以拍卖出上亿元的珍品。而这样的珍品,在“台北故宫”就有500多件。 

    当然,“最具人气”的翠玉白菜与肉形石在“台北故宫”的地位也很高。冯明珠说,由于“台北故宫”受展厅面积所限,通常每3个月会换一次展品。即便这样,要把这里所藏65万件稀世文物逐个在世人面前亮个相,至少需要30年时间。而翠玉白菜与肉形石竟和毛公鼎一样,成为“台北故宫”自展示文物以来,从不曾撤展的文物。 

宝岛探“宝”
亲历者讲述——穿越海峡的大迁移
总导演周兵——没有结局的《台北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