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富饶的文化,佛祖释迦牟尼是感受、实践慈悲,探索、传播智慧的圣贤。对于他的诞生、得道、初次说法及涅之地,记者慕名已久。在印度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记者有幸沿着释迦牟尼的足迹,开始了一次心灵之旅。
在蓝毗尼园降生
蓝毗尼园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在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南方向约280公里处,是尼泊尔西南与印度交界的一个偏僻地区。在古印度,蓝毗尼园位于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之间,据传该花园是拘利国天臂城主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所建造,占地约1万平方米。
那天,我们从新德里出发,经由印度与尼泊尔边境口岸小城索瑙里出境后,又行进了30公里才到达蓝毗尼园。走在朴素的蓝毗尼园里,安祥、静谧,让人依稀感觉到,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诞生时的那份祥和。
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属第二种姓刹帝利,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据说,释迦牟尼的生母、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天臂城主善觉王之女)在怀上悉达多之前,曾梦见一只六牙白象踏着祥云腾空而来,进入其腹中,随后便受孕。此后,摩耶夫人内心常怀慈爱,常生智慧。她经常为人摩顶赐福,使众生解脱疾病苦痛。依古印度风俗,孕妇要回娘家生产。那天,摩耶夫人离开迦毗罗卫国王宫赶回娘家,途经蓝毗尼园时,只见园中各种鲜花争奇斗艳,花间蝴蝶飞舞,树上百鸟鸣唱,池中碧波荡漾,莲花含苞待放。“啊,真是太美了!”王后忍不住赞叹道。
在一棵无忧树(也有说是娑罗双树)下,王后高兴地抬起右手,想折一树枝。就在这时,王子竟从她的右胁下呱呱坠地。王后高兴极了,只见婴儿生得眉清目秀,体态丰满,十分惹人喜爱。她张开双手想抱一抱刚生下的王子,可那孩子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无需母亲扶持,便独立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走七步,每迈出一步,地上就生出一朵硕大的莲花来接着他。空中还出现了两条龙,分别吐出暖水和冷水,供他沐浴。之后,王子环视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话音未落,天空仙乐鸣奏,祥瑞花雨缤纷。不幸的是,摩耶夫人在生下王子7日后便染病辞世,王子后来由其姨母抚养成人。
记者来到佛祖当年诞生的树下,只见巨大的菩提树枝叶繁茂,其粗壮的树干需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当地人说,当年的那棵无忧树早已枯死,人们为了纪念释迦牟尼诞生之地,便在原来的地方种下这棵菩提树供人朝拜。树旁便是摩耶夫人生下释迦牟尼后沐浴的水池。其北侧有一座白色的四方形平房,这是人们为纪念摩耶夫人而修建的摩耶夫人祠。祠堂里保存着当年的地基和墙体遗址,祠内供奉着记载摩耶夫人诞下释迦牟尼的浮雕石像。佛祖的诞生,使蓝毗尼园日益繁荣兴旺,有了上千座寺庙,但后来这里遭到了劫难,成为一片废墟,直到近代才又被发掘出来,并获得部分重建。1999年,中国政府和中国佛教协会应邀在佛祖诞生地附近修建的中华寺竣工,这也是中国以佛教协会名义在国外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庙。
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
自幼聪慧无比的悉达多王子,7岁接受宫廷教育,17岁成亲,28岁得子。但在一次偶然的出游中,养尊处优的王子看到了人间的生老病死,他下定决心,要出家修行,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那一年释迦牟尼29岁。王子与一再挽留他的妻儿不辞而别,舍弃了王位王权,云游到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一带尼连禅河边的苦行丛林中,独自在树下冥想苦修。
据记载,释迦牟尼“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或限制呼吸,或牙舌顶颚,汗如泉涌;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顶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在独修苦行的6年时间里,释迦牟尼开始每天食一麻一麦,慢慢又7天食一麻一麦,直到最后不饮不食。最终,释迦牟尼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
于是他放弃苦修,来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积垢,随后攀树枝上岸,喝了牧羊女Sujata供养的牛奶粥。一个月之后,释迦牟尼来到一个叫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此番如若不能大彻大悟,将终身不起。释迦牟尼就这样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明星照耀之夜顿悟大觉,修得“无上正等正觉”佛果,成为佛祖,并竭其余年,度化众生。
菩提伽耶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约10公里处。记者在去此处之前,就有人提醒说,若问路,一定要说清是去“菩提伽耶”,否则当地人很可能把你指到当地的“伽耶”城去。这两城毗邻而居,却完全不是一回事,“菩提伽耶”是专指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圣地。
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得道,古印度孔雀王朝崇尚佛教的阿育王,在菩提伽耶修建了摩诃菩提寺。如今,这座典型印度风格的方塔式建筑,看上去依然保护良好。寺塔高约50米,形如瘦高的金字塔。底部为边长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渐缩小,顶部是圆柱形,上面立着一个铜制螺旋形圆顶。据传摩诃菩提寺曾于12世纪被毁,后由缅甸国王出资修复,并在围墙四角各加建一个小塔,四小塔与主塔外观一致,呼应而立,错落有致。
塔的西侧便是名扬天下的大菩提树,释迦牟尼当年就是在这棵树下得道成佛的。圣树的树枝也曾多次被折下来,作为佛祖的化身被送往世界各地的佛寺供养、衍生。据说原来的圣树已在1870年被大风刮倒,现在的菩提树也是由原树在其他国家衍生的后代回插成活的。
记者那天前往大菩提树时,远远的就感觉红光闪烁,很耀眼。走近才看清,菩提树已被金色围栏圈起。硕大的树身,被信徒围上了一块鲜艳无比的朱红色“袈裟”,近旁的供桌上,摆放着鲜花、香火、食物等供品。寺庙的院子里,到处可见单人床大小的木板,那是佛教徒在圣地现场做五体投地的修行时用的,静思打坐的出家人也随处可见。
在鹿野苑初次讲法
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后, 释迦牟尼决心用毕生将自己感悟的道理传于世人,教化天下,拯救众生脱离苦海。释迦牟尼首先想到了曾追随他的五名侍从。释迦牟尼出家修行时,迦毗罗卫国曾给他派了五个侍从与他一起修行,并照顾他的生活。之后,释迦牟尼放弃苦修,接受牧羊女的牛奶粥后,这五名随从误以为他不再坚持修行,就离开他来到鹿野苑的丛林中继续苦修。
这五名侍从最初听说释迦牟尼抵达鹿野苑时,并不想理睬他。但当释迦牟尼走进丛林与他们见面时,他光明正大的形象与非凡气度,令这五人不由地起身迎接,仍像以前那样毕恭毕敬地以侍奉王子之礼相见。释迦牟尼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觉悟成佛,并开始给他们讲解自己领悟的圣法。
五侍从心悦诚服地听佛祖说法,成了释迦牟尼最早的信徒,被称为“五比丘”,也最早分赴各方传教。
为了一探鹿野苑的真貌,记者从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驱车前往,向北行至10公里处抵达目的地。记者只见一棵巨大的菩提树,树下有一座白色的凉亭,亭下便是释迦牟尼当初给“五比丘”讲法的群雕像。鹿野苑内那些残留的红砖建筑,仍记载着这里当年佛事的繁盛。在鹿野苑,记者看到最有名的文物,恐怕就是那座由阿育王建造的达麦克古塔了。这是一座大圆柱形的实心建筑,塔高33米。据从鹿野苑出土的铭文记载,达麦克古塔是为纪念佛祖在此初次讲法而建。
佛祖当年为弘扬佛教,也曾云游到离菩提伽耶大约80公里处的灵鹫山讲经。那天一大早,记者就先上了灵鹫山山顶的佛祖讲经平台,那由红砖砌成的平台能容纳几十人,是释迦牟尼当年讲《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的地方。当地人在那里布置了朝拜位置,至今仍香火不断。记者一上到平台,就有人上前收鞋,并递上一串白色花环和三支香,另有人负责收善款,还暗示记者可以捐美元。
在拘尸那伽涅入灭
从得道到涅,佛祖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时间约为45年。他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古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附近,大约是今印度北部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以南一带。而他涅之地则在拘尸那伽,距今印度北方邦的戈拉浦尔城约50公里,那是一个在印度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
在拘尸那伽的圣者殿、卧佛殿和安伽罗塔等处,朝拜者仍能感受到佛祖留在滚滚红尘间的太多思考。圣者殿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平房建筑,饱经风雨的白色外墙上,挂满了黑色的岁月痕迹,这里是佛祖最后一次说法的地方。
据记载,佛祖快到80岁时的那年夏天,他自感已染重病,表示不久当入涅。在拘尸那伽郊外的一棵娑罗双树下,他最后为一位老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并收他为最后一位弟子。此后,佛祖便告病不起。临入涅时,身边的弟子们请问后事,释迦牟尼便谆谆告诫:以后以戒为师。最后佛祖“以右胁卧而入涅”。
佛祖入灭之处的卧佛殿也称涅寺,是一座白色、横卧的圆筒式建筑。卧佛殿内无比宁静,殿中央位置是一尊两米多长的卧佛,这尊精致的卧佛与其基座是以一整块黑色岩石雕刻而成,表情安详、慈祥和蔼,呈右胁卧姿。卧佛全身都被虔诚的信众们贴满了金箔并覆盖上了红色与黄色绸缎,只露出头和双脚。
记者进入卧佛殿时,一位身披杏黄色僧袍的出家人,正跪在卧佛的前面做功课,卧佛的头部一侧也有一位僧人在静思。
离开卧佛殿再往下走一公里多,就能看到一座小小的花园,中心是一座十多公尺高、用红砖围砌起来的大土丘。这里是当初佛祖的弟子引燃葬礼柴堆、火化佛祖遗体的地方。据说,佛祖的遗体火化完成后,当时古印度各国的王族为了争夺佛舍利,险些打仗。
佛祖释迦牟尼涅后,佛教没能在印度弘扬,但却走出印度,传入、兴盛于中国,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完整的、更平等、更入世的中国佛教。如今佛教在全球已有数亿信众,这也许是释迦牟尼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