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全世界40亿观众是幸运的,目睹了1000年来最壮观的一次盛宴,北京的开幕式也许胜过了奥运会比赛本身,它标志中国新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地融合,中国已然摘得‘第一枚金牌’!”正如一位香港记者所说:“即使用尽斐然文采,也无法真实、完整地形容北京奥运之夜的盛况,更无法准确、全面地抒发出看完演出后的激动心情。”一时间,世界各国媒体的盛赞扑面而来。
在这块无比荣耀的“金牌”背后,有着导演和设计人员的绝妙构思,有着灯光和焰火营造的璀璨效果,更有着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演员、志愿者和标兵们的汗水和努力……我们需要记住的,不仅仅有张艺谋、刘欢和李宁,更应该有那些无名的英雄,正是他们让这一夜的中国,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自信!
歌唱祖国的小姑娘
奥运之夜,主会场“鸟巢”成了欢乐的海洋!
开幕式进行到第6分钟,伴随新的一幕拉开,热闹的“鸟巢”倏然安静下来。一个红衣小女孩款款而立,仿佛天籁般的声音“震”了全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9万观众全被这份出乎意料的甜美和纯净打动了。几秒钟后,全场观众开始合着节拍,伴着这个稚嫩的声音唱了起来……
“她给开幕式带来第一个意外惊喜!”“她的演唱是开幕式的成功创意!”“我的眼睛都湿润了!”……开幕式迅速催生了一颗“新星”,几分钟后,“红衣小女孩”迅速红遍网络:她叫林妙可,9岁,北京东城区西中街小学三年级学生,网友们亲切地称她“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
台上3分钟,台下一年功。从去年6月进入开幕式导演视线,接受歌唱培训,林妙可已经准备了一年多。“如果算上她此前学过的两年声乐和四年舞蹈,小妙可应该算是‘台下7年功’了。”林妙可的爸爸林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林妙可出生于一个很有艺术氛围的家庭,她的爷爷是位画家,爸爸是个摄影记者。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小妙可擅长唱歌、舞蹈,还会弹钢琴。孩子从小可能得益于爸爸的摄影工作,镜头感很强,还很会摆造型。别看妙可年纪小,她的“演艺经历”却很丰富,经常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和艺术节,还拍过电视广告。
2007年4月11日,小妙可参加了一个奥运宣传片的拍摄,也正是这个片子,让张艺谋记住了这个大大眼睛、大大酒窝的小姑娘。几经周折,张艺谋让助手找到了小妙可家的电话,“要孩子去试试音”。
林妙可的妈妈刘平告诉记者,他们最初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试音的。一个钢琴练习曲,老师只是简单地弹奏了两遍,小妙可便能记得八九不离十,然后像模像样地哼唱出来。结果,她和几个孩子通过了初选。从此,小妙可就在妈妈的陪同下,到指定地点去上“训练课”。
今年6月13日,小妙可顺利地通过了形象和声音的审核,成为童声独唱的候选人之一。与小妙可同时入选的,还有另外一个女孩,两人分任A、B角色,最终谁是A角色谁上。
小妙可开始在妈妈的陪伴下,乘公交车到“鸟巢”参加训练。在那里,她一遍一遍地唱,一遍一遍地练。据老师讲,小妙可总是像个小大人一样默默地坚持训练,很少叫苦,只是训练完偶尔会向妈妈撒娇:“我们打车回去吧。”她太累了!
就这样紧张训练了一个多月。7月16日,导演组在“鸟巢”进行第一次彩排预演,但让家里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一天林妙可竟没有接到参演通知。她妈妈急坏了:“我当时想,彩排没让妙可上,肯定是被刷掉了。”她更担心女儿会接受不了。可谁知,竟然是小妙可笑着劝妈妈:“没关系,就算没选我,也还有别的机会嘛。”
就在一家人已经接受了“落选事实”的时候,在第二次彩排的前三天晚上,林妙可家里又收到导演助理发来的短信:“张艺谋导演要求你们明天下午5点到“鸟巢”,尽量穿红色、鲜艳的裙子,尽量大红。”全家人重新燃起希望。
第二天一早,刘平带着小妙可逛了好几个童装店,直到下午4点多,才勉强买到一件桃红色的裙子。她将小妙可和裙子交给老师便回了家,刚走出不到两站地,又收到导演助理发来的短信:“裙子不合格!”8月2日,眼看第二次彩排就要到了,衣服还没选好。刘平决定再去商场为孩子置办“行头”。直到下午,母女俩一直逛到日坛商务楼的一家童装店,才总算买到了那件在开幕式上出彩的红纱裙。
最后两次的彩排,小妙可很顺利地走台、试唱,但她能不能成为最终登场的那一个,不到最后一秒,谁都说不准!
8月8日下午3点,小妙可早早就跟随老师来到了“鸟巢”,化妆、休息,谁都没有给她施加压力。可家里就不一样了,全家人焦急地在屋里转来转去,一直不停地给导演助理发短信问“上了没有”,直到开幕式前15分钟才收到短信:“上了!”
为欢迎八方来客舞动三小时
“8月8日,阴。奥运会真的到来了。我很激动,因为今天晚上,我们要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们5个月艰苦训练的成果了,希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圆满成功……”这是祝海宁在前往“鸟巢”参加开幕式演出的路上,在日记里写的一段话。
19岁生日刚过两天的祝海宁,是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大一学生,她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梦想》篇中“笑脸”的演出,并且是开、闭幕式的标兵。标兵就是在运动员入场式环节里,站在场边欢呼和迎接运动员入场的人。记者8月9日晚见到她时,她刚补完觉起床。由于标兵最后退场,祝海宁和她的同伴们8月9日凌晨4点半才上床休息。
今年3月,祝海宁就开始了奥运会开幕式的体形训练。4月7日,她和同伴们在清华大学东大操场“秘密”地开始了开幕式演出排练。“我们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坐大巴到场地进行排练。”为了避免太阳晒伤皮肤,在排练时,她们都戴着帽子、墨镜,用丝巾蒙着脸,胳膊也戴上长袖套。尽管很炎热,她们还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5月29日,祝海宁和她的伙伴们被安排到北京大兴进行训练。训练场的地面都是土,风一吹尘土飞扬。“这些算不了什么,吃饭才是最让人发愁的。每天中午,奥组委都会定时送来盒饭。饭菜很可口,还有鸡腿呢,”祝海宁笑着告诉记者:“但吃饭的地点却成了大难题。由于大家太累了,只能把盒饭放在地上,坐在地上吃。”风来了,大家就赶紧盖上餐盒;有时还会有蚂蚁爬进餐盒,她们就用筷子挑出来,接着再吃。
最让祝海宁难忘的是6月9日。那天是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第一次合练。下午3点,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开始下雨,祝海宁和同学们都坚持微笑着进行演出。“雨打在身上,很疼,但我们仍然一动不动。我心里特别激动,感觉自己真正长大了。”
6月13日,北京奥组委开始在参加演出的演员中,挑选300名开幕式标兵。祝海宁如愿被选中。
接下来的排练更加艰苦。6月22日,祝海宁第一次进入“鸟巢”排练。每天,她们都要在里面呆10多个小时。最初,为了表现中国人的热情,导演要求她们统一做“奥运加油、中国加油”的动作。后来,又让她们根据对五大洲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自己加入相应的舞蹈元素。
8月8日下午1点,祝海宁和其他演员到达“鸟巢”。她们被安排到地下室演员等候区。开幕式正式开始时,祝海宁和同伴们依然要在地下室等待出场,外面的一切,她们都无法看到。
在表演完“笑脸”环节之后,她和同伴们又回到场地上,头带运动帽,身穿白色演出服,围成一个大大的圈,准备欢迎运动员入场。祝海宁的位置,就在主席台的正下方。随着各国运动员陆续进场,她和其他标兵们欢快地跳动起来,场地上形成了一道靓丽、动人的风景线。身后的外国运动员被她们的热情感染,也不时跟着一起舞动。一位外国运动员甚至加入到她们的队伍中,拉着她们的手一起跳了起来。由于天气闷热,有的运动员还用自己的扇子为标兵们扇风。一位西方运动员对祝海宁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标兵,是“奥运会史上最动感的标兵”。还有一位新加坡的运动员,专门从远处跑过来对她们说:“你们真辛苦!”
祝海宁和她的同伴们,是所有参加开幕式表演队伍里演出时间最长的,从希腊代表团第一个入场到中国代表团最后一个就位,她们整整跳了3个多小时。虽然很累,但祝海宁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她在8月9日的日记里写道:“做奥运会志愿者我很自豪,这是我一生中难得的机会!”
开幕式已经完美落幕,祝海宁和同伴们马上又要投入到闭幕式演出的彩排中。
我带古巴代表团入场
在开幕式上,一个个身穿“改良”旗袍、引导各国运动员入场的靓丽姑娘,尤其令人关注。很多网友在网上问:“为什么电视转播中没有她们的特写镜头?她们是怎样被选拔出来的?”
引导员任玲说:“其实,有没有特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只是急坏了电视机前的爸爸妈妈,他们一直等着看开幕式,结果却发现怎么也看不到自己的女儿,远远看去,所有女孩都长得差不多。”
任玲生于1989年,身高1.76米,是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空乘专业学生。“她是引导员中比较乖巧的一个,”任玲的辅导老师、新丝路模特经纪有限公司的资深形体教师汪桂花说:“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她们的正式称呼叫‘奥运开闭幕式礼仪引导员’,主要职责是带领各国运动员入场。”引导员是通过全国海选出来的。第一轮,所有参加选拔的女孩都要录好视频资料,得到张艺谋认可的才能进入第二轮。“总的来说,就是挑选那些比较上镜的。”经过几轮淘汰,选手们剩下了300多名,大多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其中包括来自北京22所高校的160多名学生,以及京外的大约200多名选手。
正因为机会来之不易,任玲和其他选手在训练中都非常认真和努力。她们每天早上都要先跑步、热身,然后穿着5厘米高的高跟鞋练习站姿,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其间一下都不能动。“第一次练站姿,我站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就撑不住了,汗从额头一直往下流。当时,不知道谁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接着所有人都哭了,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后来,教导老师对我们说,当时看着我们一边站得笔直,一边流眼泪,他们都很心疼。”
任玲坦言,她们在训练时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如果举牌子的姿势不正确,如果训练不认真,如果体力不够好,如果心理素质不过关,随时可能被淘汰。到了这一步,谁都不愿意被淘汰,所以大家都很拼命。”
训练期间,任玲每天只睡几个小时,随时可能被拉到“鸟巢”去参加排练。她已经记不清楚去过“鸟巢”多少次,每次排练,她只有一个念头:“下次动作应该更标准一点。”她们的动作都有标准:举牌子时左手上臂和前臂之间的角度应该是90度,左臂和右臂都要与身体成90度角。对一般人来说,保持这样的姿势,十几秒后手臂就会发酸、发抖,可她们要在一个多小时内一直以这样的姿势举着一块大牌子;为了防止被晒黑,训练时,她们都被要求穿上灰色裤子、白色上衣,还要戴帽子和袖套,经常有人因闷热难耐而晕倒;训练场上的蚊子多得数不清,但不管蚊子怎么叮咬,她们都不能动……两个月下来,她们的身上已被蚊子叮咬得伤痕累累。任玲指着自己的左眼说,“开幕式当天,我就被蚊子叮了左眼皮,但我不敢碰,一直忍到开幕式结束。凌晨1点,我拿镜子一照,左眼已经肿成桃子了。”
经过近两个月夜以继日的训练,任玲终于成了225名引导员中的一名。其中的204名是正式引导员,其余21名是替补队员。任玲被导演组选定为第46号引导员,带领古巴代表团入场。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加带妆彩排是7月30号,到了运动员入场这个环节时,突然下起了暴雨。当时是凌晨一点多,她们全身都湿透了。她感到很紧张,生怕患上感冒,影响第二天的训练。“哪知道经过两个月的训练,我的身体素质比以前好多了,居然没有感冒。哈哈!”
开幕式虽然已圆满结束,但任玲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奥运会闭幕式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她们仍然担任引导员。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她们仍要继续艰苦地训练。任玲非常认真地对记者说:“我相信,这种特殊的经历,将成为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鸟巢”里的太极传奇
“心愿完成了,我没给中国人丢脸!”奥运会开幕式《自然》篇的文艺表演一落幕,李贺就长吁了一口气。
8月8日晚,在“鸟巢”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上,集体太极拳表演是最抢眼的节目之一。身着雪白绸衫的2008名“太极高手”一亮相,就引得满场喝彩。
李贺就是2008名“太极高手”中的一员。
22岁的李贺来自呼和浩特,在2008人中,他算得上是“老资格”——不仅因为他年纪最长,还因为他曾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参加过“北京8分钟”表演。
4年前,李贺还是河南省塔沟武术学校的学生。那年,他从1万多人中脱颖而出,与其他27名同学一起参加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式表演。第二年,他从学校毕业回家,与奥运“失去了联系”。今年1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贺见到了过去的教练。当得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有太极拳表演,他当即要求参加。教练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无法拒绝李贺”。
就这样,李贺加入了这支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表演队伍。但由于多年疏于练习,他在训练中明显感到吃不消。首先,自从2005年离校后,他基本上就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训练,体能远不如当年。其次,其他演员已集训半年多,而他才刚加入。为能尽快跟上进度,李贺每天比别人早起半个小时,一面练体能,一面练关节的柔韧性。
开幕式上的太极拳套路,只有4分钟时间。而为了这4分钟的表演,李贺和其他演员费尽了心思。他们所表演拳法中的“白鹤亮翅,野马分鬃”源于陈氏太极拳,而“旋风脚”和“侧空翻”又是少林拳的看家招式,此外还融入了其他拳种乃至现代舞蹈的动作。为了方便导演删改动作,仅太极拳他们就练了几十个套路,“导演随时提要求,我们随时拿出新动作。”
更艰难的还在后面,从7月20日进入“鸟巢”排练开始,表演训练进入倒计时。“在‘鸟巢’里,每个人都要重新适应方向,要重新找坐标站位,还要适应不再看指挥,而是直接跟着音乐做动作。所以,以前都练得好好的,一进‘鸟巢’就不断出错。”为了尽快适应场地,大家把训练时间从每天15个小时增加到18个小时。“那时候,教练中场喊休息,有的人坐在地上立马就睡着了。”每晚,李贺结束在“鸟巢”的排练回到住处,都已近凌晨2点。但不管有多累,每天凌晨4点闹钟一响,他还是条件反射般蹦起来准备参加训练。
“到了最后阶段,我担心的不是体力,而是如何防止受伤。”但最让李贺担心的事儿还是发生了——
一次侧空翻时,李贺摔伤了胯骨,医生建议他休息至少半个月。他怕被替换下来,便硬撑着不说,咬牙挺进了开幕式。
就要正式出场了!李贺在心里一遍遍地祈祷:“千万别下雨,千万别下雨……”“鸟巢”场地上铺的是木地板,一旦下雨就会变得非常光滑,演员穿插跑动时很容易滑倒。“如果摔倒,整个演出就砸了。不过还好,老天爷没下雨。”
最终,李贺和其他2007名“太极高手”出神入化的表演,赢得了全世界的赞扬。表演结束后,回荡在身后震天的欢呼声和掌声,让李贺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当时,他脑子里只有一件事:“今晚一定得睡个好觉!”
参加开幕式,却一眼没看节目
“奥运会让我收获很多。”这是采访过程中秦光志一直重复的一句话。今年21岁的他来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到北京参与奥运会一直是他的梦想。在这个梦想激励下,2006年秦光志成功考取中央民族大学预科班,并以高分通过了奥运志愿者的面试。2008年8月8日那天,他作为开幕式检票员,从下午2点30分一直工作到凌晨2点。
“很多人都羡慕我能够参加开幕式,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做志愿者有多累。”在经过了将近半年的培训和连续3次的彩排之后,秦光志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开幕式当天早上9点,他就来到了国家体育场,接受开幕式志愿者最后的冲刺培训。下午2点30分,检票口所有人员到岗。下午4点,观众开始入场。除了检票和指引观众进入自己的座位区之外,秦光志还用喇叭不停地进行英文广播:“Sector H or J,this way please!”下午的空气有些闷热,志愿者们很快便大汗淋漓。
突然,检票的队伍停住了。原来是有一位女士坚决不让志愿者撕掉门票上的副券,秦光志赶紧走上前去协调。“她是从外地特意赶来看开幕式的,坚持说要把副券留下来做纪念,但是我们有规定,如果不撕副券就不可以进场。”最终在志愿者们耐心、礼貌的解释下,这位女士“交”出了副券。“还好,没有影响到大部分观众的进场秩序”。秦光志说起这事,还是有点紧张。
晚上8点整,开幕式正式开始,秦光志还要守在入场口等待迟到的观众;晚上9点之后,所有的入场口陆续关闭,负责检票的志愿者们都转移到进场的楼梯上待命,这时秦光志才和队友们轮流去吃了晚饭;夜里11点30分,开始有观众退场,秦光志又忙碌起来……因为长时间站立和连续工作,秦光志的腿都麻了,他说只有让自己不停地动,才能坚持下去,“一停下来就想睡觉”。
开幕式结束后,秦光志又留下来做了大量场馆清理工作,等坐上回学校的车时已经凌晨2点多了,“很多人在车上就睡着了。”这一晚“鸟巢”12个入口共有8万名观众持票入场,而检票志愿者只有200人左右。
参加了开幕式却一眼都没看到节目,但秦光志并不感到遗憾。他说:“当看到很多看了开幕式出来的外国人都一个劲儿地向我们竖大拇指赞不绝口时,我感到非常骄傲,那种气氛只有在现场才能体会到。”“做志愿者,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团队合作,大家齐心协力办好奥运的决心,让我非常感动。”
稍作修整后,秦光志还要参加“鸟巢”的其他赛事服务,他说自己已经“迫不及待”了。
小歌手、标兵、引导员、太极拳表演者、检票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他们都说自己是“小角色”。但正是这一个个“小角色”铸就了奥运会开幕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