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海外华人赈灾实录

本刊记者 许陈静 本刊特约记者 司徒北辰 发自巴黎 本刊特约记者 徐静波 发自东京
《 环球人物 》(

    泪眼华人伸出援手 

    在这个时刻,他们的心,和我们靠得那么紧那么近。 

    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海外华人”。可是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他们都说,我们是“中国人”。 

    他们有多少亲戚朋友在巴蜀震区?不知道。有多少父老兄弟在入川救灾?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在5月12日那个地动山摇、生死一瞬的时刻过后,世界上每个有华人的地方,都点燃了祈祷的蜡烛,都流下了悲痛的泪水,都捐出了带着体温的钱。美元、加元、欧元、英镑、日元、澳元、越南盾、卢比、比索……各国各地的货币,各种各样的面值,带着焦灼的遥望、思念和祈求,汇集到抗震救灾的账户下。假如可以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血,奔回自己的祖国,到震中去! 

    美国两代华人 

    两封书信一样情 

“中国四川省汶川县的小朋友们: 

    我们刚刚得到汶川县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刚才,我们看到了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那么多的建筑被毁,那么多的人们受伤,我们觉得非常难过…… 

    多么希望我们可以加入到救援的队伍中,去解救那些灾难中的小朋友们。只是,我们现在身处千里之外的美国,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汶川灾区的小朋友…… 

    终于,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己存钱罐里平时积攒下来的零用钱捐献给受灾严重的小学。让爸爸将这些钱交给中国红十字会,灾区的小朋友们一定需要教室、课桌、黑板、书本以及教学设备…… 

    我们希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的孩子都能参与到向灾区小朋友捐助的行列中来。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如果千百万人齐心合力,一切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了!” 

    这是美国年仅9岁的双胞胎徐平和徐斌写给灾区小朋友的信。记者问他们从哪里知道地震的,他们奶声奶气地答:“报纸上。”地震发生时,正值美国当地时间凌晨。美国的华文媒体反应非常迅速,地震的消息成为报纸的头版头条。《侨报》的标题是“四川大地震万人罹难”,《星岛日报》的标题是“‘震’惊中外,死者过万”。 

    徐平和徐斌或许看不懂报纸上的全部内容,他们的捐款或许不够“教室、课桌、黑板、书本以及教学设备”的费用,他们的信件或许难以寄到交通、邮递都已十分困难的汶川同龄人手中,但他们童稚而纯真的“呼吁”,却让人们分外感动。 

    和孩子们稚嫩的书信不同,美国华商陈江和的捐赠函,是一封措辞古雅、颇有侠士气概的信:“惊闻震灾发生,故土蒙难,海外华人,忧心如焚。今寄百万款项救灾,虽杯水车薪,不足解悬济困,然集腋成裘,亦可显中华儿女之桑梓情怀。”随函回到祖国的,是100万元人民币。 

    两封书信,两代华人,一样情怀。正如华盛顿地区中华会馆主席雷超伦和美国南加州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程远所言,作为华夏子孙,“血浓于水的感情不会改变”;“救灾如救火,我们华侨华人早一点行动,灾区的父老就能早一点得到帮助,早一点脱离困境”。 

    埃菲尔铁塔下 

    和希拉克养女同祈祷 

    “妈妈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不哭 

    妈妈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慢慢地走” 

    当一位旅法的四川女孩读起网上流传的这首写给地震遇难儿童的诗歌时,周围的人再也忍不住悲痛的泪水,轻声抽泣起来。5月18日夜,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烛光闪闪,气氛凝重,一场纪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千人烛光祈福会在这里举行。在巴黎,在法国,华人举办这样的大型祈福活动,是十分罕见的。 

    活动组织者下午5点就到了铁塔下,布置展板,准备募捐箱。展板上,印着地震和救灾的图片。每当各国游客和巴黎市民走近时,他们便用流利的法语、英语向人们介绍四川震区的灾情。这一批年轻的组织者,刚刚经历过“4·19法国华人万人集会声援圣火”的洗礼,又义无反顾地投入赈灾中。 

    “我们既然不能去地震前线,就在海外筹款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吧!举办这场祈福会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国内同胞知道,我们不管身在何方,永远会跟你们心连心!” 

    祈福会上,有一位特殊的客人——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养女、越南裔的英瑶·特拉塞尔女士。就在前一天,英瑶·特拉塞尔夫妇为中国大使馆送去1万欧元捐款,表现出这个前总统家庭对中国的友好情谊。此刻,看着地震现场的照片,她难过地说:“那里的大地在哭泣,今晚我们一起燃起烛光,为那些灾难中丧生的人们默哀吧。”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成。一支支蜡烛被点燃,在塞纳河边组成了巨大的心型图案。由于风大,英瑶·特拉塞尔女士和一部分人坐在“心”里,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面前红色的火焰。其他人则站在“心”外,用身体挡着风,手中捧着新华社驻巴黎分社赠送的1000支白色蜡烛。 

    法国前社会党籍部长、现参议员让·吕克·梅朗雄,特意从外省女儿家中赶回巴黎,和英瑶·特拉塞尔女士一起守护蜡烛。风渐渐小了,“心”开始熊熊燃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和巴黎居民。他们不断地把几块、几十块、上百块的欧元投入到捐款箱中。短短3个多小时,募集到7000多欧元。 

    渥太华不眠夜 

    “我的家乡在成都” 

    在加拿大华人网站上有这样一封致谢信: 

    “感谢渥太华佛光山主持妙遵法师为我们领念祈祷文; 

    感谢Katie女士为我们申请场地并用普通话、粤语、英语三种语言主持这次活动; 

    感谢开花店的黄先生为我们送来了一大盆鲜花和三袋花瓣; 

    感谢中华会馆提供的音响设备及场地保险; 

    感谢所有志愿者为这次活动制作展板标语,布置现场,精心摆放蜡烛; 

    感谢每一位慷慨捐款的朋友们。‘血脉相连,生死不离’! 

    渥太华支援中国四川大地震 

    赈灾组委会 

    2008年5月16日” 

    这最后的8个字——“血脉相连,生死不离”,让身在渥太华的王蜀湘每一次默念,都会落下眼泪。 

    蜀湘,顾名思义,是成都人。5月12日,她刚从国内返回渥太华,便接到国内亲戚的电话:“四川地震了!”她脑子“嗡”的一声,炸了。扑向电话,可是,怎么也打不通。 

    “70多岁的妈妈和我哥哥都在成都,家里的座机、手机都打不通,那一刹那,心里乱透了。”心急火燎的王蜀湘试遍了家人所有可以联系的号码,总算接通了哥哥的小灵通。知道家人平安,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倒在沙发上。 

    “这时候我才知道,震中在汶川,成都的通信受到地震的影响,时断时续。哥哥在成都第三人民医院工作,地震后被紧急调去防治传染病。伤员源源不断地送来,太惨了!他把妈妈和几个邻居安顿在车里,也顾不上照看,老人家就在停车坪过了好几夜。一想到生我养我的城市变成了这样,一想到我从小就熟悉的汶川、北川、什邡都变成了废墟,心里针扎一样。”这一晚,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5月21日,王蜀湘和先生一起去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捐了100美元,她3岁的孩子也给灾区小朋友捐了1美元。大使馆工作人员深深弯下腰:“祖国谢谢你们。”王蜀湘泪如雨下:“我们的经济不宽裕,如今父老乡亲在受灾,我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祖国说谢谢,我们承担不起啊……” 

    东京赈灾故事 

    食堂门口的捐款 

    滕劲兵终于在公司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块纸板,他把汶川大地震的彩色照片复印后,恭恭敬敬地贴在了上面。他说:“我是天津人,我没有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看到这么多同胞遇难,尤其是这么多孩子被压在倒塌的教学楼下,真想好好地哭一场。” 

    滕劲兵举着这块宣传板,站在日本横河电机公司食堂的门前,向前来就餐的日本同事们高喊:“请为中国汶川大地震捐款!”和滕劲兵一起参加募捐活动的,还有其他3名中国小伙,都在横河电机总部研究机构工作。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宣传资料,干脆就把报纸拿在手上,因为上面有汶川大地震的照片。 

    横河电机公司是日本著名的公司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中日尚未恢复邦交关系时,该公司已开始悄悄地为中国培养技术人员。出于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公司在地震发生后捐赠了1000万日元。滕劲兵和3个伙伴的“食堂募捐行动”,也在3天里筹集到了67万日元。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中国地震在日华人救援会”的组织,出现在东京的各大车站。这是由中国留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年轻的学生们举着宣传横幅,捧着募捐箱,向行人募捐。起初,是女生捧捐款箱,男生拿宣传板。后来捐款多了,捐款箱越来越重,捧箱子的任务只好换成男生。 

    在早稻田大学留学的王峰说:“我没有想到日本人对汶川大地震这么关切。一位坐着轮椅的日本人,捐完钱后就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一边唱着歌,一边帮我们吆喝。口袋里没有零花钱的中学女生们,会走到我们面前,大声地喊着‘中国,加油’。一个穿着像‘古惑仔’的年轻人,也捐了一瓶子零钱,还在瓶子上写了一句话:‘中国人永远是朋友’。这么多年来,我常听见日本人批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但我们总能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团结得如同一个铁拳!” 

废墟上的希望
刘小桦托《环球人物》杂志给温爷爷捎口信
废墟里读书的小姑娘
靠什么延续生命奇迹
15位空降勇士的七天七夜
牛师长的“牛脾气”
每秒钟都在战斗
“飞虎队”峡谷大营救
李武:如果你难过,就咬我吧
癌症“铁人”在一线
老婆婆十里送粥
开大巴的老司机
一个镇长的决定
感人志愿者故事
海外华人赈灾实录
日本救援队的“生死时刻表”
韩国救助队队长金永锡:这是我见过最惨烈的地震
大爱无声
童心希望
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