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驯化了牛和羊,距今约5000年前,人类驯化了驴和马,距今约100年前,人类驯化了狐狸和鹦鹉……今天,人类驯化外物的历史,又将迈出新的一步,这次的挑战对象,比之前的都要“聪明”、复杂而且狡猾——它就是手机,或者说大数据算法。
当然,“驯化手机”只是个比喻,然而,从具体的行为逻辑上看,近年来,广大互联网用户通过手机等网络终端,与后台的大数据算法进行博弈,为自身争取更大利益的做法,的确很像生物学意义上的“驯化”。
据报道,有年轻人反复发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之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众多网民于是纷纷塑造“价格敏感型”人设,试图以此破解“大数据杀熟”,得到更大优惠。与此同时,在资讯、社交类平台,也有用户试着与内容推荐机制博弈,以此打破“信息茧房”。
“驯化”手机与算法的方法百花齐放,反映越来越多的人对大数据算法掌控自己不满,展现出网民日益增强的主体性。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在太快,用户为了跟上时代,不得不被“牵着鼻子走”。但是,我们与技术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生产工具的关系,人应该掌控技术、运用技术,造福自己,而不应该反被技术控制。当下,互联网用户“驯化”技术的方式还稍显粗糙,但从本质上看,这是扭转平台霸权,重新建立普通互联网用户主体地位,为其寻回主动权的关键一步。
不过,网民想要对抗并掌控的算法,与那些被驯化的动物有一个关键的不同,那就是其本身并非自然的造物,而是有人在时刻不停地对其加以改进和操纵。人与技术之间的平衡,涉及人与人的博弈。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人类与技术的双向博弈,绝不会像驯化动物那么容易。
有专家表示,通过技术改进,算法很快就能将网友“驯化”手机的话术识别出来。技术应造福于人,但有人就是想用技术谋取私利。我们不妨谨慎乐观,珍惜每一次“驯化”实操,从中总结经验,并在更高层面上推动对技术的规范与监管,最终实现“技术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