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12月20日 Fri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最佳旅游推荐官

文/林永芳 图/肖文津 《讽刺与幽默》(2024年12月20日 第 13 版)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两河总督吴惟华在扬州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建了一座七级浮屠(宝塔),以镇邪祈福消灾,缓解水患。过了三年(公元1654年),宝塔落成,取名“天中塔”,此后又在塔的左边建了三进的寺。于是,这地方就被叫作“塔庙”。

  

  既然有塔有庙,那就叫塔庙——这名字取得多么直白又随意,跟“三郎”“五妹”有得一比。不过吴总督还是很认真的,他特地撰写了一篇《天中塔记》,说:“兹也江北之区……人文由兹蔚起,化饥馑而丰稔,财用自此余饶。”他觉得,建这个塔庙不仅仅是弘扬宗教,它还是水利设施。由此,人文兴盛,贫穷和饥饿无影踪,财富和丰收滚滚来。

  

  这就是最初的高旻寺。虽然后来有人为它“造”出了一个“前身为东晋佛寺”的古老出身,但据了解内情者透露,其实顺治年间它还十分草根,也不叫高旻寺,“东晋佛寺转世”纯属美丽的误会,是望文生义把寺内的《兰亭》石刻当成东晋遗物了。殊不知,那是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皇帝命人将宫内“端石兰亭”石刻拓印三份,颁赐给扬州天宁寺、高旻寺和康山草堂,此分明为清代之物。

  

  高旻寺最初走红有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几篇奏疏为证。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初二,江宁织造曹寅呈上《奏为御批高旻寺碑文事》,八日之后,十二月初十日,他又呈递一道奏折《奏为僧人纪荫出任高旻寺主持事》,这两篇奏疏都被收入《清宫扬州御档选编》,使语言更具古雅之感。而整本《选编》中,涉及高旻寺的折件多达11件(康熙朝2件,雍正朝1件,乾隆朝7件,嘉庆朝1件),充分诠释了什么叫立此存照,什么叫永垂青史。

  

  然而高旻寺真正名扬千古,显然不是因为曹寅,而是托康熙帝的福,才有了那两道奏疏。公元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至扬州,见天中塔倾颓,欲拨出私房钱加以修葺,为皇太后祈福,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立马倡议两淮盐商捐资,对塔庙又是修缮,又是扩建。四年后康熙帝第四次南巡,看到旧塔庙焕然一新,凭高远眺,旻天清凉,于是赐名“高旻寺”。后来又大笔一挥,写下了《高旻寺碑记》和诗,大赞此地“龙归法座听禅偈,鹤傍香烟养道心”,让已经红得发紫的高旻寺更加熠熠生辉。此后曹寅、李煦在此建起行宫,康熙第五、六次南巡,乾隆首次南巡,都住在这里。

  

  人们忽然发现,这座寺庙位于扬州三汊河畔,这不是“扼三汊洪流,据九龙真脉”的风水宝地吗?原来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不红谁红。

  

  明白了吧,什么叫名人效应?这可是名人中的顶流,只不过人家富有四海,康熙才看不上那点广告代言费。他只靠脚步就炒红了数不清的景点,给后人留下说不完的故事。若要评选最佳旅游推荐官,康熙可谓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