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养牛”“云种植”等作为一种共享商业模式异军突起,其推广的噱头通常是投资者只需线上投资认养,就可以获得稳定收益。然而,很多不法分子假借“云养”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
上海警方近日成功侦破一起以“云养牛”为幌子的非法集资案件,涉案金额超过5亿元。其中一名受害者先后投入300万元“云养”了600头牛,却变成账面上无法兑换的6万斤牛肉。原来,骗子宣称位于国外的牧场根本就不存在,投资者线上看到的牛群是网上找来的素材,线下一头牛也没有。所谓的“云养牛”其实是让受害者成为非法集资链条上的“供养者”。
除了“云养牛”,“云种植”也颇为“时髦”。但警方提醒,云上的茶叶种植、百香果种植等,一样可能暗藏陷阱。此类投资,最大的诱惑点就是许诺保本保息高额的回报,让投资者“飞蛾扑火”。
共享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广,越发规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共享经济带来的获得感和便利性,让消费者产生了信任感。城市郊区的共享农场、共享茶园、共享菜园方兴未艾,就是共享经济和消费投资心理积极互动的结果。推动共享经济发展、参与分享共享经济成果,当然是好事,但绝不能被眼前的热闹景象冲昏头脑,失去防范意识。
投资者须“擦亮眼睛”,既要对一个项目做好背景调查、掌握其基本架构,也要以理性认知权衡他人所承诺的“收益”。骗子为了引君“入瓮”,不仅会用滴水不漏的话术来蛊惑人心,更会施以小利“钓鱼”。轻信、失察,是受害者一步步被套牢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对于“云养”经济中的种种骗局,监管也应及时跟上,特别是让关口前移,消解骗子赖以做大骗局的土壤和空间。骗子虽然狡猾,但并非没有破绽。在大数据时代,仅凭几个“群演”和“道具”,就空转起宏大的“云养”项目,是不可能实现的,也不可能把所有环节上的漏洞给遮掩住。监管部门不能只限于“民举官究”,还要完善监管体系,对“云养”项目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
“云养”经济虽然很“养人”,但一旦成了“脱缰野马”,就会害人。防范和监管,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