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宁波阿育王寺”,立即想起电影《阿育王》,想起那令人销魂的印巴歌舞,以及凄怆呜咽、催人泪下以至不敢多听的主题曲《AsokaTheme》(又名《一阕残笛吹断肠》)。心中大感好奇:阿育王不是公元前古印度那位“放下屠刀,弘扬佛法”且广施仁政的“无忧王”吗?居然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太康年间就传播到了中国的宁波,还催生了这么一座殿宇巍峨的阿育王寺?
而同样令人惊讶的还有扬州的普哈丁园。据说,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支系第
16世裔孙,有人视其为阿拉伯王子,他于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1274年)来扬州传教,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7月在由济南返回扬州途中病逝于运河舟中。遵其嘱,葬于扬州城东,古运河畔高岗,这就是普哈丁园。这座墓园面朝西方临大运河,意为不忘西域故土。清真寺中拱形圣龛及由阿拉伯文《古兰经》组成的图案与狮子戏球、鲤鱼跳龙门、三羊开泰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组成的浮雕石栏交相辉映。望月亭同样中西合璧——中式的楼亭,却有阿拉伯式的拱门、阿拉伯文的匾额。这些元素交融混搭,倒也和谐自然。
700多年前,普哈丁历经数年苦学汉语及汉学知识后乘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扬州,这位西域学者很快受到中国百姓及官员瞩目。此后,他在扬州建了中国早期著名的清真寺——仙鹤寺,还沿着大运河到天津、山东各地游历,传播阿拉伯文化,之后乘舟沿运河南下。时至今日,宋元时期“东方四大港口”(扬州、广州、泉州、明州即宁波)之一泉州至今仍然传说,穆罕默德的子孙当中有四位来到了中国传教,一贤在广州,二贤在扬州,三贤和四贤在泉州。其中的“二贤”,便是普哈丁。
那时,大量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传教士和工匠乘船来到中国,又沿着大运河自东南沿海向北方扩散,在南北各地建造清真寺。他们以追随先贤安葬为荣,于是,长眠在普哈丁园的除了普哈丁,还有很多阿拉伯人,包括南宋、明、清多位西域先贤。
望月亭东侧有个石牌坊,写的是“昭勇将军张公神道”。昭勇将军何许人?姓张名炘,他是西域回教人札木赤的孙子,担任武骑都尉,因善于射箭被赐姓张,入扬州籍,明嘉靖三十年归真后葬于此地。
1949年后,普哈丁墓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的中阿交往圣地而开放。
阿育王寺也好,普哈丁园也罢,它们未必是运河沿线最美丽的景点,却是运河沿线文化交流史的经典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