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如《甄嬛传》《如懿传》等,都曾出现过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她父亲是大学士、河道总督高斌,负责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的堤防、疏浚等事务,可谓与大运河息息相关。高佳氏在乾隆帝还是四皇子时就侍奉左右,后来成为乾隆首位贵妃。乾隆多次写诗怀念她,可见她在皇帝心中的位置。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地位尊贵、深受宠爱的皇贵妃,她的亲弟弟高恒却卷入一桩惊天大案,以致被乾隆帝毫不留情地处死。
这桩连皇亲国戚都没有免死牌的惊天大案,就是两淮盐引案。一看这案名就知道,这事儿又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在漫长的重农抑商时代,盐这东西,对于朝廷财政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早在汉代,朝廷大型政策辩论会议纪要《盐铁论》就将盐与铁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到了明清时期,全国重点产盐地江苏两淮一带所产食盐,绝大部分通过大运河运输。清朝在南方盐运中心扬州设立了两淮巡盐御史、两淮盐运使等官职,实行官督商引制度,牢牢控制盐的专卖权。盐商必须每年凭官府给的盐引(类似专卖许可证)到指定盐场买盐,然后再运到指定地方销售。
凡是有垄断就有暴利,食盐暴利不仅催生了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而且成了各级官员乃至朝廷的提款机。桌面上,盐业成为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桌底下,诸多灰色乃至黑色开销都指望着盐。时间一长,就成了查不得的大窟窿。
“两淮盐引案”细节有点复杂,概而言之,有点像偷税漏税加贪污挪用小金库。每一任盐政官员都心照不宣。可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新任两淮盐政尤拔世向盐商索贿未果,干脆把这见不得光的潜规则捅到皇帝面前。乾隆帝正想找个理由把盐务完全纳入自己控制,于是下旨严查。
纪晓岚听到消息,急得团团转——咋办?女儿嫁给了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眼看着女儿要被抄家灭门。可通风报信同样是大罪。于是,民间野史说,纪晓岚把一撮盐、一撮茶叶装入一个空信封封好,派人送到卢家。卢见曾为官多年,才华横溢,政绩突出而且声望很高,此时已退休多年。收到这封怪信之后,他很快就明白,这是要“严查”、要“查盐”了,于是立即转移资产。办案人员在卢家没抄到什么财产,乾隆帝大为怀疑。一查,候补中书徐步云、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晓岚、军机处行走中书赵文哲、军机处行走郎中王昶、刑部郎中黄俊昌都参与了通风报信。就这样,他们被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其中纪晓岚被发配乌鲁木齐军台效力。
后来,卢见曾死于狱中,若干年后获平反,纪晓岚也被召回。唯有各种版本的故事,流传至今,令人感慨——大运河啊,你带来了多少便捷、多少富庶、多少利益,也就带来了多少争斗、多少罪恶、多少纠结。